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2018-01-31 03:34蒋利平聂建晖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校友马克思主义思想

蒋利平, 刘 韧, 聂建晖

(1. 湖南科技大学 招生就业处, 湖南 湘潭 411201; 2.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一、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实践过程中对学习的认识和自身能力的提升。马克思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大学生就业教育系统中的物质、能量、精神和信息始终维持着动态的平衡,并通过其内部的物质循环和信息流动,促使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不断向前发展。①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②就业实践强调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就业活动促使大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不断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实践全面化,进而推动大学生的自我改变和发展。③就业实践强调就业环境优化与人的发展相统一。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也是在发展人的自身,有利于实现人与就业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大学生就业竞争是一种追求系统协调的实践活动。它是通过学习就业知识、借鉴就业规律、模拟就业环境、设计就业途径来实现的。大学生就业教育整体高于部分,各部分在协调中共享互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将大学生与就业工作作为有机整体,强调能力、社会和人通过集成整合来进行就业实践。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实践是一种人与社会互动的实践。大学生对社会具有能动性,而社会则通过某些规则约束大学生的实践。在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大学生与社会是一种平等的互动伙伴关系。就业实践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双赢,通过大学生与社会最优组合,实现资源最优整合。

实现大学生就业实践整体化与专门化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随着人与社会的不断相互作用,大学生就业实践活动的整体性与专门化开始融合,这从整体和具体层面强化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大学生就业实践的专门化强调大学生实践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实践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分化,就业实践活动越来越表现得专业化。同时,大学生就业实践结构在不断协调中得以实现整体化与专门化,整体化把社会与人的活动整合,专门化则更加侧重实际的就业运行。大学生就业整体化与专门化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化对专门化进行制约和总括,专门化对整体化进行发展和具体,二者相互渗透,在互动中形成内在的统一。

二、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其行为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引导功能体现在大学生就业行为方向和观念转变上。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行为,引领大学生就业竞争方向、速度和规模,实现各种社会资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转化。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协调其中的矛盾冲突。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大学生就业运行并非杂乱自由,它有一定规律和秩序。主管部门应运用政策手段协调与控制大学生就业活动中的利益冲突,化解各种矛盾,主动调节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各种复杂关系,均衡各种利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过程中,指明大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控制时,应把握好“度”,充分利用信息反馈系统,及时行动,适时调整,正确有效地将社会资源分配给大学生就业系统。就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而言,归根结底的问题是分配给谁和怎么分配。就业主管部门对资源的分配也是如此,其公允和有效程度能够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就业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现实需要。高校工作的重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2]。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既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又在于它是实践选择的结果。即使在思想多元化的开放时代,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不能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才能充分保证大学生就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一旦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动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领域就会陷入混乱局面。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策略。具体应做到:①加强对大学生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让他们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通过党内组织生活会、各级党校、宣讲团等多样化的形式,推进大学生就业教育活动、就业培训活动和就业研讨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培训活动的考核管理,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入脑入心。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引导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展研究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者进行有效的绩效考核和评奖评优,建立惩戒机制。③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④改进大学生就业宣传教育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守好舆论阵地,唱响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强音。⑤在就业宣传工作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科学构建大学生就业育人的协同建设机制

建立大学生就业建设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全局总动员。①要认识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加强就业工作的组织保障。成立高校就业工作委员会,发挥其在总体协调、合理规划、项目审批、内容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②完善高校就业工作项目的审批和工作流程、就业工作委员会工作细则等制度化文件。③成立高校就业工作顾问委员会,邀请社会贤达、热心校友、专业老师参与高校就业工作项目的决策咨询与项目监督。④通过开展就业满意度调研,对照规划的可测量性指标,在执行中不断监督、评估、调整行动方案,以期达到更好效果。⑤设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具体管理部门,并在二级院系设立专兼职大学生就业工作团队,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建设评估和激励机制,定期表彰优秀就业工作者,及时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培育和打造一批大学生就业精品项目,鼓励和扶持一批富有成效的大学生就业建设项目。

建立大学生就业建设的评价考核机制,形成中长期目标的过程管理。围绕主流价值融入、大学生就业服务拓展等建设思路,以大学生就业育人为重点做好工作。①设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顶层范畴,建设以组织大学生就业为纲的顶层布局。挖掘高校大学生就业积淀,梳理学校办学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大学生就业精神内涵,传承大学精神,培育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引领大学生就业风范。围绕大学章程,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化、民主管理、组织架构建设,形成制度保证、民主监督、组织凝聚的大学生就业体系。②聚焦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核心要义。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以服务好教师、学生和校友这三类人群为重点,不断增强师生的价值认同、使命认同,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创新活力,提高校友的身份自豪、感恩意识。③探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方法路径。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路径、方法、载体是有形和可感的。大学生就业工作要致力于探索一套更行之有效的“传导系统”。在大学生就业载体上不断探索新平台、新品牌、新形式,以适应日益提升的大学生就业需求;在环境上不断建设与工作相匹配的就业场所、设施、配套体系;在符号上凝练出就业精神的表述传达系统,提升高校的整体形象。④拓展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辐射影响。通过国际形象传播、海外招生、就业交流访问等项目,增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海外辐射力。同时,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应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的输出,开展校地大学生就业合作、志愿服务,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与社区、企业、城市等互动共荣[3]。

3. 形成科学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民主化管理程序,建成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流程;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就业工作顾问委员会、大学生就业工作学生委员会等组织体系,建成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满意度调查,倾听师生、校友意见;吸纳师生、校友参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决策咨询,激发其主动性,建成师生、校友的参与机制和评价机制。

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载体、品牌、平台多样化,以凝练高水平大学生就业项目,在评奖评优、大学生就业输出、典型塑造等方面有所作为。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情况的校内评审机制,鼓励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建成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完善校园硬件及配套设施,营造大学生就业的和谐氛围,打造潜移默化的大学生就业熏陶场景,使大学生就业素养不断提升,就业服务领域管理者服务意识、工作能力有显著突破,进而全面提升高校的软环境建设[4]。

建成高校的形象标志系统、大学生就业传播标志系统,打造统一、有特色的高校形象,使大学生就业创业奋斗精神深入人心。不断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国际传播力,塑造中国高等教育的典型形象。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输出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交流合作,打造共建、共就局面,使大学生就业工作对社会辐射力有效增强,以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4. 以人为本,增强校友的“身份认同感”,使之反哺母校就业工作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以饱学之师、浩然之气让学生感悟大学生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胸怀世界、服务全人类。在开学典礼、入学教育中增加校史校情教育板块,强化学生入校后的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开设校史校情公选课,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提升学生对就业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中国强盛,我的责任”的使命感[5]。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择业就业等环节,培养志存高远、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大学生就业目标,引导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去。

增强校友的“就业认同感”“身份认同感”,使之反哺母校就业工作。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非常必要延伸到各界校友,通过校友会体系的建设完善,使校友成为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升校友对大学生就业育人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的内涵。高校可以利用节庆、校庆纪念活动,设立校友返校日和校友接待日,邀请广大校友回校,通过赠送校庆纪念章、纪念品,各类校友互动活动,出版校友杂志简报等形式,增强校友的身份认同,加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校友的母校情结、感恩情怀、归属感和荣誉感,使母校成为校友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倡导校友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增加校友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建立校友合作体系,建设分行业校友会,搭建平台,为校友的事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邀请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杰出校友回校汇报交流,通过校友论坛、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校友在各自领域的模范事迹,为在校师生提供精神动力。培育大学生就业捐赠项目,鼓励校友为母校发展建言献策、捐资捐物,使校友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的价值不断深化提升[6]。

[1]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3.

[2] 郑永廷. 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思想理论教育, 2017(1):4-9.

[3] 郭欣,娄淑华.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3):154-156.

[4] 刘韧,刘新庚. 大学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以“芳菲之歌”女生成才路为例[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3):67-70.

[5] 黄巧荣. 完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机制的对策与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 2015(4):91-94.

[6] 詹美燕,楼建悦,郑川. 高校校友资源应用于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大学为例[J]. 思想教育研究, 2013(4):86-89.

猜你喜欢
校友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