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嫚
(沈阳大学 美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教育系统与各种培训体系正逐步被看作提高人们创新技能的有力武器。由于在当今社会,创新和知识就是人类生生不息和安居乐业的要素。因此,201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部长会议上来自35个国家的部长联合表态,他们将考虑各国国情,让各国人民能够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来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他们已经达成一致,即严守基础技能的高标准不放松,并强调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如创业精神、创造力和沟通能力)之间要取得“适当的平衡”。在会议讨论中,一些国家的部长着重强调了艺术教育的激发性特点,并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些由政府和企业赞助的国内外调研小组和科研项目推出了他们各自定义的“21世纪才能”:强大的学术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社交和情感技能。尽管上述项目所定义的才能不尽相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超越了不同科学中的内容性和程序化的知识,期望在不同“技能组”间寻求一种平衡。他们不仅重新强调要对各种繁多有益的学习成果的认可,而且重申了对有关高阶思维技巧的周期性争论。加德纳(Gardner)关于“多元智力”和“未来思维”的研究工作强有力地支持了前者。技能和学习成果可以简单分为二类:学术和认知能力,它们包含人们在特定学科(尤其是基础学科)领域中的知识和专业能力;社交和行为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学生做事更积极主动和持之以恒,有更好的沟通能力,能更好地控制情绪和变得更加自信[1]。
尽管人们对于哪一条途径最能培养创新能力有不同的见解,但艺术教育无疑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一条。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Arne Duncan)曾谈过政治谈话是如何支持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未来创新社会合适技能的方法的。他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比以往更加凸显;在全球化经济中,创新就是一切;为了成为高效而富有创造力的劳动者,今天的人们,不只看知识和技能。且看苹果手机的发明者和谷歌的开发人员,他们拥有智慧的同时还拥有创造力。通过这二者的结合,他们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社交方式,甚至做生意的方式。对于工程师、商务经理和成百上千的专业人员来说,他们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创新。为了今后的成功,就要善于创造、足智多谋和富于想象力。而最好的培养创造力的方式,就是艺术教育。
的确,有相关证据表明艺术毕业生,或许应该说艺术教育,是创新的重要因素。一项对大专院校毕业生5年后就业特点的国际分析表明,在产品创新方面,文科毕业生也很可能正在从事高度创新类的工作,一点不亚于工程学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高度创新类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为创新机构工作,还要为团队贡献个人的创新力量。根据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自我描述,虽然艺术教育项目吸引的人群本身持有的技能使他们更趋向于选择这类职业,但专门的艺术教育磨练加强了这些技能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
尽管艺术教育仍然处于边缘化地位,但是为了使教育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基于艺术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正在一步步取得进展。这些举措均试图在教学方面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文化氛围,借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成绩,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举例来说,新加坡信息交流与文化艺术部在2008年成立了新加坡艺术学校,他们旨在发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面发展各种技能(而不是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应试技巧)。这所高中为13~18岁的学生提供一个为期6年的艺术教育计划。学生在学习常规科目之余,每周还要至少花10个小时学习他们选择的艺术课程。学校已经采取了“关联课程”作为该课程计划的一个切入点,即通过艺术课来教授科学类科目。例如,学生可以通过雕塑课来学习物理原理,通过给东西上釉和陶艺学习化学原理,通过音乐来学习数学原理。此外,让执业艺术家与学生一起在学校进行艺术创作,也是为了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强调试验、表达和探索。艺术体验,不仅被作为培养专业技术能力的一种手段,也被用来塑造孩子的情感与感悟。
2013年,新加坡艺术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全部通过了国际文凭考试,44%的学生获得了40分以上的分数。这是很了不起的学术成果,因为学校每年只通过新加坡“直接招生计划”招收的约200名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其中包括那些根据小学毕业考试成绩来看不太可能进入大学的学生。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他们自由和时间,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课程设置并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已经作为学习知识的方法被人们重新审视并得到合法化,它不再是从前那个畏缩在正规教育边缘的“课余活动”了。
在法国, 2013年的一项改革将学校一周的时间作了重新分配。 同时, 法国政府还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参加体育、艺术和文化活动, 并声称这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增加他们的求知欲 。斯洛文尼亚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化集市”活动, 它虽不是正规的政府项目, 但它的目的是鼓励学校、幼儿园、文化机构(博物馆,剧院等)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为孩子打造高质量的艺术教育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把艺术教育融入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新趋势。韩国曾经推出了一个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项目(STEAM),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艺术教育中获得自信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在美国,一个提倡融合艺术与设计并把它提上国家教育议程的运动也开始受到广泛的支持和关注。2013年,新成立的国会专题研究核心小组认为,在STEAM领域中,“增加艺术与设计”能够“刺激创新、促进美国经济的增长”。
尽管艺术对人类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政府推崇它对创新和全球经济的推动作用,尽管围绕它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有趣的艺术教育举措,但现实却是艺术在全世界的多数教学中依然扮演着相对次要的角色。总的来说,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系统都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学术性”技能上----主要是阅读(中学开始加入文学)、写作、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中学)。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的机会较少。学校通常只在低年级设置一些艺术课程(最好的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学生一个星期能有一节音乐课或美术课);到了高年级,艺术课就变成了选修课,只有部分学生能获得艺术课的体验;有些地方,艺术教育和参加运动队一样,被归入课后和课外活动类。当然,也不排除有例外,这里讲的是一般情况。
对全球艺术教育的现状,人们到底知道些什么呢?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把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政策的一部分。在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艺术课程都出现在了学生的课程表上,重点强调一些主要的艺术形式(视觉艺术、音乐、戏剧、舞蹈)。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中小学教育都强制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视觉艺术和音乐。据统计,2010年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公立学校中,9~11岁和12~15岁的学生平均每年分别花费99和91个小时接受艺术教育,即每周1.8和1.7个小时。艺术教育在学生预期的强制学习时间中占到11%(9~11岁)和8%(12~15岁),这个比例虽然低于阅读和文学、科学、数学、社会科学,但大大高于职业和实践技能学习、技术学习和宗教学习。
学生们学习艺术的评估标准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都缺乏, 部分原因是很难评价艺术学习本身。 但是这种缺乏也反映出人们普遍把艺术边缘化, 把它当成休闲娱乐, 而不是一种严肃的学术形式。 学生在艺术课堂上表现的好坏绝对不是他是否留级或者被推荐进入特定科目学习的决定性因素。
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都在他们的艺术教育课程中努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技能, 而不只是艺术方面的造诣。 艺术教育课程通常寻求培养个人表达能力、创造能力、想象力、解决问题能力、冒险精神、团队合作、交流和展示能力。 因此, 大部分经合组织国家的艺术教育政策都承认这种假设, 即在艺术中学到的东西能转移成艺术之外的技能和行为。 但是, 一般情况下艺术教育课程并不力图增强学生的非艺术类学术能力, 如阅读能力、数学或者科学方面的推理能力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教育的大气候是这样的:教育投资预算紧张,国家之间互相攀比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艺术被人们视为正规教育的外缘。
2006年,美国国家艺术局国民报告指出:“艺术学习正从我们的学校悄悄地消失。放眼全国,学生们在校内参加高质量的艺术指导和艺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是我们转变教育优先发展方向和预算消减的结果”。2004年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报道了艺术在全美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中扮演的角色。“我们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生们在持续增加对数学、阅读、写作、科学和中级社会研究方面的时间投入;而坏消息是:我们同样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学生在艺术、外语和初级研究方面的投入正日渐减少。更糟糕的是:我们发现,与那些少数民族学生占较大比例的学校的课程设置相比,其他学校更不健全、更不完善----少数民族教育受限问题由来已久”。
人们对于校内艺术教育时间不断减少的感觉,可能并不完全准确。过去十年,艺术教育时间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在8个国家中,12~14岁的孩子同样存在这种情况,但在2002年和2010年之间有0.2%的轻微增长。这种长期稳定可能隐藏了一段时间内的衰减。不过,这种衰退让某些特殊族群感到担忧,那些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遭受不公平待遇的学生们受到这种衰退的影响最为严重。
考虑到艺术教育岌岌可危的状况,美国的艺术教育者和支持者们一直在尝试增加艺术在基础课程中的分量,他们采取的首要方式是声称艺术可以提高诸如阅读和数学等核心学术能力。现在已经发现不少将艺术与学术相融合的实例。许多艺术倡导者认为,艺术理应在学校扎根,因为艺术可以帮助学生学习阅读、写作、数理和习得科学概念。另外,倡导者们最近的呼声和艺术教育政策讨论里盛行的改革创新议题联系在一起。数十载的研究表明:我们培养的高中毕业生越来越成长为狭隘课程知识的受害者,他们缺乏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成功所需要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此种情况下,艺术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包括强化学术方面的成功,提高学生校园生活的参与度与激发创造性思维[2]。高质量的艺术教育与许多出众的教育成果之间有着牢固一致的联系。即使在大多数情况复杂的地区也是这样。
如果艺术被确信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并激发学生的各种创新能力的话,那么,那些仅仅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削减艺术教育份额的学校,还是有可能保留一点艺术课程的。艾弗兰(Efland)说:他坚信绘画应该成为标准课程的一部分,因为绘画不仅能够增强人的洞察力和设计能力,而且能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使人们感受到“道德升华”,增强人们的沟通能力。同样地,音乐教育者辩称,音乐具有增强记忆力和改善发声的能力。把艺术纳入常规教育体系是先进教育关于全人类教育的理念之一。
随着宣传教授艺术来发展学术技能这一声音的出现,也听到另一种声音,即艺术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根据这种说法,艺术使得学生们更愿意参加学校活动,防止他们辍学;艺术使得学校更具吸引力、更有趣;艺术还帮助学生们学会表达自己,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主席罗科·兰德斯曼(Rocco Landesman)说“我们将尝试通过'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计划让所有落后的孩子跟上队伍----他们拥有天赋、拥有热情,或许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特质十分出众。这些孩子也很重要,他们应当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艺术往往是最能吸引他们眼球的”[3]。艺术“抓住”他们并把他们引回正轨,把一个徘徊在堕落边缘的灵魂变成了一个“在社会中有一席之地”的有创造力的公民。同样的情况一定不会发生在数学或者历史课上----因为对所有学生而言,他们无疑是严肃的学科。
下面来简略地探讨一下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转移”的概念。“转移”是什么意思呢?相当一部分研究艺术教育对不同能力影响力的文献都是基于一种转移模式----这与前面陈述的艺术倡导者的主张相一致。没有追问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对非艺术类学习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把艺术课程融入课程大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研究中间因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就比方说,假设一张融入了艺术课程的课程表使得学生们更爱去学校,但同时还要注意到,它也吸引了很多既会创新又很敬业的老师来学校。也不能否认或许就是这个中间因素导致了学生们的成绩提高。由此可见,未来的研究还想更严谨的话,就要多考虑些更复杂的因素。可以再假设,一项研究发现受过戏剧训练的学生都成为了领导者,但其实中间因素是因为他们学习了公共演讲,这让他们变得更自信,从而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懂得如何表达、如何动员群众。所以说,要想证明那条假设的因果链是真实存在的,就必须考虑到中间的因素。
“转移”还经常用以指在某个领域内习得的知识也可以普遍推广运用到另一领域。因此,把对艺术“转移”的研究放到其他研究的大背景下是很重要的,因为“转移”从来都是很难阐释的。因此,想要从严格意义上阐释艺术的“转移”势必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同样也是阐释学习过程中其他形式“转移”的障碍。传统形式上研究“转移”的方式,是去检验在一种领域的学习是否可以预示着在某一转移领域也能获得成就;但是有人认为,研究“转移”应该检验的是:一种领域的学识是否可以被视为是对未来在另一领域学习的更好的准备。如果将其置于艺术领域,那么要研究的,应该是学生们在视觉艺术中学到的东西能否使他们在今后的课堂上更容易理解几何概念。同样的,相似的研究应该注重检验,学生们在音乐中学到的知识,是否使他们以后再上数学课时更轻松地掌握数学概念。这类在艺术领域中还没有采用的“流程导向”性研究,将会非常有助于理解艺术学习的“转移”。
(1) 在艺术领域也用得到的技能或者性格,可能会以下列方式开发:
① 常规技能。 某些艺术形式可能会有助于培养一些人们在非艺术教育背景下相当有用的特定技能, 而一些学术领域就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之上[10]。 例如,听音乐可以训练人的听力, 而此项能力的提高则极有可能在听力高的领域发光发热, 比如, 对语言艺术的研究。 这样一来,学术领域的成功得益于艺术领域启发的技能便成立了。
② 切入点。 对于对学习没有积极性或不喜欢学术的学生, 艺术可以作为他们进入学术领域的切入点。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音乐记号教学生学习分数; 也可以让学生把一个历史事件改成一出舞台剧, 以加深他们对该事件的了解; 或者可以让学生参加一个视觉艺术项目, 再要求他们根据这个项目写点感想,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作文欲望。
③ 自信。参与艺术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或者说至少可以提升那些发现自己在某个艺术领域变得出色的学生的自信。这种自信使得他们更愿意去学校,也更愿意努力学习。
④ 更好的工作习惯。当学生们参与一个可以公开展示的长期项目的时候,艺术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毅力和创造力。而这些工作习惯可以再“溢出”到其他学科领域。当然,这里只能说可能,前提是这种艺术形式的确教授了学生自制力等的技能。假设艺术能够教导学生抓紧任务并努力奋斗,那么任何想验证这个假设的调研必须首先证明,学生确实在艺术课上学到了做事要持之以恒。下一步,则是检验这份毅力能否运用到其他学校课程中。
⑤ 减压。大家都知道,参与艺术活动可以使我们心情变好。而且,情绪的改善可能会让学生以更佳的状态回到学习中去。大家还知道,一个积极兴奋的状态可以让人们更好地完成认知类任务。
(2) 仔细分辨以下三种可能的艺术“转移”为学术成果的形式也很重要:
① 对某种艺术形式的耳濡目染可能会帮助人们在学术方面也取得成功(但是认为艺术启发比学术方面的直接训练有更强的效果就不太明智了)。
② 受某种艺术形式的影响,人们在相关艺术才能方面可能会有所长进,而此种才能的提升可能会带来某个学术方面比如数学一起进步(虽然比不上你直接去做数学题)。这样一来,艺术教育就可以带来多种益处,因而可能是一种可以同时培养艺术和学术成果的合算的教育选项。
③ 融合某种艺术形式教育的学术教学比排除艺术的学术教学,能带来更大的学术提高。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将二者融合所达到的学习效果,那也不必认为“融合法”是个坏方法。相反地,必须承认它和不将艺术作为刺激动因、连接环节或者切入点的传统教学一样的效果,甚至可以认为它是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它还帮助启发了人们的艺术才能。
总之,笔者认为,应该实施更多的经验研究,以探索艺术教育对包括艺术技能本身在内的各种技能发展的影响。这一研究,还应该像在其他领域普遍实施的那样,专注于艺术教育中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质量和效用。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明显在于艺术技能的获取。艺术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的创新策略的一个方面。艺术教育之所以重要,根本上是因为:艺术是人类遗产的精华部分,也是人类的重要标志,难以想象以更好的生活为目的的教育怎能够没有艺术!
[1] 邓志伟. 个性化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56.
[2] 科赞尼克.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 马壮寰,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3.
[3] 薛涌. 美国教育考察[M].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