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2018-01-30 08:06沈玉权
卷宗 2018年35期
关键词:挑战新媒体

沈玉权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突破学习时空限制,接受全新的教育内容与形式,这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最佳机会。同时,由于思政工作特点,传统教学思想也存在一些可以借鉴的精华,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逐步培养的习惯不再适应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在充满大量未知因素的时代,应努力思考怎样应对严峻的挑战。本文结合新媒体特点,阐述其对思政教育带来的几点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政工作;挑战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并且从各个角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态,其不仅逐步成为承接思政工作与传播教育思想的关键工具,在教育的主客体之间起到了十分关键的连接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一定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1 新媒体特点

第一,丰富多样的内容。基于形式分析,网络可以传播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比如图像与声音等。基于信息源分析,信息表现出合法、非法以及中性特点;基于信息自身分析,包括了新闻、影视等。

第二,检索迅速便捷。在目前发展情况下,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相应提高了存储信息水平。加之不断研发应用的检索信息软件,有利于人们更加便捷的获得所需信息。

第三,各种形式类型。科技进步,对网络更好地进行了优化。现今,可以通过视频和信息等方式开展网络实时对话,并且将自己的想法发布在论坛上,可以在信息整体传输过程中使用文本与新媒体方法。

总之,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递途径更加繁多[1]。

2 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1)改变了教育载体。在传统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往往不能清晰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不能反馈意见与看法,新媒体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工作方法,比如通信与网页等,相应也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传统媒体于教育工作来讲其滞后性越发明显,交互方式缺少实时性,也限制了思政教育方式的改革升级。新媒体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挑战了传统思想,要求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教育。因此,不仅需要有效联系新旧媒体的优点,还要对新媒体载体作用全面发挥,同时避免大学生对其的过分依赖。

2)容易引起信任危机与人格障碍。新媒体的互动和虚拟性更加明显。人们主要通过匿名或者化名方法在空间中开展讨论沟通,言行不仅无法获得有效规范,也不能保证其这属性,甚至还会散布一些虚假信息。这样在新媒体中非常容易发生信任危机,一定程度威胁了大学生的实际交往,造成在互动交流中怀疑他人真实性以及严重缺少真诚,不利于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另外,虚拟角色的同时交往以及心理间接沟通也减轻了大学生承担责任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加直率的实施互动[2]。而一旦固定这部分经常性的表现与实际生活出现冲突时,容易使个体产生双重或多重人格,形成严重的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

3)弱化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新媒体产生大量难辨真假、鱼龙混杂的信息,这部分信息容易误导大学生,使他们发生巨大的思想波动。新媒体突出的共享性可以为教育和被教育者创造一个平等的获得信息资源的环境。若工作者不能通过新媒体提升自己,必将严重影响引导舆论、控制信息等工作的权威性。

4)增加了工作难度。传统传播主导地位被削弱,信息受众不再是传播客体,还逐步成为传播主体成员,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进一步形成多元化的传播主体现象。并且多样化的信息模式,使传播更加立体化。因此在传统教育中,一定程度冲击了被动、单一的教育模式,影响了教学质量。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加依赖网络,大学生在虚拟世界中处理问题更习惯于考虑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加思政教育难度。

3 创新思政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育理念。思政教育者在新媒体环境中应转变工作思想,勇敢迎接挑战,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全面了解新媒体知识,并将其作为开拓教育的全新区域。比如,现在多数学生都使用微信交流,可以通过微信向学生发送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发展和学校班级的各种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尤其是在毕业期将至时候,大多数学生需要实习或者应聘工作,此时难以将全部学生组织在一起讨论问题和传递信息,可以利用微信、QQ等实时沟通工具传递关键信息,进一步更好开展班级工作,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与学生开展私密交流,还可以在群内组织学习讨论。这样的方式有效避免了面对面沟通的尴尬,一部分学生也更加喜欢采取这样当时发表自己的意见[3]。工作者采取这一方法,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从而更好地落实各项工作。

2)科学建设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主要发挥育人与熏陶作用,一定程度宣传了学校的价值理念、发展宗旨和人文思想,教育意义不容忽视。在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下,应当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有效结合新媒体,创造密切联系时代发展特点的文化。比如组织有关手机与网络文化主题的新媒体教育活动,高度融合新媒体、广播等产生全新的媒体形态,如手机接收广播等,在新媒体环境中强化思政教育的发展气氛。

3)应用新媒体开展教学。思政教育依然将课堂作为主战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这一情况,科学使用新媒体彰显课堂的作用。比如学校集中资金投入多媒体设备,将联网电脑和投影仪分配配置在每个教室。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部分设备向学生图文并茂的传递思政信息,进而获得最佳的工作效果。研究说明,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有效压缩了时间成本,提升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出现开小差的问题[4]。

4)严格监督和引导网络舆情。新媒体环境也出现很多参差不齐的信息,大学生无法对这部分信息严格区分。思政工作者应在这一环境中,不断强化监管,认真做好引导工作。优化传播信息制度以及全面监控信息发布制度,联系技术人员、学生干部等组织一支监管团队,对网络信息整理归纳,并且及时关注学生市场浏览的平台,对出现的不良信息实时控制。坚决删除腐蚀大学生价值理念、威胁校园安全的信息,合理使用防火墙,对新媒体环境不断优化,鼓励正能量在网络中传播。同时,还需要正确疏导网络舆情,使大学生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拒绝散布不健康的信息。同时不断强化报道进步和正面时间的力度,并且通过新媒体语言对学生开展有效教育,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网络中积极树立“意见领袖”,安排教师和学生干部管理论坛,借助“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发布主流思想,抑制非主流文化的传播,形成较强的正面掌控力,获得健康的文化环境。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大学生思政工作内容十分重要,其开展是否顺利也体现出巨大的意义。这项工作面临着新媒体环境带来的严峻考验,相关工作者、大学生以及各种媒介都需要通过合理方法及時应对,最大程度降低新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且在开展思政工作中逐步扩大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加优秀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治国.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49-152.

[2]钟培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1):33-35.

[3]才晓茹,邵路才,于鹏.高职思政工作新媒体特色路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87-89.

[4]李华忠.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探究[J].中国报业,2017(18):26-28.

猜你喜欢
挑战新媒体
我来挑战(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