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义
【摘 要】关于政府的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政府部门执行方针政策、决策政令、法律法规、规划计划等的能力,也是指政府通过人员流程、战略流程和运行流程进行工作目标落实的系统化过程。本文将对政府执行力及信息化与政府执行力的关系进行阐述,旨在通过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关键词】信息化;政府;执行力
一、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必要性
说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回顾近20年来的国内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切身感受到它的巨大变化。信息化的发展对老百姓来说确实使得他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对于国家政府来说,其影响也是显著的。
各级政府其工作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执行力就是关系到政府对上级政策方针、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当今全球化发展大背景下,政府要想高效组织、引导社会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必须特别注重执行力的提高。上级政府的一项调控政策措施,到了下级政府,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实施,稍有偏差或执行力软弱或有意延宕,都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造成社会矛盾。同时,政府的不作为、慢作为又会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降低政府公信力,形成恶性循环。因此,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顺应提出政府执行力的概念——“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这也就意味着今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在政令统一和政令畅通上下更大的功夫,大力解决政府执行力的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执行力是衡量其工作是否顺利推进的重要依据,它所涉及的范畴也比较广,如方針政策、决策政令、法律法规、规划计划等,所以,要想提升政府执行力,其难度可见一斑;同时,影响政府执行力的因素也是非常多的,这其中不能不说的就是当今发展迅猛的信息化。
二、政府执行力与信息化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执行力
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概念——政府执行力,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可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的执行力可以是指一个人的执行力或某一件事的执行力等;广义的执行力是指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执行力,也即企业、组织在达成目标过程中所有影响最终目标达成效果的因素,对这些影响效果的因素都进行规范、控制及整合运用的话,那么企业就可提高执行力。从概念上来看,政府执行力,属于广义的概念范畴。它首先要求政令畅通和政令统一,各级政府必须按照宪法规定的原则,统一服从中央政府领导,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决定。实际上,它的要求更高,它需要下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真正理解法律政策、文件的精神,搞懂上级政府的工作意图,体察人民的需求和期望,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的政策决定创造性而又不违背原意地在本地区本部门贯彻落实。
对于政府来说,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它在制作战略蓝图时能做得多么宏伟或者政府结构规划得有多么科学、多么合理,也都无法真正发挥其本身的效力。如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民族的兴衰。提高政府执行力是关系政府工作效率的必然因子,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科学。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还存在深层次矛盾及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手段的创新迫在眉睫,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催生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要想做好政府职能的转变,信息化手段是其中关键。
(二)信息化
信息化,指的是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它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的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国信息化已走过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迈进。第三阶段定位为新兴社会生产力,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全面应用。
三、信息化对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作用
(一)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单位内部的部门协作、资料数据的共享、信息间的传递等能有极大的提升,这就可以减少对人员数量的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二)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可量化的操作,这可以杜绝、减少一些人为偏差、消除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在提高服务质量时也在无形中提升了群众满意度,服务品质的提升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三)管理手段得到扩充
原来传统的管理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纳入信息化后可以更公开、更透明、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单位日常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人信服,对于管理层和被管理者来说都是值得推崇的。
(四)增强竞争力
通过信息化可以更为快速地了解社会动态、市场行情,提高政府相关文件制定的准确性、可靠性。信息化还可以形成政府知识积累。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对收集来的知识纳入知识仓库,后期进行提炼、利用,从而加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目前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确实应该强调政府执行力的问题,在有些少数地区,地方政府“不作为”、“不敢为”、“乱作为”等现象仍然存在,利用行政权进行违法征地、牺牲环境换发展、重复建设互相效仿。在宏观调控下,总有些个别少数不论中央政府如何三令五申,总是敷衍应付。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点:
1、过分追求利益,对中央文件精神断章取义,对方针政策打折扣,能获利的就执行,不能获利的就推诿。甚至我行我素,导致上级政策异化、落空;
2、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于执行性工作,象征性执行、变相执行、部分执行、附加性执行。随意改变政策本意,钻空子,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
3、推诿扯皮、不作为。有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于该做的事不做、不该管的瞎管,敷衍塞责。
4、政策执行缺乏创新,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用老一套管当下,出现不少不合时宜的情况,通俗点说也就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以文件落实文件,看上去风风火火,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性效果。
五、信息化结合政府执行力
在出现种种不和谐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想尽办法进行改正,利用信息化或许正是政府执行力提升、提质的一条出路。
(一)领导发挥带头作用
政府部门领导需亲自参与信息化的执行力建设工作。在执行力文化框架下,作为部门领导,甚至是“一把手”,他们本身就具备更广的全局观,如果能够对部门下属坦诚相待,虚心接受信息化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都会踏实工作,摆脱“虚”的浮夸之风。
这项工作的难点就是,或许不少领导并不是技术专业出身,而要求他们能切实地注重信息化工作,或许有不少难度;当然,这也是新时代下,领导工作的挑战之一,作为部门领导,要放下身段,不耻下问,虚心接受新事物,这样,在他们原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功效。
(二)形成工作合力
增强团队荣誉感,既要重视信息化工作,更要公平公正。笔者强调政府部门要重新审视信息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优势的同时,也要提醒大家,重视信息化不等于对信息化搞特殊。信息化部门有时代赋予的优势,但也要积极配合传统工作部门,只有在部门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协调、交互后,才是正确的工作方式。我们不能因为信息化能够带来传统部门无法提供的某些功能,而“厚此薄彼”;在工作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更好地为群众谋福利、解疑惑。
(三)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在前几年,信息化的发展可谓是走了不少弯路,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不仅仅是“一把手”工程,更是全民工程。政府各项工作举措的推行,必须是建立于社会实际环境当中,而这就要求群众的积极参与。得益于当今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拥有了诸如微信公众号、政府部门统一官网、官方微博等信息化交流平台,而且,我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能够利用现代化媒体的老百姓越来越多,百姓发声的渠道越来越宽,政府部门也能够更多地听到来自基层人民的真情实感。
(四)加强工作落实力度
不得不提的是政府各部门员工的参与。在政府部门,领导是决策者,而更多的部门工作人员才是真正工作的落實者。作为领导,看到的是整个工作的整体布局,而具体的工作人员就能看到单条线上的流程,更为细致地了解某项工作的难点、闪光点,所以,把信息化推向普通工作人员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前,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信息化可以说是遍布各行各业,在一个领域中,不同条线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其对信息化的要求和推动也各不相同。我们说,不管用再先进的设备,没有优秀的使用者,仍然无法发挥其作用,只有有效地结合战略、人员、运营才能制作出一项好的政策。
(五)健全监督机制
利用信息化,建立健全工作监督机制。曾经上级政府下发的工作,到了下级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理解偏差、故意歪曲原意的情况,而上级政府限制于客观实际,可能无法及时了解真实实际。现在有了信息化,对于上级检查、下级汇报、平级交流也就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上级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下级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下级部门能更高效地开展相应工作、而同级部门之间也能互相交流,共同提升工作水平。
六、结语
政府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抓住当下信息化发展契机,政府各部门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其执行能力必然会有所提升,进而获得更多群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徐珂.政府执行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2]蔺全录.关于提高政府执行力的一些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3]高玉贵.政府公共服务方式创新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