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地质资料服务新模式初探

2018-01-31 00:46贾丽琼商云涛
中国矿业 2018年4期
关键词:客户端终端资料

贾丽琼,龙 娜,商云涛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2.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100037;3.宁夏宁东基地管委会社保中心,宁夏 灵武 750411)

0 引 言

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普及率达到55.8%,手机网民占比达97.5%,为7.53亿人,比2016年的95.1%上升了2.4个百分点。手机已成为绝大多数人上网使用的主要设备。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意见中首次官方提出了“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无论是政策法规层面,还是实践应用层面,国家和社会各界都对“互联网+”进行了大力推广,并在社会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中形成了颠覆性的变革。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下,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足不出户获取各种信息、知识与服务。

地质资料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向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准确的资料服务。手机移动网络的广泛普及、各类服务终端的不断兴起、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海量产生,使得传统的地质资料到馆服务已无法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地质资料服务也要紧跟移动互联的脚步,创新思维,努力探索移动互联网与地质资料服务相互融合,不断积极开拓地质资料服务的新渠道,促进地质资料工作走向开放、共享、参与、互动的新局面。

1 我国地质资料服务模式现状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奥秘、发掘地球宝藏所形成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对地质工作的认识积累和客观记载,对于合理利用保护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2]。地质资料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建设、地质调查与找矿、地质科学研究等所需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社会各界对其需求与日俱增[2]。

目前,我国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已初具规模,从全国到省级延伸至县市级同时包含部分行业机构,均成立了不同规模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成了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核心服务结点,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六大区调中心为骨干结点,辅以多元化地质资料服务单位组成的服务体系,形成了不同级别、不同地域的全国性地质资料服务机构,向社会用户提供服务。这其中以全国地质资料馆职能最全面、馆藏资料量最大、提供的服务最多,主要包括依法接收、验收全国和各级馆藏机构汇交的地质资料,并进行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工作,开发多样化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其次是省级地质资料馆,以保管和对外提供资料服务为主,自主开展的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作较少;而行业馆、区调馆和市级馆藏机构职能很少,以传统的保管存储地质资料为主,提供的服务内容较少[3]。

从信息化水平来看,现势性地质资料已完全实现了数字化,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采用数字化与纸质资料双套制并行的方式对新进馆的地质资料进行接收、保管与开发利用工作。2015年底,全国地质资料馆历经18年的艰苦努力,完成了馆藏所有纸质地质资料的数字化扫描工作,实现了全馆资料信息化管理[2]。全面实现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库不断涌现,仍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现有国家级基础地质数据库30余个,区域与专题数据库近3 000个,点源性数据库超过20 000个。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各种互联网技术条件越来越成熟,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也必然会进入深化阶段,地质资料的管理内容不断优化,地质资料服务与呈现方式也在悄然变化。

目前来看,虽然有部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资料馆采用窗口+电脑网络的服务方式,但各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主要服务方式仍以传统的到馆服务和电子阅览室服务为主,这是地质资料需求者获取、借阅地质资料的主要方式[4]。现有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中几乎没有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服务方式。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以智能手机为主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广泛普及,中国的手机网民已占所有网民的97.5%,人们利用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的信息。面对新形势,传统的地质资料服务渠道如果不加以变革,就会难以满足人们在新环境下增长的需求,无法为地质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作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资料服务。因此,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环境下开展移动智能终端地质资料服务,可以最大范围内的实现地质资料资源共享,方便资料用户的各项需求,不断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新水平。

2 移动智能终端简介

2.1 移动智能终端的概念

移动智能终端也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在移动中可以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来讲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车载电脑等,狭义来说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5]。

2.2 移动智能终端的属性及特点

移动智能终端的设计理念个性化,表现形式人性化,为用户带来了非常丰富的应用体验,而用户的需求又督促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发展完善。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三个属性:①拥有高速分组移动数据分接能力;②基于开放的终端软件系统构架,可以灵活地安装和卸载各种应用程序或数字内容;③与移动应用商店合作,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应用程序及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购置和下载安装[6]。

移动智能终端具有四大特点。①表现形式丰富化。除了智能手机外,其他例如PAD、PSP、KINDLE、车载导航仪等都可以被定义为移动智能终端的范围之内。②服务方式个性化。移动智能终端在发挥其作用的过程中会记录下用户的阅览轨迹、收文记录、个人喜好、联系人记录以及位置信息等,经过有效信息的整理、筛选、留存后,将加工后完整的地质资料信息送达用户,则体现了移动智能终端的个性化服务方式[6]。③应用模式的开放性。新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移动智能终端的软硬件为各成一体的分离化、开放化操作系统,加上多元化的SDK(软件开发工具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更是巩固了开放应用模式。④发展趋势的融合性。移动智能终端与网络应用商店进行合作,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应用传播系统,向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免费或付费购买、下载安装。而最为常见的是各种类型各种行业的APP客户端和应用十分广泛的微信公众平台。

2.3 APP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

APP,Mobile Application的简称,在智能手机如此广泛普及的环境下,常代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7],也被称为为APP客户端、移动客户端、移动设备客户端、移动应用程序等。APP客户端具有社交化和本地化的特点。社交化特点体现在APP为用户搭建分享平台的同时聚集了大量的用户群;本地化特点则表现在用户可以明确自身所处的环境信息,同时与周围用APP客户端进行相同行为的人进行交流互动[8]。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移动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能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及文字,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9]。微信具有以下特点:①使用便捷,具有多种注册方式;②信息表现形式多样,支持图片、文字、视频、声音、多人群聊、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定位功能、公众号服务等功能;③社交互动性强,通过微信可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④开放性,表现在其允许与鼓励第三方商户及应用程序的接入。本质上来讲,微信也是一种APP,是集社交、传播、应用于一体的社交类APP。

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者机构团体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通过公众账号,开发者和机构团体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用户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微信公众号作为作为微信的主要服务之一,得到了近80%用户的关注,其目的主要在获取资讯、便利生活和学习知识3个方面。

3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地质资料服务优势

目前,我国基于移动智能终端行业服务最为常见的是微信公众平台和APP客户端,因此本文主要通过这两种服务方式与传统到馆的地质资料服务方式进行比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就会被替代,这仅仅是我国地质资料服务顺应时代发展要进行的革新,二者并不冲突。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APP客户端,其目的都是以服务的理念、方式和性能之优势来吸引并服务用户,从而达到地质资料服务惠及民众的目的。与传统的地质资料服务模式相比,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新的服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即时获取地质资料信息。即时获取地质资料信息是由移动智能终端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基于移动互联网状态下的移动智能终端传播信息,信息的发布与接收同步实现实时传递,从而使得资料用户与终端平台在时空上实现了无缝连接。例如,资料用户可以使用手机APP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请求传达至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中心,即时收到信息中心的回复信息,避免了直接到馆查阅资料所需的一系列手续。

2) 拓展地质资料服务内容。与传统到馆服务有所不同,在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环境下,资料用户可以通过登录APP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获得预约查询资料、阅览资料目录,此外还可以获得业务动态、地质资料微展览、信息下载、政策法规等内容。地质资料用户的需求在信息环境中随之扩展延伸,从而扩大了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

3) 扩大地质资料服务的用户。传统到馆服务因受地域、交通、时间等限制,能够服务的用户范围十分有限。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为借阅一档资料可能要长途跋涉到异地,经历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申请资料借阅加工单-等候资料制作(一般三天至五天)-再次到馆领取资料-返回住地等过程。相对较长的距离和借阅时间限制了很多用户的需求,而移动智能终端可以解决地域与时间的限制,资料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通过终端都可以提交资料借阅申请,大大扩展了地质资料的服务用户,受众群体将会大幅提高。

4) 灵活的地质资料服务方式。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不再局限于单方面简单的实体资料传递,还可以提供参考咨询、个性化定制等,从而使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资料服务方式更加多样。

5) 双向的地质资料交互服务。移动智能终端传播信息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将传统地质资料服务与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和延时性变为直接的信息交流。地质资料信息传播可以采取双向、单向和多元传播等多种方式,使得资料用户可以即时交流信息需求,而地质资料馆也可以即时收到反馈信息。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送者互为传播主体,满足资料用户群体化沟通的需求。

6) 提升地质资料服务性能。传统到馆服务使得多数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移动智能终端服务促使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创新推送内容、实时更新发布消息、按时反馈用户提问、积极解决用户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服务性能将会大大提升。

4 移动智能终端的地质资料服务内容

1) 办事指南。办事指南可以告知资料用户借阅查询地质资料的时间、地点、流程、手续以及资料馆提供的服务内容等。

2) 检索服务。检索服务包括通过关键词、作者姓名、形成年代、形成单位等各种方式的地质资料目录、元数据检索等服务内容。

3) 咨询服务。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微信机器人(无法回答的会自动转成人工咨询)、智能问答系统、微社区、微博等形式及时回复资料用户提出的各种疑问。

4) 预约服务。预约服务指资料用户或资料汇交人通过APP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号提交地质资料借阅预约单或地质资料汇交预约单,待收到通知后再到馆查询借阅资料或汇交资料;通过预约服务,团体用户还可以提交到馆参观的预约单。

5) 信息发布服务。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通过APP客户端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将本馆或者地质资料工作乃至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动态信息及时的发布给公众。

6) 地质资料征集。地质资料征集是在微信公众号或APP客户端上发布征集地质资料的相关信息,如范围、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或提供相应的接口由公众上传相关地质资料材料等。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近两年对外广泛开展地质资料征集活动,已收集诸多地质前辈或其家属捐赠的珍贵的早期中国地质资料和地质前辈的手稿等。如果通过移动智能终端的推广,征集活动将会得到更好的宣传。

7) 培训服务。培训服务是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地质资料工作人员发布地质资料专业知识或管理方法等信息。

8) 推送服务。推送服务包括推送文字、语音、图片、文章等,地质资料馆可以利用此功能进行信息传播、资料推荐、新闻动态、活动发布等服务;推送服务还可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质资料的信息资源整合,向用户提供基于地区分类的地质资料信息检索途径,并通过手机的GPS定位系统根据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进行地质资料信息的推送服务,为用户提供智能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9) 资源服务。资源服务包括手机阅读地质资料、地质资料数据库等。不得不提的是,鉴于地质资料的保密要求,以及基于各种制图技术形成的各地质图件和数据库的容量庞大,资源服务在手机移动智能终端上目前还无法很好的实现。

10) 微展厅。微展厅是在微信公众号或者APP客户端上对馆藏特色地质资料、珍贵地质资料、最新编研成果等进行公开展示,形式多样,如图文结合、音频、视频等。

11) 反馈功能。地质资料馆利用微信公众号或者APP客户端不仅能向资料用户提供服务,同时也可以得到用户的反馈,反馈功能可以包括问卷调查、投票、意见反馈等。地质资料馆微信公众号或APP客户端应该重视并及时回应用户在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过程中的反馈信息,通过自身的服务形式与服务内容的不断创新提高资料用户的使用黏性。

5 结 语

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正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广泛普及,各种移动智能终端不断兴起,传统的地质资料到馆服务可能会逐渐无法满足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因此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要努力创新,积极探索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下的地质资料服务新模式。以APP客户端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个性的服务方式、开放的应用模式、融合的发展趋势等特点,无疑成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可以采用的最佳的移动智能终端服务新模式。馆藏机构通过APP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可以向资料用户提供包括办事指南、检索服务、咨询服务、预约服务、信息发布服务、地质资料征集、培训服务、推送服务、资源服务、微展厅、反馈功能等多项服务内容。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具创造性、革命性的平台,地质资料APP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在不就的将来,必将成为地质资料服务推广的重点,为地质资料事业带来蓬勃发展的生机。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地质资料信息移动互联传播、服务的道路上,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活跃长久的运营和维护并大力推广下去,是每个地质资料馆和地质资料工作者

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_10002.htm.

[2]贾丽琼,吴轩,王新春.地质资料编研意义及工作方法探讨[J].中国矿业,2017,26(4):58-63.

[3]许百泉,董建美,连健,等.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矿业,2014,23(9):134-137,156.

[4]高学正,齐钒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展研究:以全国地质资料馆为例[J].中国矿业,2017,26(S2):65-68.

[5]莫小敏.移动终端APP在初中英语学与教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3(9):41-43.

[6]吴楠.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以广西自治区为例[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6.

[7]李梦飞,桑毓域.基于APP的公共档案馆可提供的手机移动服务构想[J].档案学研究,2015(3):51-54.

[8]黃晟.基于用户体验的APP设计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2.

[9]微信[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4%BF%A1/3905974?fr=aladdin#7.

猜你喜欢
客户端终端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X美术馆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
通信控制服务器(CCS)维护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GSM-R手持终端呼叫FAS失败案例分析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