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澄
摘 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并在把握时代发展变迁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角度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进行思考和解读,目的是为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哲学思考
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了辩证的观点
主要矛盾表述变迁是我们党坚持矛盾分析方法以及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的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传统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历来重视抓主要矛盾并以此制定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这一传统奠基于毛泽东的《矛盾论》。这一著名的哲学论著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依据这一哲学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每一个重要的社会历史发展节点上,都要对我国主要矛盾做出科学的判断。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这于这一科学论断,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之相比,党的十九大关于主要矛盾的新论断,在表述上的明显表述变化体现为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2]。在表述之“变”背后的“不变”之处,既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基本国情,更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謀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同时,“变”与“不变”的背后体现了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过程中开展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中,对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而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虽然也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更主要也更关键的制约因素是落后的生产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成为制约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前一个阶段,不平衡发展既是条件,也是方式,意味着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期先富有能力带动后富,实现共富。到了后一个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却严重制约了共富的实现。这是矛盾对立面相互转化的原理,也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2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了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就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过程。如果仅从字面上看,“美好生活”似乎是一种抽象的表述,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来看,恰恰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概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方法与发展逻辑。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根本原因是旧矛盾的化解和新矛盾的产生。经过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升,经济与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也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蓬勃发展,以此为基础,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于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也日益增长[3]。所有的这些日益广泛与增长的各种需要,总体上构成了中国人民在当前阶段上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个新阶段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以前一个阶段“物质文化需要”为基础的,也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与发展,这在根本上也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具体体现。
3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了实践的观点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近百年的历程里,都一贯坚持实践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直面问题与矛盾,修正错误,刮骨疗毒,不断自我革新与净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实践是各种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核心。为了实现“美好生活”,人们就必须得进行生产,而且这种社会生产必须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如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矛盾与动力,这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我们党在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一方面就必须直面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勇于开展“伟大斗争”,另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不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4],立足伟大的社会历史实践,敢于正视问题,直面挑战。对于新阶段而言,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问题新挑战。而我们党不仅勇于直面这一矛盾与后果,还将之定位为“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并全力以赴,彰显的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精神。
4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了历史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发展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生存,首先就需要生产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因此,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我们党引领的“伟大梦想”,以及党的宗旨与奋斗目标都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毋庸置疑,历史发展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连续的过程。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就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它既是前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阶段之间矛盾的结果,也是开启新时代发展道路的前提,前后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主要矛盾判断,呈现出的是一个历史的,连续的,整体的过程。这是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阶段性与新形势新条件的科学判断,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总之,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坚持了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是指导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我们唯有从哲学的角度思考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找好定位,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日报,2017.
[3]王立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人民日报[M],2017.
[4]邸乘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