连 健,王成锡,孙克峰,郑 啸,梁婉娟,王 斌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2.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事业的见证和记载,涵盖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1],是地质工作的主要成果结晶。地质资料所包含的地质报告及其涵盖的地质科学数据是国家科学数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作为地质工作的知识积累和总结,地质资料具有一次投入、重复利用和长期服务等特点[2-3],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信息和主要载体[4]。
地质资料接收、保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十分重视地质资料服务工作,逐步建立了以地质资料服务为目的、较为完善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体系。对于地质资料服务的好坏由地质资料服务质量的高低进行衡量,而地质资料服务质量反映了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提供的服务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其高低同样是一个馆藏机构能力与价值的体现。事实上,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目前能够为用户提供的资源、服务和系统及其质量,与用户的真正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距。如何提升地质资料服务质量,如何使地质资料服务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需做出深入地思考和探讨。
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主要承担地质资料保管和提供服务利用职责。目前,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利用的馆藏机构包括国家级及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油气(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市县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其他相关行业地质资料保管单位。
1) 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 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除台湾地区外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
3) 油气、海洋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33家油气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和2家海洋地质资料委托保管单位。
4) 部分市县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江苏、浙江等省开展建设的市县级馆藏机构。
5) 行业地质资料保管单位:煤炭、有色、建材、地勘等行业地质资料保管单位。
截至2017年底,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成果地质资料馆藏总量共50.45万种,保管岩芯104.55万m、标本12.06万块、岩屑11.55万袋、光薄片18.92万片、样品182.49万袋/瓶。受委托保管单位共保管油气原始地质资料67.91万种,保管岩芯20.47万m、岩屑436.25万袋[5]。此外,在行业地质资料保管单位,还保管着很多的地质资料。这些成果、原始和实物地质资料为开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充足的服务资源。
新中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开展近7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日益创新以及服务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的逐步改革,传统的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在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初步形成分散式服务与集群式服务并重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服务组织体系。通过“十二五”期间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的组织推动,地质资料“分散式”或“独立式”服务的局面已经打破,目前初步形成了国家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为核心,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委托保管单位为关键,行业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和市县级馆藏机构为补充的地质资料“集群化”服务联动模式和服务组织体系。
2) 逐步构建了地质资料服务政策标准体系,服务工作开展依法依规。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为核心,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行政规章制度以及业务标准规范为补充的服务政策标准体系,同时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在起草、完善中,不断规范着地质资料服务行为。
3) 地质资料服务方式更趋向多元化。随着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新的服务理念的实施,目前的地质资料服务不再是单一的“柜台式”“借阅式”服务,已经向多元化发展,包括专题制作、定制加工、应急推送、科普宣传、新媒体融合等服务方式。
4) 地质资料服务渠道更加依赖于网络。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同时分散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也依靠网络体系得以发挥高效作用,不再像传统服务一样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 地质资料服务内容需求趋向于精细化、精准化。随着地质资料服务对象的不断拓展,以及对服务内容后期加工成本的考量,用户对地质资料详细内容的需求也变得丰富。不再局限于纸质报告、图件的复制加工,更倾向于对电子数据、矢量数据等不同格式类型资料数据的获取。同时,社会大众对于地质资料科普信息也有了很大的需求。
地质资料服务工作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 面向服务对象的问题,不能够更好地服务用户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不够规范;服务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不能满足用户多层次的需要;地质资料权益保护、涉密地质资料服务对象确定不清等问题。
2) 馆藏机构自身面临的问题,服务基础未能夯实,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包括馆藏机构互联网服务滞后;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地质资料服务有效性和单据流转流畅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3) 专题地质资料服务问题,应对措施和手段太有限。包括简政放权大环境下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服务问题;油气勘查体制改革要求下的委托保管油气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问题;以及面向城市地质、重大工程建设等的工程勘查地质资料的汇交与服务问题等。
2018年4月自然资源部挂牌成立,按照中央改革要求,要全面履行“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标志着我国自然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将赋予地质工作新的职责和使命,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信息集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做好馆藏机构上下管理与协调,如何做好地质资料信息的深度挖掘、集成和服务,是面临的重大挑战[6]。
落实党的十九大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需求的变化,地质工作正在进行大的转型和变革[7]。其中,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勘查;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在这些方面,地质资料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都能满足相应的需求,地质资料服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必将大有作为。
地质资料的权益保护总体来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地质资料,需要针对国家或公共的权益进行保护;另一方面是涉及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地质资料,需要对汇交人的权益进行保护。随着新《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对于涉密业务的资质审核有了新的要求,涉密地质资料服务政策应该及时调整;另外近年来国家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日益提升,关系到地质资料汇交人的权益和利益,需要加强研究。
国务院对于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政务信息系统整合、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另外,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推广应用,为地质资料共享与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地学数据信息承载的地质资料,如何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融合、共享,构建大的自然资源数据共享体系,如何推动现有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与信息的顺畅流转,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地质资料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时也要求地质资料服务工作必须做出转变,要解决存在的问题,要有新的作为。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个转变带给地质资料服务的启示就是,现在的地质资料服务工作中,始终存在着社会大众对地质资料的深度需求同馆藏机构无法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产品化服务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地质资料的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3.1.1 加大地质资料服务需求调研,开展精准化服务
基于历史借阅加工记录,开展地质资料服务对象分析;按照行业部门选取有代表性服务用户单位,进行服务需求调研,梳理归类需求内容;调整整合服务资源,完善资源发现功能;加大服务宣传、服务咨询及资源推介,使地质资料服务能够更加贴合用户需求,使用户能够查的准、找的到、用的上,使得地质资料服务能够对于用户的需求及问题,能够提供解决方案,提出解决方法。
3.1.2 改变并完善资料服务组成结构及信息,提供精细化服务
完善地质资料的文件级检索目录,明确提供件号、件名等信息,资料检索发现由案卷级、到文件级进而到全文的检索发现;完善地质资料服务展示内容,对含有地质科学数据的资料要明确数据格式、类型等信息;推动原始地质资料服务,尤其是原始地质资料中包含的地质数据服务,也就是说地质资料服务要从报告、图件借阅复制服务为主过渡到地质科学数据的服务;进一步明确地质资料涉密情况,在当前保密制度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外服务的资料应明确密级信息,使地质资料服务明确能够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服务多少,使服务的粒度细化。
3.1.3 加大地质资料服务专题开发,提供产品化服务
在通过调研行业部门地质资料需求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开展地质资料按专题的抽取与组织;根据行业业务阶段的不同,组织形成并提供对应不同业务阶段的地质资料专题;同时进一步拓展开发地质资料应急服务产品、热点专题服务产品、展览展示产品等公益性科普服务产品,开展使得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化、系列化、科普化。
3.1.4 建立并执行严格的服务内控流程,保障服务效率
梳理地质资料服务资料转送、借阅、加工、审批等各个业务环节细节及控制流程,在现行制度标准、要求以及三定方案下,制定包括审批环节在内的服务内控流程,并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使得地质资料服务对于用户来说有据可依、程序明确、流程简单,对于馆藏机构来说前后衔接、职责清晰、服务高效。
3.2.1 研究建立地质资料服务政策体系
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加快研究地质科学数据共享与利用、地质资料权益保护、地质资料服务业务协同、涉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地质资料服务分类分级和收费机制、原本地质资料与专业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加强地质资料互联网服务等问题,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文件,破解服务难题或障碍,形成地质资料服务政策体系。
3.2.2 建立完善地质资料服务业务体系抓手
以地质资料到馆服务平台、地质资料互联网服务平台(网站)及涉密地质资料证书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建立完善全国馆与各省馆、委托保管单位的业务支撑平台,推动平台到各馆藏机构的协同服务业务建设,切实推动服务业务的协同开展。
3.2.3 推动完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服务体系
在政策体系建立、业务体系抓手完善的同时,以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座谈会、服务工作研讨会以及地质档案资料论文研讨会为交流平台,以涉密证管理业务、地质资料服务目录协同业务为抓手,推动馆藏机构服务业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全面支撑部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忠诚、干净和担当,这是新时期对于好干部的标准要求之一,是党对干部政治上的要求。对于地质资料服务事业,对于地质资料服务人员队伍来说,忠诚、干净和担当同样是要求和标准,更多是从做人与业务上的要求。忠诚就是对于地质资料服务事业、服务岗位及职责忠诚,忠于职守,诚以待人,对于领导的正确安排部署有坚决的执行力;干净就是地质资料服务队伍同事之间真诚相待、相互扶持,与不用部门同事之间和谐相处、业务顺畅,与阅者用户之间秉公服务、不徇私情;担当就是地质资料服务人员要有过硬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要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服务能力,业务上敢担当、能担当、善于担当,从而为地质资料服务工作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的、正能量的服务环境,推动资料业务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