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现状与管理建议探讨

2018-01-31 00:14:51张洪岩
中国矿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古生物遗迹深圳市

龚 鹏,张洪岩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广东 深圳 518055;2.深圳市房地产评估和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广东 深圳 518040)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国内外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的形式保护了一批重要的地质遗迹[1-2],如地貌景观、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金钉子”全球标准地层剖面等类型。我国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极大促进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保护地质遗迹就是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新时代自然资源全面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生动体现。本文主要介绍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现状,梳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讨论今后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以期为重要地质遗迹的高效管理和精准施策提供工作思路和决策支持。

1 地质遗迹概况

深圳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连香港,北接东莞、惠州两市,全市面积1 997.27 km2,海岸线总长260 km,2016年末常住人口1 190.84万人[4]。全市处在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北东向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段,属于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区[5]。

由于受多期复杂的构造-岩浆运动影响,深圳市产出的地质遗迹类型丰富且特色鲜明,据第一轮调查统计典型地质遗迹高达80余处,类型主要有:地层剖面、岩石剖面、构造剖面、重要化石产地、重要岩矿石产地(矿业遗址)、岩土体地貌、水体地貌和海岸地貌类,其中以地貌景观(花岗岩地貌、火山岩地貌和海岸地貌)和矿业遗址最具特色,空间上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类型上迥异有别却各有千秋,重点分布于山地丘陵和滨海一带,与地形地貌类型、河流水系湖泊的空间关系十分密切[6]。

2 保护现状与进展

针对深圳市地质遗迹的保护情况,从区域调查评价、保护规划编制、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建设、古生物化石调查统计、地质遗迹科普教育等5个方面总结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成果和进展。

2.1 区域调查评价

深圳市区域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起步较早,在2006~2007年就以原特区内、原龙岗区和原宝安区为3个调查单元,分别开展了1∶7.5万比例尺的调查评价,形成了三份调查评价报告,初步查清了全市范围内的主要地质遗迹分布、类型和特征等,为后续地质遗迹保护和管理奠定了基础。

目前,距离深圳市第一轮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已过去了10余年,当时的调查评价工作主要参考2002年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编写的《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试行)》,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评价标准满足了当时地质遗迹调查和地质公园建设的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后需进一步完善,2016年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根据最新要求编写出版了《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2015年版)》,2017年也颁布了行业推荐性标准《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2017)。按照新技术标准和评价准则,已立项启动《深圳市1∶50 000地质遗迹详细调查评价》项目。

2.2 保护规划编制

早在2000年,深圳市主管部门编制了《深圳市海域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2000~2010年)》,涉及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2008年,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专题研究成果,接着组织编制了《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0~2020年整治提升期)》,经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1年第1次会议审查通过后,在其门户网站上予以公布。根据地质遗迹景观类型、景点(群)的分布密度及其与地质地貌的组合特征,进一步将深圳市地质遗迹划分为:宝安羊台山地质遗迹景观区、宝安凤凰山地质遗迹景观区、宝安阿婆髻地质遗迹景观区、南山内伶仃岛地质遗迹景观区、罗湖梧桐山地质遗迹景观区、盐田梅沙尖-鹅公髻地质遗迹景观区、坪山马峦山地质遗迹景观区、坪山笔架山-排牙山地质遗迹景观区、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区和大鹏半岛海岸地质遗迹景观区等10个集中分布区[7]。另外,还对约60处主要地质遗迹点进行了分等评级,并针对每一处地质遗迹点提出整治提升措施与建议。结合新一轮的调查评价成果,将立项开展新一轮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2.3 地质公园和矿山公园建设

2005年,深圳市政府按照原国土资源部有关国家地质公园申报要求,组织开展大鹏半岛内各类地质遗迹详细综合考察研究工作,积极申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当年即获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资格。2006年底,经深圳市政府批准,在原七娘山郊野公园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隶属于深圳市城市管理局,专门负责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工作,2007年提出“保护先行,重于规划”的理念[8]。2010年原国土资源部同意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揭碑开园仪式。

矿山公园是保护矿业遗址的重要手段,也是再现矿业历史活动的鲜活载体。2005年,广东深圳鹏茜国家矿山公园和深圳市平湖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获得首批原国土资源部批准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的资格。平湖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是以露天开采辉绿岩为特色的矿业遗址,2012年建成开园。深圳鹏茜国家矿山公园是以地下开采大理岩为特色的矿业遗迹,2008年开展过规划设计[9],由于诸多原因该矿山公园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4 古生物化石调查统计

自2011年颁布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后,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广东省的文件要求,组织对深圳市古生物化石产地、化石收藏单位和化石标本采集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针对已发现化石的产地南澳英管岭填报了《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表》,确定全市集中收藏古生物化石两家单位分别为仙湖植物园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分别采集了深圳古生物博物馆1 443件和深圳博物馆48件古生物化石标本信息,并按要求进行上报,初步掌握了深圳市古生物化石产地及馆藏基本情况。

2.5 地质遗迹科普教育

除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和深圳博物馆日常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和主题展览外,主管部门通过每年的“地球日”和“防灾减灾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地质遗迹保护知识专题宣传或举办科普讲座活动,如2015年设计了《深圳市2015年地质遗迹保护知识宣传成果图集》。另外,深圳市地质学会康镇江编写了面向公众的地质科普读物,如《走进侏罗纪时代的盐田》《鹏城地质历史变迁的故事》等。2015年公开出版了全国首本地质漫画科普图书——《亿万年深圳历险记》。针对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导游解说,深圳市政府于2005年组织编写了《广东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导游手册》。

2.6 小结

深圳市地质遗迹保护研究起步较早、投入力度较大、成效较明显,取得了相对突出的一批成果。接下来进一步优化管理组织架构,结合近年来新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特点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探索研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与保护措施显得尤为必要。实际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何组织开展市级地质遗迹申报认定工作;除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内地质遗迹外,分散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郊野公园或市政公园中的零星地质遗迹如何有效监督管理;是否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具体界定保护范围、厘定职责分工、制定项目申报程序以及奖惩措施等;针对易于破坏受损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和产地该如何有效保护;当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土地开发建设之间产生冲突时如何协调关系,关闭(废弃)石场)遗留的矿业遗址该如何分等定级等。

3 讨论与建议

为了高效管理深圳市重要地质遗迹和制定精准的保护措施,下面从顶层设计和典型实例出发,依次分析讨论5个不同的重点方向,并提出相关建议,供管理决策参考。

1) 开拓国际视野,立足本地,建立详细名录。充分了解国内外典型地质遗迹特点和保护管理动态,开展追踪和对比研究。全面收集国内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成果,早在2010年就完成了全国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和地质遗迹调查[10]。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集中发布了省级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成果及其应用,为国家和省级地质遗迹保护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其中,广东省先后经历过两轮地质遗迹调查,已建立了广东省重要地质遗迹名录,共收录省级以上地质遗迹162处。鉴于当前保护现状,抓住新一轮详细调查契机,进一步提升以往调查研究成果水平,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自然保护区名录,以及浙江省重要地质遗迹点(地)名录管理形式,尽快建立深圳市重要地质遗迹点(地)名录,公布编号、地理位置、遗迹名称、主要解说内容、分布面积、遗迹分布区拐点坐标以及典型现象点坐标等信息。在条件成熟时,制作科普标识牌,形成科普标识网络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9号令,2014年),选取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尝试开展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

2) 大力提倡保护化石资源。由于化石资源易于盗采贩卖,国家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规章[11],而深圳本土产出的化石十分稀少,针对南澳水头沙英管岭化石产地和坪山坑梓恐龙蛋化石发现产地两个化石产地,显得弥足珍贵,已纳入重点保护管理范围,并有定期巡查监测,建议标本密封保存,尽快修复,化石产地以原址封闭保护为主,严禁随意进入和采石取土破坏;另外,加强同高校与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交流合作,可选做古生物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开展专业研究,拓展研究深度;大力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如利用3D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建模[12],记录保存标本和产地的原始信息。

除了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外,深圳市博物馆、展览馆等科普场所内化石展品标本亦需引起重视,建议在市级层面定期动态掌握标本数量的更新变化,最好能够建立一个化石标本数据库。

3) 全面调查,充分开发利用矿业遗址。深圳市在特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用石料,采石场(裸露山体)数量一度高达669处[13]。随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符合花园城市的定位,陆续关闭了全部采石场,大部分进行了整治与生态复绿[13],但仍有少部分因历史遗留原因,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和复绿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目前深圳市矿业遗址的情况,应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分析,进行分等定级。以鹏茜矿为例,全面调查后应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综合考虑多方利益,在满足各项规划建设的同时,高标准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规划设计,充分开发利用地下采空区。另外,对规模较大、环境优美的关闭(废弃)石场,经过生态恢复后可以尝试从地貌景观或矿业遗址的角度申报省级地质公园。

4) 推广科普旅游,提升科学素养。由于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深圳古生物博物馆以及深圳博物馆均实行免费,旅游经济效应不显著,但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巨大,且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针对全市重要地质遗迹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倡导基于地质遗迹的科学旅游,从直观感受地质遗迹形态美上升至体验其科学美内涵的高度,即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目的,加深公众对地球与自身生存环境的切身感知,获取地球科学知识,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标。借助图书馆、市民文化大讲堂和博览会等平台优势,邀请知名地质遗迹专家开展讲座,拓展公众了解地质遗迹的渠道,充分认识重要地质遗迹的价值,从而树立自觉履行保护地质遗迹意识,学习借鉴Geoheritage、EarthHeritage和GGNNewsletter,以及《中国国家地理》《化石》《恐龙》《生物进化》等地学类优秀科普杂志,力争打造本土地质遗迹科普教育文化品牌、科普网站及宣传品等,学习国内外科学旅游实例,与世界地质公园对标,凸显本土火山岩、花岗岩和海岸地貌地质遗迹特色,进一步提升深圳市自然资源管理水平。

5) 市区联动,部门协作,明晰保护职责。地质遗迹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其属性为国有资产[14]。实际上,地质遗迹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求市级与区级管理者具有资源观、产权观、地史观、美学观和旅游观,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科普价值,理清地质遗迹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花岗岩风化石蛋与危岩体),强化重点地质遗迹(省级及以上等级)的保护管理,加强与城管、教育、文体旅游等部门的协作交流。顺应新一轮体制改革潮流,结合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要求,原地质公园、矿山公园、森林公园等相关职能将会进一步整合,主管部门主动作为,建章立制,明确不同部门之间的权责,以创新精品地质遗迹产品为纽带,提升地质遗迹保护水平,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科普价值与科学旅游价值的潜力。

致谢感谢深圳市规划国土资源委员会坪山管理局张勇和深圳鹏茜大理石矿相关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

猜你喜欢
古生物遗迹深圳市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猪业科学(2022年4期)2022-04-29 07:40:24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华人时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琥珀——古生物的水晶棺
厦门科技(2021年4期)2021-11-05 06:50:44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惊艳!可可托海的地震遗迹
原角龙
方外观遗迹旧照
紫禁城(2017年6期)2017-08-07 09:22:52
天下第一道秦直道:石门关遗迹
现代企业(2015年7期)2015-02-28 18: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