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看习近平民本思想

2018-01-31 01:22
关键词: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从严治党

闫 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001)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施政兴邦的重要依托。古语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从根本上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具有其历史局限性。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理论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汲取了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结合时代主题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不断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党的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已根植于共产党员的思想深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饱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闪耀着“人民至上”的思想光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归根结蒂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入贯彻落实,极大地增强了人民获得感。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的梦想期盼,是民意所指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诗经》《大雅·民劳》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里的“小康”主要是指老百姓温饱不愁、安定平和的生活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发展战略构想。经过20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国在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总体小康。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过第一个十年的奋斗,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奋发进取,主动作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里程碑式的目标不懈努力,取得了阶段性、关键性的伟大胜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意所指,奋斗所向”这一执政理念和服务宗旨。

(一)从惠及对象上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福于全体中国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这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中可以看出“人民”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执政中心和重点,始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之义[2]2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而“全面”的首要体现就是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不分地域、不落一人的,是惠及中国所有地区、所有百姓,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

(二)从小康的指标来看,人民幸福指数是衡量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准。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国情,形成了从十个方面衡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第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 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万元;第三,恩格尔系数控制到40%以下;第四,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8 000元;第五,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第六,城镇人均住房的建筑面积实现30平方米;第七,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第八,大学入学率为20%;第九,每千人医生数为2.8人;最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95%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五项指标。以上标准充分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首要目标,根本上是人民的小康[3]3。

(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来看,人民生活得到最大改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人民的小康生活念兹在兹,奔波谋划,到二十多个省区市考察调研,足迹踏遍全国特困连片地区,深入一线体察民情、排忧解难。数十万党员干部安排到一线贫困地区乡村扶贫帮带,其中很多人担任村大队书记,更是涌现出廖俊波、沈浩等大批为扶贫工作呕心沥血、忘我牺牲的党的好干部。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牺牲,六千多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医疗服务、教育资源、劳动就业、文化服务等方面惠民利民政策层出不穷,带给广大民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期间,党和国家事业能够取得历史性成果,主要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人民想到一起、干在一起[4]。

二、全面深化改革,增进人民的福祉利益,乃民生所需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在面对金融危机、西方大国围堵打压等重重压力下,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从温饱到实现总体小康再到现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的冲刺阶段,社会主义中国步入伟大的新时代,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被世界认可和学习。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要让全体人民更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5]18。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不难看出,“惠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一)为什么改?民心所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个个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还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保、教育、生态、住房、就医、就业、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依然不够均衡。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曾说,不发展经济、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善人民生活、不进行改革开放,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习近平多次指出,改革开放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决定作用,同时,也对当代中国命运起决定作用[6]15。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突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自觉顺应人民愿望和时代要求,反复论证作出的惠民之举。

(二)为谁改?人民群众。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一书中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攻坚克难,制定颁布了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解决了许多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好精准扶贫,聚力攻坚,以决胜的力度和信心带领六千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线,大大降低了贫困发生率;抓好全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和农村教育发展显著改善;抓好百姓就业,城镇年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大幅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不断增加;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逐步实现;抓好法治建设,社会稳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三)怎么改?集民之智。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党的领导的统一,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7]41全面深化改革如何改不是一两个人、三五个人的决策部署,而是要汇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系统总结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创造性的经验和做法,充分重视广大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并为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企业家、学者、基层干部等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和环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齐心合力,以强大而持久的改革合力和动力同人民一道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三、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公平正义,为民主之义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8]5。具体来说,就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要求国家的政治运行、经济发展、社会活动完全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任何人不得以个人意志进行破坏、干预和阻碍;以体现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意志的法律为依据,而非依照个人主张、意志进行国家治理[1]。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建设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社会法治化建设的期盼也越来越高。这一切都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一切工作都以保障人民利益为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总目标和总要求进行了全面性、系统性阐述,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再次强调了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十六字方针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环节,其中字字体察民情,处处体现民主,让民主之义贯穿全面依法治国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

(一)立法为民。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国家发展实际和人民所期所盼,不断规范立法程序、完善立法机制,有效推进了法治社会建设,及时回应了人民关切。五年来,中央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制定修改法律、行政法规数十部,修订地方性法规规章数千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其中不乏有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开放二胎、废止劳动教养等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法律法规,民主立法成为现实。

(二)执法护民。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建设法治社会、法治中国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依法施政、依法用权,实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最大程度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利益。十八大以来,党的执法部门坚持依法解决群众困难,打击犯罪行为,通过对电信诈骗、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腐败惩治等方面的执法监督,让社会运行更加科学规范,违法犯罪显著减少,权力运行更加透明,人民的安全感也越来越强。

(三)司法安民。司法公正方能取信于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向纵深推进司法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刑事司法公正的突出问题。在全国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解决了以往立案难、维权难的问题。国务院相关部门大幅度削减职业资格和中央核准的投资项目,取消冗余的行政审批事项,让“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概念成为历史。司法机关的公正执法和主动作为充分体现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止是一个口号,更是切切实实落到实际行动中,让政府与人民群众互相信任,社会关系更加协调顺畅。

(四)守法育民。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9]。要实现全民守法,首先要形成全民崇法、全民依法和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带领全体人民群众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模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根植百姓内心,让遵纪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

四、全面从严治党,更好服务人民,关乎民心向背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在历史和战争的考验下,从几十名党员到如今的八千多万党员,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其根本就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从党的性质宗旨看,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党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写进党章。党的十九大后,又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党章。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进程中,有个别的党员干部经不住“四个考验”,陷入了“四个危险”,只追求一己私利,罔顾人民群众的利益,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给党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让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执政打了问号,降低了党的公信力。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教育,引导全体党员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基就是依靠群众,执政之要就是为民谋利造福,任何不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宗旨的政党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全面从严治党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找出路、谋发展,党的事业才能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二)从党的发展历程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上强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可以说是起于微尘、始于微末,是非常弱小的。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面对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围剿打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靠的就是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人民群众成为党的“千里眼”“顺风耳”“百宝箱”。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面临的矛盾困难还很多,必须继续畅通民主渠道,了解社情民意,汲取群众的智慧,将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进行下去。

(三)从党的监督体制看,全面从严治党的核心在于强化人民的监督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10]809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党员干部淡忘了初心和宗旨,脱离人民、凌驾于人民之上,甚至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严肃处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脱离了人民的监督,听不进人民的忠告。管党治党的成果实效是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标准的,“四个危险”中最致命的就是脱离群众。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1]270。从严治党不仅要依靠群众的智慧推进发展,更需要群众的监督评判作为标尺,要把管党治党中的人民监督作为核心重点,在作风建设、党内生活、干部选拔任用、执政施政等各个方面全方位接受人民监督,形成人民监督的全面常态长效机制,促进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确保党的灵魂纯洁和机体健康,更好地实现全面从严治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了丰富的民意、民生、民主、民心等民本价值,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与党执政方略的有机统一,闪烁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光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二法宝。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小康社会从严治党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