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斌,张登滨,蔡绪涛
(1.海军研究院;2.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山东 青岛 266000)
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航空兵作战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其地位更加突出,航空保障装备在航空武器装备保障中的作用愈显重要,它是航空兵作战、训练的根本保障。本文结合航空保障装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要提升航空保障装备的管理能力,在航空保障装备加强精确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及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航空保障装备精确化管理,是运用精确化管理理念对航空保障装备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确保装备管理的每项工作“零缺陷”,装备技术状况“零故障”,装备操作人员“零疑点”,使装备技术性能良好、使用科学,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加强航空保障装备精确化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要依据装备管理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和完善航空保障装备管理达标考评实施细则,实现管理过程中目标量化、计划工作量化、工作衔接量化、工作检查量化、考核量化、奖惩机制量化。
一是明确监管责任。按照日、周、月、季、年五个阶段,明确每一级、每个人在各个时间段里应该履行的职责。二是量化管理标准。无论是整体系统,还是单件装备,甚至每个零部件的管理,都要制定精细化的、符合实际的管理标准,使执行末端一目了然。三是细化管理内容。1%的疏忽有可能导致100%的失败,每一种装备,都有严格细致的操作规程和制度规定,任何违规和粗疏,任何对细节的忽略和对环节的省略,都可能留下隐患,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四是加强考评监督。加强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和普查相结合的检查工作,把管理标准细化,按照难易程度、责任大小进行量化,促进管理工作落实;要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定岗、定责、定量、定级等措施,完善各岗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体系。
一是完善航空保障装备管理网络体系,航空保障装备管理工作涉及单位和部门多,管理工作任务繁重、相互联系紧密,只有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管理网络体系,形成信息数据的快速流动和交叉融合,减少无用的信息数据,避免各种重复性工作,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对管理工作的实时指挥和控制。二是建立航空保障装备数据库系统,进行自动化信息管理,实现对进出场所有车辆的行驶信息进行统计、对执行任务的车辆行驶速度进行超速监控报警、对执勤车辆进行远程动态监控指挥、对系统的数据进行打印生成各种需要的报表等功能。
航空保障装备规范化管理的目的,是要解决目前装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不到位、制度不落实、秩序不规范及保障装备专业训练水平不高等问题。加强航空保障装备规范化管理,应采取以下措施。
在深化装备规范化管理中,要坚持以规范装备管理活动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强化信息管理和系统管理的观念,进一步丰富规范化管理的内涵。一是在制度化上求规范,就是针对装备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从制度的规范性和全面性上,保证规范化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二是在经常化上求发展,装备管理工作重在平时,贵在经常,深化规范化管理,就要制订科学的经常化检查考评标准,确保装备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失控、不失保、不失修。
在深化航空保障装备规范化管理中,要高度重视保障装备专业训练问题,切实从提高航空装备保障能力需要出发,深入开展保障装备专业训练。一是在充实和完善保障装备专业训练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将保障装备专业训练纳入军事训练轨道,建立和完善保障专业训练体系,在保障专业训练中引用军事训练的训法成果,提高保障装备专业训练水平;二是通过开展岗位资格认证,提高保障人员的能力素质,开展综合保障演练,提高装备机关组织筹划装备保障的能力。
航空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工作是航空武器装备安全管理的经常性重点工作,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加强航空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应着力增强航空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一是坚持安全管理分析制度,要定期分析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形势,把经常性分析和专题性分析结合起来,对重点人和事进行重点分析,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确定安全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二是认真开展安全管理检查,采取定期查和随机查相结合、上级查和本级查相结合的办法,认真开展保障装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的苗头,对发现的问题和苗头要抓住不放、小题大做,查人员、查责任、查原因、查隐患,把保障装备不安全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抓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对保障装备安全防范措施要做到常宣传、常对照、常检查,使之进入保障人员的头脑里、落实在行动中,要坚持小故障不过夜、大故障不出门,严格操作规程,逐车进行检查保养,确保车辆处于良好技术状况,要尽力完善保障装备安全设施装备,从技术上加以防范,为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一是严密组织保障工作,所有参与保障的航空保障装备,必须统一指挥调度、统一组织运行管理,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航空保障装备安全工作万无一失;二是突出预防重点,在保障装备事故的种类上,突出以预防保障装备与飞机、人员、车辆或固定物之间发生挂擦、碰撞、碾压为重点;在预防的对象上,以新驾驶员和外场飞行保障车勤人员为重点;在预防的时期上,以暑期、寒冬、季节转化为重点;在预防的时机上,以夜间、多机种和大场次保障装备动态安全管理为重点。三是抓住关键环节,在关键环节和重大飞行保障任务中,领导要到现场,靠前指挥,跟班作业,加强对航空保障装备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控制;特别是夜间、多机种和大场次保障,必须强化组织指挥,加大管控力度,防止因工作忙乱、视线不良等原因引发事故。
航空保障装备管理的成效最终取决于装备保障工作中的执行能力,航空保障装备人员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航空装备保障的终端落实结果,为此,应明确航空保障装备人员的素质需求,着力从推行素质考评机制和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两个方面,加快航空保障装备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客观评价能力素质,建立健全装备保障人员岗位素质认证体系,为每个岗位树立看得见摸得着的素质标尺,配套与素质标准一致的考核题库和考核手段,运用多角度、多形式、多时段的考核认证,有效消除或减少人为主观判定和“一考定终身”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合理选配岗位人员,通过设立能力门槛,明确每个岗位的素质要求,量化选人标准,通过素质认定,实时掌握保障人员能力水平变化情况,为更加合理地按编定岗提供依据;三是动态提升履职能力,为每个岗位设立分解细化的阶梯状能力目标,通过实施由低到高的逐级认证,促使人员通过在岗训练和自学,滚动提升能力素质。
一是依托信息化手段,根据保障类型和任务需求建立保障装备人才信息库,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各种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从源头上改善装备保障人才的结构和层次;三是充分利用送出去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手段,多途径、多方法弥补现有保障装备人才的素质短板。因此,采取多举并措的方式,全面提升保障装备人才能力素质。
遵循科学管理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精确化管理、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管理的深入开展,大幅提升航空保障装备人员素质和训练水平,全面形成与部队装备和任务要求相适应的航空保障装备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