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更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伴随而来还有都市人民快节奏、高压力和高污染的生活环境,加剧了人们对自然和休闲生活的需求,乡村旅游应运而生。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资源、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及旅游配套设施等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区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因此,基于区域视角下分析乡村旅游发展间的差异及不平衡性,缩小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的差异,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中央发出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城市化等精神,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建设旅游强省的背景下,充分运用三农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发展乡村旅游、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 2014年广东省旅游局开展“广东旅游名镇名村”工作,共创建20个广东旅游民镇和40个广东旅游名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1]。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和行业管理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2]。同时围绕广东林寨古村落、英德市、双合镇及丹霞山景区等乡村旅游开展研究[3-6]。通过对现有成果的整理发现,目前,有关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主要针对广东省的某一个地区或景点,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差异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文章选取广东省中部的广州市、东北部的梅州市及西南部的茂名市,对其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及其差异进行研究,以期为广东省乡村旅游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图1 广州市、梅州市和茂名市地理位置
选择分别分布于中、东北、西南部的广州市、梅州市及茂名市为研究对象,可以基本代表广东省。
广州市为广东省省会,位于广东省中部,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北缘,东经112°57′~114°30′,北纬22°26′~23°56′,属于典型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温暖湿润,温差较小,雨季一般集中在春夏两季,行政区划为11个区。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1 404.35万人,总面积为7 434.4 hm2,占广东省总面积的4.17%。广州市旅游资源丰富,秋季和初冬时节是最佳旅游时间。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3省交界处,东经115°18′~116°56′,北纬23°23′~24°56′,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行政区划为2个市辖区, 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4.08万人,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兼有丘陵、台地、阶地、山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地貌类型,面积1.59万hm2,占广东省总面积的8.93%。梅州市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全市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良好,空气质量优良率100%,四季都适合旅游。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东经110°19′~111°41′,北纬21°22′~22°42′,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温和气候,光照充足,夏长冬短,四季如春,全市年平均气温23℃,行政区划为2个市辖区,代管3个县级市。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798.85万人,面积1.14万hm2,占广东省总面积的6.4%。茂名的中北部多山地丘陵,适宜林木生长和发展水果种植业,且集中连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良好。
在遵循代表性、典型性及数据可获取性等原则的前提下,将广东省划分为中部、东北部和西南部3个区域进行研究,分别选取中部广州市、东北部梅州市和西南部茂名市作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研究成果、文献数据对3个区域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分析。
广东省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2002~2012年间广东省特别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共计投入4.07亿元,其中包括10批695个,覆盖全省90个县区[2]。《2013~2020年广东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预计全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收入增加15%~18%,占全省旅游经济总量的10%。据广东省旅游局数据显示, 2016年广东省全年旅游收入11 560亿元,接待过夜游客3.9亿人次,居全国第一。且农业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广东省包括平远县和翁源县。目前广东省的乡村旅游包括农家度假、休闲农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及古村文化等类型。广东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多样的自然资源打造了各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7]。
3.1.1 广州市乡村旅游特点
广州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起于20世纪80年代,由早期的观光农业、体验式农家乐形式向乡村度假型方向发展。广州市大小乡村旅游景点约150个左右,主要分布在从化市、花都区、番禺区及增城市4个区域,且该4个区域的乡村旅游景点数量约占整个广州市乡村旅游景点总数的73%[8]。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2016年3年间广州市的旅游收入分别为2 521亿元、2 872亿元和3 200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09%、15.87%及16.32%。据市旅游局统计,广州市2017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1 324.64万人次,同比增长15.08%; 旅游业总收入98.62亿元,同比增长16.18%,且节日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广州旅游的满意率达99.3%。
广州市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交通,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珠三角地区,针对都市客源市场,利用郊区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山庄等,主要偏重于休闲体验生活和主题度假,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相对于原始自然的田园风光,该区的乡村旅游形态人工造景程度较高。如位于番禺区的祈福农庄是一个集环保、养殖、手工艺和饮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旅游景点。梯面镇作为广州市唯一的山区镇,森林覆盖率达98%以上,是广州市北部天然绿色的生态旅游地,为人们周末登山、健身吸氧提供场所。增城区派潭镇的白水寨风景区以其充沛的降雨量、新鲜的空气及广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相融合着力发展生态文化休闲旅游[9]。从化市的溪头村,盛产三华李、砂糖橘等水果,且该村家家户户依旧用柴火取暖做饭,生态保护良好,民风淳朴,是都市人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和品位生活的绝佳之选。
3.1.2 梅州市乡村旅游特点
地处山区的梅州市2004年旅游接待人数为156.2万人次,到2016年旅游接待总人数达3 572.63万人次, 12年旅游人数增加近22.9倍。据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 2014~2016年梅州市旅游收入分别为254.4亿元、313.46亿元和376.7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85.83亿元、955.09亿元和1 045.56亿元,旅游收入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8.71%、32.81%及36.03%。而仅2017春节期间,旅游总人数达408.7万人次,比2016年同期增长10.72%,旅游总收入13.65亿元,同比增长13.01%。在全市接待旅客总量中,自驾游人数超过80%。其中大埔县的游客人数占65.7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总人数的16.1%,农业休闲和乡村文化游成为主角。
乡村旅游主要以特色取胜,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和让游客享受休闲生活及为农民创造福利为出发点,通过乡村特色和自然生态资源的优化组合,全面开发和布局。2011年,梅州市是广东省唯一入选“2011中国十大休闲城市”的城市。梅州市以民俗风情、特色产业、古建筑、古村落等文化为基础,构成独特的村落景观,打造观光游览、文化体验性乡村旅游产品,采取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模式,以较为成熟的景区、特色农业产业和当地独特的民俗习惯形成旅游吸引力,带动周边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突出文化观光、民俗体验的主要功能形象,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10]。新联村依托自身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以古建筑为重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产业帮扶,带动全村种植业、养殖业及旅游服务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该村经济的发展。同样,大埔县在2016年重点扶持全县18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打造农耕文化旅游,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村旅游的发展。梅县的茶山村以其34幢始建于明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已经上百年,迄今保存完好的客家围屋建设群以及客家文化等形成了集古村落休闲观光、客家文化体验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客家古村落乡村旅游[11]。
3.1.3 茂名市乡村旅游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茂名市旅游业发展迅速, 1997年全市旅游人数280万人次,旅游收入4.95亿元。截至目前,据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 2014年、2016年茂名市旅游收入分别为126.57亿元和242.31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 349亿元和2 636.74亿元,旅游收入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及9.2%。据茂名市旅游局统计, 2017春节假日全市共接待游客29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97%,其中,过夜游客27.52万人次,同比增长15.33%; 全市旅游总收入6.505亿元,同比增长15.62%。春节假期景区自驾车游客占接待游客总量的70%以上,有的景区(点)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点)所占比率高达90%以上。
茂名市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热带水果如荔枝、龙眼等种类多、质量优,自然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12]。此外,从黄金海岸线到北部大山岭,茂名市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南海有渔村,北部有山村,中部有田园风光,依托良好的海滨资源,打造的滨海渔村风情乡村旅游产品,如位于童子湾的澳内渔村,在充分利用渔业、海盐业等的特色沿海产业的基础上,形成特色海洋产业集群区。2016年“美丽茂名,魅力乡村”评选活动中,位于滨海新区北部的山兜村以洗太夫故里景区为依托发展的乡村休闲旅游位居第一。袂花江田园风光景区作为21世纪茂名秀美形象的标志性区域,其生态走廊具有调蓄地表水、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由于乡村旅游资源较为分散,且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周末和节假日,导致茂名市的乡村旅游呈现出乡村资源分布散、旅游时间较集中、旅游时间短及人均消费偏低等特点。
从旅游收入来看,广州市的旅游收入高于梅州市和茂名市。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普通的观光和食宿乡村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广州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地区,其高端的乡村旅游最先发展起来,自然也带动收入的提高。茂名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省为中等水平,且由于乡村资源分布散和人均消费偏低等特点使得茂名市的旅游收入偏低。梅州市的经济发展在广东省相对落后,尽管随着近几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政策的不断出台及梅州市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梅州市的经济水平,但截止2016年梅州仍有349个相对贫困村, 6.9万相对贫困户, 19.2万相对贫困人口。
广东省不同区域下的乡村资源、经济水平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存在不同,政府通过规划、调控[13]打造全域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甚至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全省打造特色乡村,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的竞争力,形成品牌效应,吸引游客前来,逐渐改善公共设施不配套、服务不规范、产品内涵不足及专业人才缺乏等普遍问题。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要重视乡村文明的建设,提高内涵,形成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开发乡村旅游,在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效益,这样才能使得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跨区域乡村旅游建设,推进旅游业与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融合,规范旅游市场,对乡村旅游大力推广,逐渐缩小不同区域下乡村旅游的差距。
广州市、梅州市及茂名市的旅游收入分别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5.76%、32.52%及7.3%,旅游收入在当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排名为:梅州>广州>茂名。其中梅州市接近1/3,其旅游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用来衡量梅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广东省不同区域的经济水平、乡村资源决定着其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广东省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乡村旅游竞争力,逐渐缩小不同区域间乡村旅游的差距,以促进农业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仅对广东省的3个市进行了对比分析,广东省包括21个地级市, 119个县级行政区,研究范围有待扩大,且造成乡村旅游差距的原因具体有哪些,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1)广州市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利用自身的经济能力与资源有效地开展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0]。但乡村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农村旅游系统前期的规划建设,后期的管理和监测,以及游客、乡村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广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市场以广州市区、珠三角及港澳等地区为主,包括高收入的旅游消费群体、学生及普通员工等,乡村旅游消费应根据市场需求设定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充分利用市郊山水资源和人文景观,以骨干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园区、休闲农舍、休闲山庄为基础,建立点、线、面结合的乡村旅游体系,以各类农村休闲度假和“农家乐”产品为主,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主要客源市场,突出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的主要功能形象,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的商贸、会议、科教、康体等功能。广州市丰富的农业文化为乡村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而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最大受益者应加强旅游相关方面的培训,提高服务能力,最大程度的为游客提供高品质、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2)根据梅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梅州乡村旅游应着重开发以农业、山水、古镇古村、客家民居及乡村民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重点挖掘客家文化和乡村民俗旅游,因为该类项目的开发深度和广度最有潜力。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保障乡村资源的可持续性,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梅州市的古建筑及古村落都是不可复制的,在开发旅游过程中要着重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旅游文化基础设施,创办民俗文化名村品牌。因梅州市特色的客家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可通过增加客家文化,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来避免出现乡村旅游项目单一的问题。山地丘陵作为梅州市主要的地貌,如平远县作为梅州市典型的山区县,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发达、资金投入少等,但平远县有五指石、狮子岩、南台山等10余处旅游景区,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开发该地区乡村旅游时政府应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加大旅游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旅游特色,形成特有品牌,吸引客源等。
(3)尽管茂名市的乡村旅游正迅速发展,但全市乡村旅游发展仍存在总体水平不高现象。南部和东北部的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较快,而周边乡村赏花及鉴江流域平原田园风光同样作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尚处于开发状态。随着全市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尤其是乡村道路的改善及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推进,要科学规划和有计划开发规划花田,进一步推动茂名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如位于中部的高州市柳村的油菜花和红高粱,彭村的荷花、向日葵开发种植目前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此花田的基础上,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打造最大的主题花园; 选择种植不同花期的花草,确保四季有花赏,最大程度地吸引游客。鉴江流域平原田园风光由于鉴江之隔,严重影响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的开发和发展,应完善对外交通,加强桥梁建设,规划建设田园风光区。另外,应结合现有资源及当地人文风俗,建设独具一格的乡村旅游景观,逐渐形成春天田园风光、夏天滨海风情、秋天山村采摘及冬天观光的乡村旅游产业。
[1] 广东省旅游局. 广东将创建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发展乡村旅游.小城镇建设, 2014,(7): 14
[2] 周杨, 徐强.乡村旅游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与行业管理研究——以广东省乡村旅游业为例.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 30(11): 101~104
[3] 桂拉旦, 唐唯.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西北人口, 2016,(2): 64~68
[4] 刘秋华. 休闲茶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初探——以广东省英德市为例.农业考古, 2015,(2): 225~228
[5] 林柏杰. 开发侨乡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以广东鹤山市双合镇为例.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5): 158~159
[6] 龙慧.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探析——以广东韶关丹霞山瑶塘村为例.改革与战略, 2015, 31(2): 112~116
[7] 刘秀珍.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0): 101~105
[8] 张春霞, 甘巧林.广州市乡村旅游供给空间结构特征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0, 22(6): 69~75
[9] 杨铭德. 城郊型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策略——以广州市增城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例.生态经济(学术版), 2011, 27(1): 210~213
[10]曾志军, 谢岳昌,林玉,等.梅州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广东农业科学, 2008, 35(3): 103~107
[11]李淑颖. 广东梅州茶山村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6, 46~47
[12]柯国健, 吴小芳.茂名市生态农业模式初探.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S1): 317~320
[13]杨光辉. 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6): 213~217
[14]王明星, 方俊清.广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瓶颈与对策研究.南方农村, 2016, 32(6):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