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重语境”下广西龙脊黄洛红瑶寨长发歌舞表现形式

2018-01-30 08:06彭柳贾燕
卷宗 2018年35期

彭柳 贾燕

摘 要:文章以三重语境为切入点来发现和挖掘红瑶长发歌舞表现的多样性,对广西龙脊地区的红瑶进行田野调查,剖析其民俗文化及历史变迁。当下,社会对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黄洛红瑶寨地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其地理特征,生态环境、旅游开发等研究成果也初见成效,但想创造让人注目的长发歌舞,还需结合该民族独有的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独有的坚韧性格来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三重语境;长发歌舞;旅游项目

1 红瑶文化习俗的沉淀与原生语境下的长发表演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根据语言、习俗、信仰、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和服饰方面的不同特点,瑶族又分为很多支系。红瑶就是瑶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主要居住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的大寨村、小寨村、中六村和江柳村,是以穿红色和玫红色的服装而得名的支系。据当地老一辈人说,红色是他们世代流传下来的外衣的颜色,代表着吉祥、安康,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只要见到穿这种紅色上衣的人,就知道是本族的人了。

红瑶作为瑶族的支系,一直生活在位于我国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和平乡、泗水这一带的深山中,据当地老一辈的阿婆讲,红瑶的先民大概是在宋朝末年,元代初期的时候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而迁居到了这里。龙脊地区地处在桂林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内,是一个相对较封闭和独立的地区,这里因为红瑶人的到来,让我们看到了这群与大山为伴,与稻谷为亲的红瑶民族。由一个山地迁徙的民族转变为群居农耕的生活方式,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600多户的红瑶人家用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记载着一代又一代红瑶人的勤劳、朴实和勇敢。

1.1 红瑶·服饰之美

红瑶女子的服饰大多出自本人之手,她们凭借着一双巧手,用针线在红衣上游走,缝制出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在广西龙脊黄洛红瑶寨中,红瑶女子从小就要跟随母亲学习织布刺绣,等到学成时,她们会带着对爱情的甜蜜和向往为自己缝制嫁衣。红瑶女子的服饰大多以红色系为主调,配以其他蓝色、黑色、白色为辅色,将飞禽走兽、民族图腾等图案用针线缝制在她们的服饰之中,将瑶王印与老虎爪印在花衣或头巾处,留下她们认为比文字更重要的民族印记。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己的新衣旧衣、花裙、手饰拿出来摆晒,也正是因为这样花花绿绿壮观的景象,“六月六”被称为是“晒衣节”。在红瑶地区这个仅次于春节的节日迎来了海内外的朋友们,红瑶的服饰文化也再一次的掀起了一阵阵热潮。如今,每逢“六月六”都会有大批的游客涌入,来感受当地的民族文化。

1.2 红瑶·长发之美

关于红瑶女子留长发的历史成因众说纷纭,但也确实没有确切的记载为什么红瑶女子从出生开始就留起了长发。笔者几次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红瑶村、大寨村等走访询问,据年长的奶奶讲,红瑶女子留长发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距今还在传承。她说,红瑶的先民没有文字只有语言,关于留长发的记载都是由家里女性的长辈代代相传至今的,包括梳头、洗头、盘头,都是由家里的女性长辈亲手教授,代代相传

红瑶女子的长发,越长越美,长发对她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更是红瑶女子标志性的特征。在她们7、8岁的时候开始蓄发,等到18岁成人礼时,由寨子里德高望重之人剪下长发珍藏,之后便再不能剪发。因此,红瑶女子人人顶着一头乌黑的长发,最长的可以达到1、7米。红瑶女子非常珍视自己的头发,从护理到盘梳,但凡有掉在地上的头发丝她们都会捡起来放好,等达到一定数量后再把这些平日里掉落的发丝扎成捆与自己的真发一同盘在头上。因此,红瑶女子在盘发的时候一共要把三把头发盘在自己的头上,一把是自己的真发,第二把是自己在成人礼时剪下的头发,第三把则是把平日里这些散落的发丝一起盘在头上。在红瑶女子看来,头发是受之父母的,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更是与后代延续的生命特征,不能随意丢弃,她们就是这样坚守着属于自己与生俱来的积蓄并身体力行地传承着。

1.3 红瑶·舞动之美

民间舞蹈是一种多样性的民俗文化现象,分为许多种类。在原始社会的瑶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度到封建社会,经过元明清时期瑶族大量南迁,舞蹈艺术也受到南方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影响,舞蹈风格和题材也逐渐丰富多样了。红瑶民间舞分为婚礼舞、仪式舞、祭祀舞、巫舞、舞狮、芦笙舞等多中类型。自娱性民间舞动作简单易学,动作的技术技巧要求不多,注重参与性与娱乐性。以前红瑶民族是没有文字的是通过舞蹈形式保存了她们的民俗文化主要手段之一。

1.4 红瑶·歌谣之美

歌谣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与吟诵的短小的韵文作品,是民歌,民谣的总称。红瑶人民喜爱歌唱,尤其喜爱歌唱她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会把生活中最朴实最有意义的事情用歌谣的形式表现出来。红瑶的歌谣不仅丰富多彩,在艺术形式上也是灵活多变的,主要突出的句子是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在红瑶也流传了很多情歌歌谣,是歌谣中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情歌在红瑶民歌中占比最大,她们在山间、田边、风雨桥亭是男女相互爱慕、互传情义的最好方式,并且她们在喝喜酒、进新房、结婚时、甚至在她们做农活的时候都会唱起朗朗上口的歌谣,那就更别提红瑶女子在她们梳洗最爱的长发时自然也是会唱起民谣。在1999年红瑶女子长发的长度获吉尼斯世界纪录后,广西龙脊地区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2002年当地决定以旅游产品”长发村“推出后创作了一首现今在红瑶女子口口相传的《长发谣》,这首民谣不仅容易上口,更是让观众在耳听的过程中更好的观赏红瑶女子的长发表演,所以说原生语境下的长发表演是需要依附在红瑶的歌谣中相继生存的。

2 “现代语境”下的长发歌舞表演

2.1 现代语境下的民间舞蹈艺术表演

现代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民间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也通过技术,媒体,图像,日常生活的审美变化,也正发生着迅猛的改变。现代语境是一个艺术文化的转折点,各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发展,流传过程中,不会照搬原有的样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人类群体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改变。民族舞蹈文化艺术这一颗璀璨明珠要得到保护与传承,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在现代舞台上发扬民间文化艺术,我们呼唤传承,期待更多的创新点。

民间舞艺术多层面的发展趋势,在现代语境下,原生态民间舞朝着舞台化,多样化,大众化的趨势下发展。由于发展技术的更新,传播方式的新媒体化。使得民间舞出现了职业化的表演,动作形式更具有民族风味。在民间舞到功能的一种转换,传统的民间舞具有实用性,和目的性,主要是向人们传达信息,以达到思想与感情的交流。传统的舞蹈艺术以娱乐自身,强身健体为主。进入现代化过程中,部分功能以不受用了,现代社会的人们对民间舞蹈的追求是在精神层面的升华与享受,注重迎合广大群众的视角,体现市场的需求,达到宣传的效果。

此次,在黄洛瑶寨田野调查中,很多的歌舞表演已添加了自由创编的色彩,不难发现她们把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具,民俗文化以及大众审美需求相结合,塑造个性化的形象,舞蹈动作加入流行元素,更具时代性。

2.2 现代语境下红瑶—歌舞相依

现代语境下的红瑶民间舞蹈活动,除了自娱自乐,还添加了一份功利性,这些民俗活动与舞蹈相结合,提供了展示民俗文化的机会与场所。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红瑶民间舞设计内容非常广泛,有当地的历史、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信仰、民族情义等。舞动之情更多的展示红瑶阿哥、阿嫂对本民族的热爱之情、对世界各地游客的欢迎之情,用舞蹈抒发她们的情绪。

黄洛瑶寨的“长发”是该地区红瑶女子的一大特色,她们认为头发是象征富贵,生命的延续。笔者几次来到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红瑶寨,要说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数《长发谣》的表演了。

一梳长发黑又亮,梳妆打扮为情郎

二梳长发粗又亮,夫妻恩爱情意长

三梳长发长有亮,父母恩情永不忘

丝丝长发亮堂堂,幸福生活久久

进入龙脊黄洛瑶寨长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穿着红衣的女子,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据当地文化馆—潘照娇女士介绍,在以前女子们在月亮河长发梳妆时都会唱起那首非常动听的“长发谣”,在田间劳作的时候也会唱起山歌,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态元素,添加到舞蹈里在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展现出来。现代语境下的人们对舞蹈添加了现代人的思考与审美特点,使舞蹈文化色彩更加浓烈,别有一番风情,更适合现代人群的喜好,呈现趋于现代化的特征。那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认为:传统歌谣与传统民间舞出现了现代化元素,现如今在黄洛瑶寨歌舞表演中《长发谣》音乐里面注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元素,节奏更加鲜明,具有时代感,这也是为了与舞蹈能够融合才有这样的创作。舞蹈动作上,也一改过去的规范观念,强调了动作的夸张,加大了反差力度,突出该舞蹈表达的重点,使舞蹈更具表现力,以美的形式展现传达出现代人思想与审美的新鲜感。歌舞相依使舞蹈不再乏味,使歌曲不再单调。

3 长发歌舞“再造语境”的表现形式

从人类学角度侧重与研究舞蹈的传统、舞蹈教育、舞蹈创新、舞蹈产业化与本土文化的真实性所产生的问题来考虑。民间舞蹈的发展中,频繁出现“再造”一词,我们如何推进民间舞蹈的文化发展。通过, 传承与发展民间舞蹈文化和旅游舞蹈市场开发,创造舞台作品等方式。可见“再造语境“的形式非常有意义,足以证明为了保护与传承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在黄洛瑶寨”旅游项目“中的歌舞有长发梳妆、晒衣舞、展现婚嫁习俗、劳动场景的舞蹈。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全村的经济水平的到了很大的提高。黄洛瑶寨歌舞表演成为龙脊梯田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特别是红瑶阿嫂们的长发歌舞表演,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大大提高了寨子的知名度。

3.1 民俗歌舞表演形式

黄洛红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获得”天下第一长发村“称号的瑶寨,全村有70多户400多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发村,凡是到龙脊梯田景区观光的游客,经过黄洛瑶寨都要停下进去观看瑶嫂们梳妆盘发、聆听瑶族姑娘们美妙的山歌与歌谣,欣赏她们独特的民俗歌舞表演。

首先,它的舞台结合了山水为背景的形式,打开木门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群阿嫂们,像一幅画一样站在石阶上,时而梳洗发梢,时而撩起长发,她们的头发随着音乐摆动着,多么柔美修长,像一位阿妹在舞动身体。其次,“长发梳妆”是红瑶阿嫂们平日生活状态的一部分,在民俗歌舞表演中她们展示如何洗发、梳发与盘发的过程。一边阿嫂用木盆为我们做洗发展示,一边主持人向我们介绍到,阿嫂们的护发秘方,她们常年使用山上的特殊药材以及加入淘米水配制无论年纪多大,她们的头发如青丝般亮丽,很难见到白头发。这时紧接着出来一群披着美丽长发的阿嫂,用别在腰间的木梳,由上至下轻轻梳理,梳至柔顺将头发盘在头上。根据她们发型能分辨出未婚、已婚的区别,未婚的红瑶妹盘发后还需包上头巾,头巾前方绣着瑶王印,绣的线丝是采用大红色的细线。已婚未育女子头发盘成平盘状,与出嫁前一样,只是去掉了包裹的头巾。已婚有子的妇女盘发在额前留有一个小发髻,代表子女的寓意,此发型叫乌龙盘发。这些动态、形态特征与《长发谣》歌曲相结合,黝黑柔顺的长发、清脆嘹亮的歌声,以歌舞的形式呈现,即丰富了表演形式,又提高了观赏价值。

3.2 大型歌舞形式演绎

《八桂大歌》、《印象刘三姐》、《白莲》这些大型歌舞剧都是出自张继钢导演之手,这三部作品为广西柳州的舞台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型歌舞剧是消费的舞蹈文化重构的反映,它对原生态文化的追求、创造与旅游市场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当地民族的文化带来的震撼。在《白莲》这部作品里面有一个侗族舞蹈片段是《柳州姑娘爱梳头》一群有着柔软长发的女子挥舞着手中的梳子。队形与灯光的变化,使得姑娘们时而形成镜子造型,时而形成闺中少女的形象,行云流水般的动作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开始排演这些民族歌舞剧、大型实景剧,为的就是展现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民族产业发展做典范,在生产与消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开始形成一种产业。现代舞蹈的再创造形式多样,为舞蹈文化也增加了很多不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演绎民间舞蹈,发现它更多更有价值的表演。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地域文化正在经受着与各种外来文化的碰撞,面对在这样碰撞中得来的发展,如何去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了更为重要的课题。现如今,在红瑶地区除了盛大的庆典之外,红瑶的年轻一代都很少再穿上本民族的服饰了,她们所穿的现代化服饰与汉族别无两样。甚至在红瑶地区的民居也由木质房屋渐渐转变为城市楼房的样式。纺布、绣花技术也越来越不被年轻人所青睐,就连女性的长发在年轻一代的女孩身上都已很少见了,这些民族特色作为一个纽带紧紧的与民族文化相连,在活态的传承与保护中渐渐为世人所知晓。但现如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渐渐面临着被“创新”后带来的面目全非所笼罩。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未来是为了创新而传承,还是为了保护而传承是我们接下来更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地域民间舞蹈文化的演变[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邢建昌.现代性语境下的艺术问题[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1-5.

[3]冯智明.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J].民俗研究,2014(6):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