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省区差异性分析*

2018-01-31 01:40郭美荣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城乡指标发展

李 瑾,冯 献※,郭美荣,马 晨

(1.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3.农业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7; 4.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0 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融合”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绘中。马克思[1]在提出共产主义社会理论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力就业、社会管理5个方面一体化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在于解决城乡居民的优势资源和待遇不公问题。

国内外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李志杰[2]建立了包涵自然基础、经济、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动态发展五大子系统、27个二级指标的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步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1991~2007年城乡一体化的动态演进进行评价。周江燕和白永秀[3]对中国省域城乡一体化指数计算发现,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自东向西逐渐降低,东北三省穿插其中”的经济地理特征。孟素洁[4]对北京市农村城市化水平进行计算,通过分析经济、社会、人口素质、人民生活和基础设施5个二级指标,认为在北京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展快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明显。已有研究应建立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视角和时空尺度研究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人们对城乡一体化认知的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的选取应更加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尤其针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指标权重应有所提高,研究内容应在区域协调度测算、空间依赖性等方面有所深化。当前,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现实性命题。该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根本内涵及实现目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力图深入解析中国城乡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根源。该研究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评价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必须要有一套明确的量化指标,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指标的选取大致有3种:(1)从城乡一体化内涵和实现目标进行划分,主要由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政治民主、人民生活等相关指标构成[4-5]; (2)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个综合指数,由多个分指数构成,如城乡一体化能力指数、城乡一体化结构指数、城乡一体化效率指数、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指数、城乡一体化发展度、城乡一体化差异度、城乡一体化协调度等分指数[6-9]; (3)从城乡协调发展的因果关系划分为规模性指标、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3个方面的内容[10]。该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相关理论政策指导,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生产发展、公共服务、人民生活5个维度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个维度由若干基础指标构成(表1)。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依据。根据城乡规划建设相关指标,城乡规划主要包括土地和人口方面的空间布局。在土地规划布局方面,该文选取了建成区面积比重、非农用地比重衡量城乡之间的土地空间布局协调情况; 而人口流动方面主要选取人口城镇化率、非农就业人员比重2个指标,主要反映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情况。基础设施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机场、通讯、水电煤气等公共设施。该文选取了公路运网密度、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天然气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有线电视覆盖率5个指标分别反映。生产发展是指对一、二、三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该文在选取这方面的指标时以产业结构以及现代农业两个方面分别选取相应指标开展评价。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是广大城乡居民最关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务,是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该研究用城乡每1 000人拥有执业医师差异度、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比、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度4个指标表示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差异。收入、支出以及生活环境是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3个重要因素,该研究用万元GDP综合能耗、城市绿化覆盖率、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城乡居民人均文娱支出差异等8个指标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情况。

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权重。在专家的选择上,选取了社科、经济、城乡规划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基层管理人员对各项指标赋值,分别对各个指标层的重要度排序。确定指标因素间两两重要性的比值,并对指标要素两两之间采用1~9标度法标度,建立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每个层次各指标的权数(表1)。权重确定后,采用最大最小值方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此之前,首先通过减法一致化的线性变换对数据进行正向化处理)。最后,根据系统论方法,特提出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模型如下:

(1)

式(1)中,A为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数;fk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规划水平,基础设施水平,生产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权重;Wki为第k个二级指标第i个三级指标的权重;Bki为第k个二级指标第i个三级指标的指标值。

1.2 数据来源

该文所选取的26个具体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2004~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交通统计年鉴》《中国信息年鉴》《中国城乡建设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以及相应年份的各省统计年鉴等,个别数据通过地区统计局数据发布获得,有些指标的数据经过换算以后得到。

表1 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fk)三级指标(Bki)权重(Wki)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X)城乡规划(X1)0 118建成区面积比重(X11)0 117非农用地比重(X12)0 291城镇人口比重(X13)0 253非农就业比重(X14)0 34基础设施(X2)0 116公路运网密度(X21)0 414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X22)0 368天然气普及率(X23)0 114移动电话普及率(X24)0 047有线电视覆盖率(X25)0 056生产发展(X3)0 342农业机械化(X31)0 074土地产出率(X32)0 128一产劳动生产率(X33)0 165三产GDP比重(X34)0 378二元对比系数(X35)0 255公共服务(X4)0 169城乡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差异度(X41)0 06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X42)0 466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比(X43)0 338城乡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度(X44)0 134人民生活(X5)0 255万元GDP综合能耗(X51)0 048城市绿化覆盖率(X52)0 038卫生厕所覆盖率(X53)0 172城乡收入比(X54)0 289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X55)0 098城乡交通和通信支出差异度(X56)0 098城乡居民人均文娱支出差异(X57)0 105城乡家用电脑拥有量差异(X58)0 151

图1 2003~2012年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时空演变

2.1 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分析

(1)城乡一体化水平由缓慢增长向快速发展转变。从全国水平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由2003年的0.409增加到2012年的0.595,年均增长4.255%。2003~2008年间,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增长较为缓慢,年均仅增长2.692%, 2008年开始,全国城乡一体化得到快速发展, 2008~2012年间年均增长超过5%,达到6.241%(图1)。

(2)各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一,呈“东高西低、东北位中间”特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分,对历年30个省份综合得分排名,北京、上海一直位于首位,而贵州则10年来一直处于最后1名(图2)。其中, 2012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位于全国前5名,综合得分分别为: 0.823、0.762、0.721、0.701、0.680; 而广西、云南、贵州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最低,位于后3位,分别为: 0.459、0.452、0.403。

图2 2003~2012年全国30个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值

(3)西部地区得到较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三省增长缓慢。从发展趋势来看,各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重庆增长最快,由2003年的0.297增加到2012年的0.576,年均增长7.658%,排名由2003年的26名,跃升到2012年的16名; 而吉林增长比较缓慢,仅由2003年的0.436增加到2012年的0.542,年均仅增长2.445%,排名由2003年的13名,下降到2012年的18名。

(4)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地区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与全国相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有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海南等14个省市,其中有10个来自东部地区,而其他地区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3~2012年的平均得分来看,位于前10名的省(市、自治区)有80%来自东部地区,而位于后10名的地区全为西部地区。尤其根据2012年得分结果,位于前10名的省份全为东部地区,而位于后10名的有90%属于西部地区。要特别说明的是,重庆市虽然在近10年围绕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取得了较大进步,尤其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但城乡规划和人民生活方面水平较低,导致了其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03~2012年各省份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

排名20032005201020112012省份得分省份得分省份得分省份得分省份得分 1北京0 639上海↑0 665北京↑0 783北京—0 792北京—0 823 2上海0 619北京↓0 663上海↓0 748上海—0 761上海—0 762 3天津0 545天津—0 572江苏↑0 686江苏—0 689江苏—0 721 4浙江0 506浙江—0 533浙江—0 643浙江—0 673浙江—0 701 5海南0 498江苏↑0 515天津↓0 618天津—0 650天津—0 680 6江苏0 479辽宁↑0 513湖北↑0 607山东↑0 632山东—0 670 7福建0 472海南↓0 503山东↑0 598福建↑0 624福建—0 662 8辽宁0 471福建↓0 497福建—0 580海南↑0 602海南—0 643 9广东0 454山东↑0 476海南↓0 575河北↑0 586河北—0 632 10江西0 450江西—0 470河北↑0 558广东↑0 567辽宁↑0 613 11湖北0 442湖北—0 457辽宁↓0 553江西↑0 565江西—0 609 12吉林0 436广东↓0 457广东—0 539辽宁↓0 562湖南↑0 601 13河北0 435吉林↓0 446江西↓0 529湖北↓0 557河南↑0 594 14安徽0 430河北↓0 444河南↑0 515湖南↑0 550广东↓0 589 15山东0 427安徽↓0 439安徽—0 513安徽—0 540湖北↓0 587 16黑龙江0 403湖南↑0 431黑龙江↑0 512河南↓0 538重庆↑0 576 17湖南0 397黑龙江↓0 425湖南↓0 509重庆↑0 533安徽↓0 572 18山西0 392广西↑0 405吉林↓0 488吉林—0 509吉林—0 542 19河南0 383河南—0 396重庆↑0 479新疆↑0 493新疆—0 528 20广西0 376山西↓0 388新疆↑0 464黑龙江↓0 488山西↑0 526 21新疆0 367四川↑0 388山西↓0 463四川↑0 480四川—0 519 22四川0 359内蒙古↑0 372四川↓0 459陕西↑0 479黑龙江↓0 517 23宁夏0 354重庆↑0 343宁夏↑0 448山西↓0 471陕西↓0 498 24内蒙古0 345宁夏↓0 342陕西↑0 437宁夏↓0 460宁夏—0 495 25甘肃0 323新疆↓0 333青海↑0 412青海—0 447青海—0 483 26重庆0 297甘肃↓0 322广西↓0 403内蒙古↑0 433内蒙古—0 472 27青海0 293陕西↑0 314内蒙古↓0 399甘肃↑0 429甘肃—0 463 28陕西0 282青海↓0 312甘肃↓0 391广西↓0 420广西—0 459 29云南0 263云南—0 300云南—0 375云南—0 407云南—0 452 30贵州0 211贵州—0 248贵州—0 341贵州—0 365贵州—0 403 全国0 409全国0 429全国0 519全国0 554全国0 595 注:↑表示排名较上一年提升;↓表示排名较上一年下降;—表示排名与上一年一样

(5)区域差异性存在缩小的迹象。地区差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

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

图3 2003~2012年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差异情况

2.2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省域差异

参照白志礼、冯瀚文[16],邵峰[17]等关于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发展阶段划分标志,结合我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特色,该研究根据2012年各省城乡一体化综合得分,将城乡一体化划分为5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加速扩张、扩张提升、初步实现阶段。

城乡一体化起步阶段(A≤0.45);

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0.45

城乡一体化加速扩张阶段(0.55

城乡一体化扩张提升阶段(0.63

城乡一体化实现阶段(0.70

按照从高到低排序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阶段如图4。

(1)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处于初步实现阶段。一方面这些地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是全国率先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位于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城市化扩张速度较快,尤其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社区化发展迅速,同时政府对城乡建设及产业发展发面支持力度较大,使得这些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率先进入初步实现阶段。

(2)吉林、新疆、山西、四川、黑龙江、陕西、宁夏、青海、内蒙古、甘肃、广西、云南处于发展阶段。这些地区除东北两省外,其他地区均属于国家西部地区,一方面他们经济基础较为落后,历史遗留问题多,基础设施薄弱; 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国家生态功能区,集中连片贫困区多,开发难度大,为此这些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较慢; 而贵州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接近发展阶段,并且其发展速度较快。

(3)上述地区外的其他地区属于扩张阶段,而扩张阶段按照k均值聚类算法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扩张提升阶段(0.63~0.70),包括天津、山东、福建、海南、河北,均属于国家划分的东部地区,尤其天津市,已接近于初步实现阶段。山东、福建、海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带动区域城乡经济发展; 二是加速扩张阶段(0.55~0.63),包括辽宁、江西、湖南、河南、广东、湖北、重庆、安徽,大部分属于中部粮食主产区,他们发展基础和条件类似,而辽宁、广东、重庆则在城乡统筹发展中不断扩张,尤其是重庆地区,一直在赶超西部地区而成为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辽宁则得益于其沿海优势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发展,发展水平较高,已接近于扩张提升阶段。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广东地区而言,因其公共服务一体化、人民生活一体化两个指数较低,导致其发展水平较慢。

图4 2012年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

3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省域分类系统特征

为解析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差异性根源,该研究分析了30个省(市、自治区)10年的二级指标指数及变化情况,以增长幅度的方式表示,结果列于表3。

表3 2003~2012年各地区城乡一体化分指标变化情况

%

3.1 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乡规划一体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总体而言,各省城乡规划布局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城乡规划布局质量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空间格局不断融合发展。从10年平均得分来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省份仅9个,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地,表明我国区域城乡规划一体化方面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2012年,城乡规划得分值位于前5位的依次是上海、天津、北京、江苏和新疆; 得分最低的后5位分别为广西、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从变化趋势看,贵州、云南、陕西、重庆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23.57%、141.14%、81.99%和80.37%,各省增长差距不大,可见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下,通过劳动力转移、城市规划建设、土地整治等方面的投入,有力促进了这些省市的城乡规划发展。北京、上海、甘肃、新疆在城乡规划布局上发展较慢,主要在于北京、上海两地城乡区域开发较早,发展上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人口—土地布局,而在城乡区域空间布局上已几近饱和,城乡地理空间格局基本稳定。而新疆则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现代产业体系,又因其属于民族边境地区,城乡之间的布局基本稳定,人口流动又相对稳定,导致其在城乡规划发展速度上相对较慢; 甘肃大部分地区处于限制开发区,在土地开发、人口有序流动方面有所限制,导致其发展速度慢。

3.2 基础设施一体化

实现基础设施均等化是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础支撑。从2003~2012年各省得分来看,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均在18个以上,表明各地区较重视城乡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发展速度及发展水平均有协同趋势。2012年,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得分值位于前5名的依次为上海、北京、山东、重庆、天津,这些城市比较注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重庆市,自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均取得较大成效,其得分增长了95.26%,由2003年的20名上升到2012年的第4名; 位于后5名的为甘肃、内蒙古、广西、青海、新疆,均为边境地区,主要在于这些地区城乡发展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地区的农村多处于国家贫困区,农村路、网、水等方面的建设远落后于城市。但从发展速度来看,陕西增长速度最快,为401.65%,贵州、甘肃和内蒙古增长幅度均在全国前列,分别增长199.97%、93.27%、64.99%,这与城乡规划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主要在于大部分地区在城乡规划建设时都考虑了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3 生产发展一体化

生产发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物质基础与中心环节,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根据计算结果, 2003~2007年该子系统得分值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均在16个以上,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差异较小,但2007年以后,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平均仅12个,生产发展高水平地区仅占四成,区域生产发展水平差异存在扩大迹象。2012年,生产发展一体化得分值位于前5名的依次为北京、海南、浙江、上海、福建,这些城市在第三产业较为发达,现代农业水平较高,农业部门与非农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性较小; 位于后5名的为青海、宁夏、内蒙古、贵州、甘肃,均为西部地区,这些地区主要仍以传统农牧业生产为主,非农产业发展较慢,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从发展速度来看,江苏、浙江、山东、贵州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这主要在于考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时更多从经济发展层面考虑,江苏、浙江和山东地区在过去的10年来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同时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注重产业的培育,而贵州则因其发展基数较小,而在近10年来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长江流域地区的产业带动,促进了其产业的升级转化。

图5 2003~2012年主要年份省域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子系统得分值 图6 2003~2012年主要年份省域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子系统得分值

图7 2003~2012年主要年份省域城乡生产发展一体化子系统得分值 图8 2003~2012年主要年份省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子系统得分值

3.4 公共服务一体化

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消除城乡要素交换不公的关键环节。2003~2010年该子系统得分值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均在9个以下,但2011年后,各省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到2012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的省份占50%。由图8所示,除个别省份外,公共服务一体化得分相差不是特别大,表明在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方面,区域发展相对其他子系统平衡,而且从主要年份的变化来看,公用服务一体化呈快速增长趋势,尤其2010年以来,增速较快。2012年,该子系统得分值排在前5名的依次是山东、重庆、陕西、安徽和河南,主要在于这些省份比较重视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的均等配置,排在后5位的是天津、内蒙古、吉林、广东、黑龙江,主要在于这些省份在城乡公共资源投入中更加侧重城市地区的投资,而农村方面获得的公用资源较少,不仅不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从长远来看,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成为降低整个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的重要原因。从发展速度来看,各省均在该方面实现较快发展,其中陕西、青海、重庆、山东、宁夏在该子系统的增长速度较快。

3.5 人民生活一体化

人民生活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表现。2003~2012年该子系统得分值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域平均为16个,表明各省市在人民生活一体化建设方面相对均衡,但呈现东高西低的布局,除四川、内蒙古外,其他西部地区均在0.7以下。根据2012年的结果,人民生活子系统得分排在前5名的依次是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浙江; 排在后5名的是广西、青海、云南、陕西和贵州。这些地区不仅基数低,而且城乡消费差距大,导致该系统得分低。从发展速度来看,重庆、贵州、青海、宁夏和四川增长较快,其他地区增长速度差别并不是特别大,尤其东部地区,其中上海甚至为负增长,主要在于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生活消费支出差距存在扩大现象,可能原因在于由于追求产业效益和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城乡生活的统筹发展,导致其城乡人民生活一体化水平下降。

图9 2003~2012年主要年份省域城乡人民生活一体化子系统得分值 图10 2012年 全国、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5省市各子系统得分值

总体而言,根据2012年的数据,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主要依靠人民生活一体化指数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带动,而2012年位于全国前5名的省份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指数均偏向于人民生活一体化(图10),生产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略显不足,城乡规划与公用服务一体化方面的区域差异较大; 分地区来看,北京最为接近正五边形,说明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较为均衡。通过上述比较发现,我国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不仅在总量上不一致,而且在结构上也有所差异。从建设重点来看, 10年来各省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水平的提升主要反映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上。国家提出城乡统筹建设以来,政府支持重点在于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均等化两方面的城乡统筹建设,而对于刺激城乡居民消费、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城乡生活一体化水平增长幅度并不是特别大,平均增长28.82%。但从长期来看,该指标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果,也是衡量城乡一体化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基础指标相比,更能反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根据专家打分,该指标权重为0.255),为此,今后相关部门将会把城乡建设的重点落在该指标上。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4.1 结论

该文在借助所构建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3~2012年10年全国以及30个省(市、自治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测算,并结合研究文献及最短距离聚类结果,对全国及各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2003~2012年10年间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从发展水平来看,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水平较高,广西、云南、贵州发展水平较低; 从增长速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及东北地区发展速度缓慢,而贵州、重庆等西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

(2)从区域布局来看,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呈“东高、西低、中均衡”的经济地理布局,但区域差异正逐渐缩小并呈收敛趋势。2003~2012年10年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在前5位的均位于东部地区,后5位的均位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除辽宁外)因产业和经济基础相似,区域功能类似,在发展上水平差异不大。

(3)从发展进程来看,目前全国及较大部分地区步入城乡一体化扩张阶段,北京、上海率先进入城乡一体化初步实现阶段,而贵州仍处于起步阶段。

(4)从分类指标看,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依靠公共服务一体化和人民生活一体化带动,城乡规划和生产发展一体化相对滞后。5类指标中,基础设施子系统区域发展呈现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子系统区域内部最均衡但发展速度最慢。除公共服务指数外,其他4类指数的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份得分值较高,而贵州、甘肃、青海、云南等西部省份得分较低,但这些省份在发展速度上位于前列,尤其在城乡规划布局上,这些西部地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公共服务指数成为5类指标中发展最快的指数,且在区域差异上呈现缩小趋势,其中陕西、青海、重庆发展速度最快,并成为影响其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

4.2 政策建议

(1)加强城乡空间规划布局,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按照新型城镇化理念,对城镇体系、产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整体规划。强化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市空间整合与空间协调发展[11]。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城市经济圈、东北经济走廊、成渝经济圈等城市圈层的空间集聚效应[8],增强中小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加快城市产业扩张、城市扩容和社区服务功能的拓展,真正让城市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主渠道[12]。

(2)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务实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尤其是西部地区覆盖,加快农村铁路网、公路网、水路网等交通网体系建设[13],不断提高重点村镇交通网密度; 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清洁能源工程等水电气供应工程以及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务实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基础。坚持城镇发展基础设施先行原则,对规划区进行充分的土地整理,对新建待建区做到管网预先铺设,道路预先铺通,供电通讯线路预先掩埋,水源、能源、电力有保障。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城乡产业建设向高水平发展。推进土地流转,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品牌化建设、市场化运作,支持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会展农业加快发展,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带,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向以市场的资源配置为导向的开放式农业转变[14]。加快信息化手段在工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劳动密/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向清洁型/低能耗产业转变,构建资源开发、粗加工、精细化工、加工制造等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一、二、三产业联动,产城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加快构建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公用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促进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社会事业均等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公用服务等。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投入,加大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在职教育等。地方财政可建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创业农民工从事农业经营的资金投入。鼓励引导技术研发、产品开发等机构为返乡农民提供定向技术服务[15]。

(5)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建立财力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逐步构建起一个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新模式,增强转移支付的财力均等化效应。在逐步提高农民收入基础上,通过汽车下乡、电脑下乡等政策措施,提高农村交通、信息通讯消费,减少城乡数字鸿沟。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2] 李志杰. 我国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的综合考察.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12): 95~101

[3] 周江燕, 白永秀.中国省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理论与测度.中国农村经济, 2014,(6): 16~26

[4] 孟素洁, 黄序.北京市农村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问题, 2004,(4): 40~44

[5] 刘伟, 张士运,孙久文.我国四个直辖市城乡一体化进程比较与评价.北京社会科学, 2010,(4): 28~36

[6] 汪宇明, 刘高,施加仓,等.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分异.中国人口.资源.环境, 2012,22(4): 137~142

[7] 曾磊, 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地理研究, 2011, 10(6): 763~771

[8] 张改素, 王发曾,丁志伟.河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时空特征与定位推进.人文地理, 2013, 10(4): 89~95

[9] 张新亚, 杨忠伟,袁中金.苏州市城乡一体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城市发展研究, 2012, 19(5): 12~15

[10]童长江, 李崇光.基于PCA-AHP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以鄂州市为例.中国科技论坛, 2010, 20(12): 129~134

[11]黄坤明. 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12]白志礼, 欧阳敏.我国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及其量化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6): 44~50

[13]陈修颖, 汤放华.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分异及地域推进策略——广东省案例.经济地理, 2013, 20(12): 84~89

[14]李秉文, 付春香.甘肃城乡一体化:现状评价与路径选择——基于卢曼“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视角.甘肃社会科学, 2012, 10(2): 83~86

[15]Bengs Christer.In collections of inter-reg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rural-urban linkage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Urban-rural relations in Europe.2004

[16]白志礼, 冯瀚文.成渝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进程测度与发展阶段判断.西部论坛, 2010, 20(1): 22~28

[17]邵峰. 浙江省城乡一体化研究——基于“三农”问题的视角.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13

猜你喜欢
城乡指标发展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