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圆圆,郭继志,王芝发
(青岛黄海学院护理与健康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liyuanyuanfdxl@163.com)
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群心理健康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老年学及分支学科对老年人群的研究视角多聚焦于消极方面(如老年贫困、老年疾病、老年心理问题等),而较少关注老年人的积极力量。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也称心理资本,主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潜力,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诸多积极行为具有预测作用[1],这为我们研究老年人群的积极心态提供了新视角。当前,很多老年人自身缺乏活力,对家庭生活不满意,对未来也失去信心,导致生活态度很消极,这与其心理资本水平不高有关。只有具备丰富的心理资本,老年人群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完善自我,进而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范围已从组织行为延伸到护士、农民工、学生、老年人等人群,虽然构建出的结构维度并不一致,但学者们均认同心理资本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在此,笔者围绕常用的Luthans的四维度结构进行阐述,即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主要维度。
总体上关于老年心理资本整体的研究还是较少,多数研究者将心理资本与其他变量相结合探讨其发挥的中介或调节作用。张阔等人[2]对积极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积极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标具有显著相关,回归分析也表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石惠[3]开发测量工具《老年人心理资本问卷》,对老年人心理资本的结构进行本土化研究,总结为自我实现、坚韧顽强、诚信稳重、感恩奉献四个维度,进而发现老年人心理资本、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两两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另外,还有部分学者[4-5]探讨了老年人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显示老年心理资本水平的高低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刘连龙[6]等人认为,个体心理资本受年龄影响,自25~50岁随着年龄相应增加,但60岁以后老年人心理资本开始走下坡路。
国内外学者对老年心理资本的各维度早已关注,且相关研究成果较多。唐爱琼[7]曾对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总结,研究指出心理资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资本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多是通过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表现出来的。第一,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调查显示[8],不管是老年人群还是年轻人群其心理健康都会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过年轻人群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更紧密。Choi等人[9]的研究说明,自我效能感得分能有效预测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即自我效能感得分高的老年人更可能使用互联网;第二,关于心理韧性维度的研究,许闯[10]曾做系统的梳理:Lamond通过对1395名社区老年女性展开研究,说明心理韧性与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有密切关系。Hard等基于556名社区老年人的调查也表明心理社会因素、主观能动性均与较强心理韧性有关,老年人群在社会适应、应对方式和心理韧性等方面仍存在较强的能力;第三,关于希望维度的研究,Moraitou等人[11]在希腊对150名老年人展开实证研究,显示个人的年龄越大,其希望得分会越高,且老年女性的希望水平相较于老年男性来说较低。Barnett[12]对182名美国老年人的调查发现,老年人群的三个自变量中(希望、乐观和死亡焦虑)只有希望变量能够预测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而且希望的报告得分越高,显示其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第四,关于乐观维度的研究,目前学界分为气质性和解释风格两种取向。Isaacowitz和Seligman[13]的研究得出社区老年人中带有气质性乐观特质的个体比没有该特质的老年人生活中情绪状态较好。Wurm和Benyamini[14]研究了德国在2008—2011年人口老龄化的数据,结果显示老年人保持乐观心态应对身体机能损伤或丧失的,随后生活中均较好地维持身体机能且降低了抑郁水平。
综合上述研究说明,老年人群的心理资本水平有利于维护其身心健康,较高的心理资本不仅能够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还可有效促进晚年生活的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但老年人的心理资本还有待于二次开发和干预。
现阶段老年人心理问题频发,已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亟须进行心理调适。调查显示[15],老年人中85%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27%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心理困扰;0.34%有精神病倾向或神经症、精神病;0.75%有不同程度的老年认知障碍。但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其中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的问题,因而老年人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及提升将面临一些困境。
人到老年阶段,身体的机体功能、各个器官都会逐渐老化、减退,出现这些生理现象常常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常见也是最显著的是认知能力的弱化,生理上一般先从感觉器官开始,据统计70岁老年人的视力超过0.6的只有51.4%,有80%的人50岁后眼睛开始“老视”;听觉50岁后开始衰退,到80岁几乎有25%的老年人听力丧失;记忆力、注意力变化也较明显;计算和逻辑思维等能力也会相应减退;情绪也好激动、易自卑、多猜疑等[16]。上述生理机能变化使得老年人产生老有所为与心力不足的强烈心理冲突,自我效能感显著下降,对于有着较高成就动机的老年人来说尤其明显。相关研究也显示[17],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自我护理能力均影响自我效能感,健康水平低、自我护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自我效能感通常较低。任艳等人[18]的调查发现,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58±0.57),显著低于国际常模(P<0.01),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家庭作为生活的基本单位对老年人的心理活动影响显而易见。新时代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空巢和失能老人越来越多,调查显示[19],留守老年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9.3%,近一半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存在心理问题。国内多个调查也指出家庭关系、社会支持等与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家庭和睦,兴趣广泛,人际交往频繁,子女敬老爱老,这种生活环境中的老年人心情愉快、对生活有信心。反之,家庭冷清、人际关系紧张,整天吵闹,老年人都会悲观失望、精神不振[20]。步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波动,会有怀旧感、无用感和失落感等消极看法;在处理事件不如意时,又经常感到他人对自己不够尊敬,自尊心受到伤害;经济收入较低或无收入的老年人,生活多依赖子女,也易产生自卑等负性情绪;上述问题均直接影响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致使希望感逐渐丧失。在现实社会中,有个别子女道德素养差,对老年人在生活上不照料;经济上不付出;甚至打骂虐待,在这种家庭环境生活的老年人精神状态欠佳,对未来失去希望,极易产生悲观、焦虑和抑郁等情绪。特别是老年人历经退休或患病期间,其生活质量、个人情绪与希望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程春梅[21]通过对185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展开问卷调查,表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希望水平属于中等水平,若能为患者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将有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一般来说,重大生活事件通常是引发个体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虽然每个老年人都期待晚年幸福平安、健康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景不一定能如愿以偿。现实生活中的重大负性刺激事件,如配偶去世、亲友亡故、自身患病、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冲撞,这些意外和负性刺激给老年人的乐观特质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据统计,老年人在失去亲人后的第一年,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死亡率很高。若是缺乏强有力的社会支持,老年人的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以致演变为失望、沮丧、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和憧憬,甚至出现自杀等悲剧。对于老年患者,阙珍[22]等专门对其心理问题与情绪障碍进行研究,发现老年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多疑等负性情绪,而整体护理的方法有助于培养患者乐观的态度与情绪。
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地位、经济状况等社会因素也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老年人离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后,大多由社会生活舞台上的主角转变为配角,生活节奏从紧张热烈到松弛平静,社会角色的转换必然也会给老年人的心理留下阴影。特别是一些原先担任过领导职务的离退休干部,生活重心的转移,社会职务的变化,社会联系骤然减少,使他们感到强烈的不适应,心理韧性受到严峻考验。相关研究显示[23],心理韧性对心理问题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积极应对、家庭内支持、婚姻状态、生活自理能力、业余爱好的数量和对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都是影响老年人心理韧性的因素。而老年人退休后面临的社交圈变小、经济供给不足、家庭的变故,是其心理困扰产生的主要诱因;经济条件较好、能够合理安排生活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较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24]。
对老年人来说,自我效能感是对其生活能力的信念和认知。离退休后老年人因社会角色改变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和老年人的躯体功能下降是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主要原因[25]。要提高自我效能感,首先,要客观评价与悦纳自我。客观的自我认知评价需要树立全面正确的老年观和人生观,主要是如何看待衰老和人生价值。老年人在克服心理老化的同时,需接受客观现实,修炼积极的心态。老年人也可以利用丰富的智慧和经验,为社会发挥余热,实现其人生价值,感受成功的良好体验。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王琼等人[26]在研究中总结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较好,尤其是群体合作型、较高强度的持久锻炼,不过要注意适度。现代医学也指出,适当的体育锻炼对老年人至少有三大益处:延缓衰老、防治疾病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再次,积极培养多样化生活情趣。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保持或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利用人际沟通降低内心孤独感,做义工也是一种良好活动形式;同时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如学书法、下棋、养鸟种花或者外出旅游等,均有益于老年人陶冶情操,调节心理,丰富生活,做到老有所为,有助于提升自我效能感。
作为一种积极的归因方式,拥有乐观的心态会让我们面对事件做出更积极的解释。培养老年人乐观的解释风格,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对待“老”就要怀有辩证态度,即人老心不老。老年人在生理上不能忽视衰老的来临,做事应量力而为;但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在心理上要不服老;另一方面,老年人需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境。待人处事宽厚大度,笑对人生百态。人在心情愉悦时,人体的呼吸、血压和新陈代谢等各项指标都处于平稳和谐的状态;反之,一个人经常愤怒、忧愁、恐惧,常使肝气郁滞、血压上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加速衰老。故有“愉快者常健康,乐观者多长寿”的说法。最后,老年人也要坦然对待死亡。只有培养自己看得开、想得通、放得下的豁达性格,适当的合理化解释以释放自己的压力,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美感和享受,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希望是对未来个人发展的预期,老年人对生活充满信心才会设定目标并付诸行动,而社会支持是实现老年人希望的一个重要支点。为健全社会支持系统,一是主动提供社会支持,关注精神慰籍和精神养老。家属、朋友和社会应继续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多关心帮助老年人;家庭成员应常回家照顾老人或者与老人同住。研究发现[27],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长寿人数更多,说明良好的亲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儿女不仅要照顾老人生活起居、买药看病,还应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二是老年人自身注意美化生活。在身体条件允许下,老年人日常的个人卫生、穿着打扮和住宅环境均需经常换洗打扫,保持整洁,给自己和他人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通过对美的追求,让自己心态年轻,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三是重视老年婚姻生活。美满婚姻对老人身心健康尤为重要,丧偶的老年人常有悲伤和孤独感,特别需要精神慰藉,社会和家人要给予关注。
心理资本中的韧性能使人尽快地从逆境、冲突等负面情绪中恢复过来。心理韧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正确价值观和积极的信念,有助于提高个人克服困难的能力,让人们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事件。老年人只有拥有积极坚定的人生信念,尽快做好角色转换,积极评价自身能力,提前做好离退休后或老年期的规划,不管是帮助照顾孙辈还是继续就业,或是规划继续教育、健身、旅游等,都应实现自身目标与家庭、社会发展的统一,才能在不同生活环境中体验到激情与快乐;再次,保持与时俱进的好奇心,不断发现新鲜事物,才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近几年,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大投入解决养老问题,除了提高养老保险和退休金待遇等,还应大力建设和推广不同形式的养老模式,设立多样的老年组织,为老年人继续学习、休闲娱乐和发挥余热提供条件,同时在政策资金方面对老年组织予以扶持,以满足老年人的成就动机与交往需求,推进实现老年人群老有所养,老年人可以将其有效利用以丰富生活。
积极心理资本是一种类状态的心理变量,是可操作、可开发的,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是能够有效提升的。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唤醒和挖掘老年人群内在的心理潜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而加快构建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也是题中之意。有研究发现,对于老年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可提升其生活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28]。笔者拟设计一套适合老年人群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从心理资本的四个因素入手,对老年人群积极心理资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根据心理资本理论及团体辅导方案,活动的时间应为两个月,每周进行1次,每次持续1.5小时。该团体干预方案应涵盖自我认知专题、挫折应对专题、人际沟通专题、积极归因专题等多个干预训练,通过系统、科学的团体心理辅导,切实有效地提升老年人群的心理资本水平。另外,社区也可以组织各类增强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常见老年疾病的介绍、开展护理与康复等服务,以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
我国民政部2017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亿多人,占总人口的16.7%。随着老年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类心理困扰也是频繁多发,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的心理优势,不仅能够对个体发展和行为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能够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因此,开发和提高心理资本是老年人维护自我心理健康和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心理资本的心理调适旨在发掘和强化老年人的积极心理力量,协助和鼓励老年人树立积极向上的豁达心态,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应对资源,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现阶段,老年心理资本的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未解难题。比如老年人心理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势尚需进一步验证,且心理资本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另外,老年人心理资本的独特性也缺乏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均有待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