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子刚,高屹,李金田
(海军勤务学院,天津 300450)
合理的备件储备水平,既可以保证战备工程阵地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又可以有效控制库存,减少备件的占用资金。因此,战备工程管理者应积极研究现代设备备件管理方法,科学制定备件库存管理策略,努力解决备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使战备工程军事、经济效益最大化。战备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其备件管理的总体原则,以及在战备工程设备维护管理和工程阵地勤务保障中的重要地位。第一,设备备件品种数量多;第二,专业备件所占比例显著,且价值较大,寿命周期差异大;第三,一些备件为非标准产品,采购周期长,替代差异大;第四,部分战略物资或军用设备对备件可靠性、稳定性要求很高,且采购来源较为单一;第五,大部分战备工程位置偏僻,对保密性要求很高,社会化供管模式受限。因此,针对战备工程自身特点进行设备备件优化管理的研究,要着眼于提高工程设备运行可靠性、安全性考虑的基础上,再考虑设备备件管理的经济效益。
目前,有的战备工程,设备管理者出于战备工程本身“安全第一、可靠保障”的保守型策略,通常希望备件的数量越多越好,导致了备件占用存储区域和资金越来越大,仓管难度增加,资源浪费严重。比如,某大型地下战备工程库存结构不合理,设备备件库存金额高达3500万元,其中库存时间超过3年以上的备件比重高达50%,而这部分备件属于长期积压和闲置。
导致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备件分类不合理,库存管理策略不清晰,通用易购备件采购量过大,而一些关键性维修备件反而缺货;二是备件管理制度不完善,备件报废和修复程序繁琐,一些已经报废的备件长期存放于仓库内,一些可以修复的备件未及时组织修复;四是缺乏综合的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备件使用效果及寿命等关键信息无法有效传递,设备使用单位与机关业务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备件需求预测不准确,采购计划盲目性较大。
科学制定备件库存管理策略的基础是备件的分级管理。目前,ABC分类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备件库存控制管理中,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分类法是根据设备备件占用年消耗总资金的多少和占用品种总数量的比例大小将备件分为A、B、C三类。A类零部件价值最高,年消耗价值占60%~80%,品种数量占10%~20%,这类备件应该重点关注,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库存量;B类零部件价值适中,年消耗价值占15%~40%,品种数量占20%~30%,可以按照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合理储备;C类零部件价值最低,年消耗价值占5%~15%,品种数量占50%~70%,应当简化管理,可以采取集中订货方式,也可以根据周边供货市场情况采取“零库存”模式。
这种传统的ABC分类方法使用备件批量和备件价值作为分类标准,将其应用于经济指标具有绝对重要性的备品备件管理时更为有效。然而,评估阵地设备备件的重要性通常取决于备件和设备的重要程度以及设备保障对象的重要性。传统的 ABC分类方法,划分为C类的备件也可能是关键性备件,缺货势必会导致严重的停机损失,具有很大的片面性。针对其存在的缺陷,国内外许多学者展开了广泛的改进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有3A库存管理,ABC-VED分类法,基于AHP的ABC分类法和基于AHP-DEA的ABC分类法。这些改进方法大部分是基于备件的重要性(缺货影响的程度)和经济性(占用资金的大小)、易得性(采购周期的长短)等多个指标作为分类依据,采用现代综合评估方法,结合ABC分类方法,对备件进行分类。
针对战备工程的特点,应采用3A库存模型分类方法。根据设备及备件重要性标准,该方法首先用ABC分类法对设备进行分类,然后用ABC分类法对部件进行分类,最后用ABC分类法对零件进行ABC分类,从而划分出最重要、较为重要、不重要、最不重要的四个备件级别,并分别采取冗余库存、一般库存、可短缺库存、零库存等库存控制策略。该方法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充分考虑了尽可能减低备件缺货损失风险,并兼顾了最大限度控制库存规模,相对其他方法简单高效,备件分类工作量小,实用价值高。
备件管理的关键在于备件的定额管理和动态优化。目前,有的战备工程缺乏备件储备定额标准,有的建立了备件定额标准,也未在备件定额管理中发挥作用。其主要原因,一是定额不合理,过大过全,不具备可行性。二是定额与实际库存脱节,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因此,要全面系统的掌握备件定额管理和优化的方法、流程,实施备件储备定额动态管理。备件定额管理和优化的流程,包括需求分析和优化供给两个阶段及四个主要步骤。需求分析阶段,首先是定性确定备件需求,即利用故障树分析设备故障类型,确定备件需求种类及基本属性,包括备件的关键程度分析;然后是定量分析备件需求,根据历史需求做出需求预测,这里需要分析计划性、非计划性、平时订购和紧急订购等各种需求。优化供给阶段,首先是评估当前的库存结构,确定拟报废备件、储存过量备件以及需要补充的备件等;然后是通过数学建模方法,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优化库存策略。为实现备件的定额管理和优化目标,针对战备工程特点和现状,建议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备件信息系统,引入企业计划资源计划系统(ERP)、计算机辅助维修管理系统(CMMS)或TnPM设备综合管理系统。二是确保备件需求清单和历史消耗记录完整准确,在设备采购安装阶段或者工程投入使用前,由设备供货商或专业设备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完成维修物料清单,并在今后通过建立的信息化系统不断维护和更新。三是在符合安全保密规定的基础上,加强军地合作,与地方专业设备管理咨询服务公司合作,定期做需求预测分析和备件定额优化。
当前,军民融合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防军工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延伸到部队勤务综合保障中,使部队勤务综合保障效益得到了显著提升。比如,京东联手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探索军民融合新模式,深化供应链合作,共享仓储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军队后方仓库+地方物流”体系,提升军队通用物资保障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对于战备工程维护管理和勤务综合保障能力提升来说是个机遇,对于研究并推行战备工程设备备件供管新模式提供了条件,战备工程通用设备维护维修社会化和备品备件供管社会化正在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已经形成了备件“零库存”管理模式、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等不同形式的备件供管社会化实践模式,并且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对于战备工程来说,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不能机械照搬,更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备件供管社会化模式。专用备件由于供货渠道单一,供货周期长,缺货风险大,应当采用部队自己储存与制造厂供货结合起来的备件储存模式。通用备件,特别是非关键性备件,市场存储量很大,应当考虑采用“零库存” 模式,建议选择第三方战略合作伙伴或具备一定资质的供应商,由供应商自己建立供应链、网络行业库,当部队需要使用时,由供应商及时送货,然后定期依照合同商定的单价结算。由于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的实施都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军地信息交流平台,也需要专门机构对每类备件的社会化保障风险进行评估,最终确定合适的战略合作伙伴,因此这两种备件供管模式在战备工程中的推广和实施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部分部队建立了内部的区域联合库存共享机制,通过军内共享的网络化平台,区域内的工程设备关键备件可以互相调拨,实现资源共享,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设备备件供管模式也与设备维修策略密切相关,不同的设备维修策略将导致不同的备件供管模式。目前,战备工程主要采用计划修理、日常预防性维修、事后维修三种设备维修策略。从上述三种维修策略来看,计划修理(小修、中修、大修)可以提前预测备件需求的类型和数量。该类备件可以采用零库存策略,按照采购周期长短在计划维修展开前订货。有的战备工程设备管理水平较低,未全面推广点检定修制,且预防性维修周期确定不合理,关键性工程设备时常出现紧急故障,需要立即组织维修,备件需求非常紧迫。这些备件应始终确保其安全库存量。实施零库存管理模式,可以选择合适的维修外包模式,把部分非核心涉密区域的需要定期保养维护的通用设备外包给专业的维修公司或军工企业,如空调机、水泵、吊车、叉车和高低压设备等,备件也由外包公司提供,部队把主要精力放在关注核心区域关键设备备件的库存管理上。
通过改进备件分类管理方法,建设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优化备件管理流程,实行备件储备定额动态管理,采用“零库存”等多种备件储存管理策略,既能保证战备工程设备的可靠运行,又能降低备件的占用资金,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战备工程的军事、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