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聪
【摘 要】我军装备发展逐步体现出信息化特点,增加了大量的类型编号,同时也形成复杂结构,相应提高了维修困难度。日益艰巨的维修保障工作与军队现有维修力量产生巨大冲突。为了能够提升保障水平,弥补能力缺陷,迫切需要建立全新的保障体系。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密切相关,这种复杂体系的建设,高度融合了国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其共同进步,也令我军找到一条高效维修保障装备的道路。
【关键词】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军队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已经成功应用军民融合方式,但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始终存在管理不够规范和科学的问题,增加了保障工作管理难度,并逐步演变发展成为增强战斗力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技术方法的应用水平,才可以获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体系。从而有效保证装备建设水平,努力发展我军信息化维修保障道路。
一、体系建设基本需求
(一)实现信息化战争装备维修保障工作目标
信息化战争以高新技术装备作为前提。由于这部分装备技术含量高、结构相对复杂、系统性较强等,在提高战斗水平的过程中,也体现出维修保障工作问题。为了更好完成保障工作:一是在不改变目前维修力量的基础上改革维修技术从而减少工作量;二是添加全新的维修力量。由于部队持续压缩维修体制,不能有效增加保障力量[1]。因此,只有建立保障体系,才能开展军民融合保障工作。
(二)提高保障经济需求
由于装备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结构相对复杂,产生大量与之配套的设备资源,相应增加了成本。传统保障模式分离了部队和地方,重复建设保障资源,降低了利用率甚至出现很多停用现象,闲置和浪费了大量维修资源。若采取军民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资源的方式,一定程度增加了保障收益。因此,需要对这一保障制度科学分析,进一步建立相应体系。
二、体系建设对策
(一)科学设计顶层,注重理论研究
为了保证保障体系建设水平,政府在设计顶层过程中应当按照流程,从多个方面科学验证。同时鼓励相关的军队和地方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工作,保证其可以获得军民双方认可。另外,要想对这一体系不断改进与完善,需要积极研究理论知识,也就是在体系建设过程中,全面考虑我国的政治情况、军事特点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2]。
(二)优化制度,明确体制基础
一是完善战时维修保障体制。结合维修在战时的保障要求,认真设计军民融合指挥体制系统顶层,把装备发展与体系建设密切联系经济特点,并且在战时建立专业的高层指挥部门及科学联系保障协调组织,保证体系可以迅速进行反馈,综合联动。二是对保障管理机制不断改进。构建包含军地双方职能清晰、有效衔接的管理部门,采取工作责任制与高效管理次序,对合同管理不断加强,认真执行合同内容,逐步提升管理能力,综合行政、经济和法律等各种方法保障其实现工作。
(三)推进改革,有效应对战争需求
结合未来战争需求,建立维修保障体系,应积极开展以下改革:一是调整编制。军民融合是指向社会退出原来部队保留的一部分项目,必将需要相应改革部队维修机构,同时对管理体制进行适度调整。对此,应基于军队发展建设角度,密切联系作战要求,利用机构编制精简与压缩,全面发挥增效减员的作用。二是调节职能。科学改变编制,使有关业务单位的工作从传统直接负责保障转化为选择、监管社会力量。重点强调各级保障单位的宏观契约管理职能,对不对的知识体系不断优化,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密切联系金融经济知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市场适应水平[3]。三是不断改进标准。军民融合,相应改变了负责保障工作的对象与运行机制,全新的运行制度对传统项目、标准造成了一定的限制,迫切要求进行合理的协调。
(四)构建有关制度,推动体系可持续发展
综合分析,应从以下方面建立机制:第一,构建竞争制度。为了保证竞争健康运作,可以根据其特点多个角度注意完成竞争。针对有些装备只有一家生产研发单位的情况,可以根据系统或设备分层进行竞争;针对少数几家生产单位的装备,在行业内部可以组织招投标活动实行竞争;针对多家生产单位的装备,则充分利用市场制度,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招标活动,以合同形式创造一个平等的发展环境。第二,构建监督制度。这也是保证有序开展各阶段维修工作的主要措施,充分确保了操作质量与工期,完善监督部门,并且将这些部门的权利分离且彼此制衡,监督和管理职能保证独立性。构建专业的监督队伍,全方位监管各个操作流程。突出合同审计监管制度。形成合同文件以后,严格检查执行合同情况,保证合同的贯彻落实,确保生产加工的产品满足技术与质量标准,控制维修成本,特别是高度关注质量管理工作。第三,形成合理的激励制度。这对生产装备企业来讲,可以选择两种激励方式:一是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对于获得优秀工作成果的企业,为其适度增加合作时间,拓展合同范围,合理放宽操作环境。二是给予一定的非物质激励,给予优秀称号,并且在会议总结工作中进行表扬。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先进成绩,提升社会知名度[4]。第四,制定评价制度。民用技术是否可以服务于维修工作,应严格评价经济技术转移的可行性。主要包括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形成有关的评价准则,对有关评价机制不断完善。
(五)强化风险管理
基于军民融合基础建立的保障体系成功突破了传统自成体系的僵局,更加深刻与全面地达到了军民一体的目标。这一保障体系主要是对军地双方拥有的资源高度统一,但其也有要求即二者必须全面进行信息交流,军方对外公布信息也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一是在购置设备以及招标操作中容易发生泄密风险。二是在开展维修工作过程中,由于大规模吸引地方资源,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控制对象,产生了不同的操作水平,也会带来一部分风险。因此,在建设系统过程中,还必须对风险加强防范。
(六)强化信息交流,挖掘保障潜力
最大程度挖掘企业发展潜力,主要从两个方面强化信息交流。一方面,科学构建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强化军民技术交流互动。利用互联网,建立专业技术装备网站,形成完整的科技信息数据库以及稳定的互动沟通平台,认真安排更新维护工作,与地方有关专业科学、职业单位强化合作。定期安排行业优秀研究人员开展交流学习,强化部队和地方单位的沟通了解,彻底消除军地之间存在的不对称问题;科学应用最前沿、庞大的网络信息内容,在地方有关信息服务平台上对有关资料快速查找,加快科学研究发展速度,提升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完善公布维修信息制度。科学选择合作媒体,定期对外公布经过特殊处理的维修信息。结合项目的重要情况与级别,合理划分需求信息。针对秘密类信息,可以采取特殊途径向通过审核的特殊单位公布;而有关内部需求信息则可以采取内部公共网络、报刊等方式向满足要求的单位公布;有关公开类需求信息,则通过合作媒体,向全部符合标准的单位公布。
三、结束语
综合分析,在信息化戰争中发挥决定作用的是速度,维修保障也是提升战斗力必须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保障体系,不但聚集了保障力量,还合实际工作任务要求,科学配置军民保障维修能力,并合理规划操作流程,使维修体系满足我国的实际情况,有效融合军情和文化,并在应用中有效提升军队装备的维修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国良.大力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支前保障力量动员建设[J].装备学术,2015(2):33-34.
[2]游光荣.建设和完善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J].中国软科学,2016(7):23-24.
[3]张强,李建华,孙禄.面向体系作战的信息共享效益建模仿真[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2):42-45.
[4]崔济温.装备保障军民融合式发展应着重把握的问题[J].装备学院学报,2016(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