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领导干部5大思维方式

2018-01-30 08:46宋璟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关键词: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

宋璟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的分析,来提高领导干部对五大思维方式的认识。

【关键词】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纵览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

一、领导干部要坚持战略思维

俗话说: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思维决定方向。战略的问题有多重要呢?2014年8月,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学习时首次提出战略思维,并在公开讲话和文章中多次提及战略思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治国理政,开创了内政外交的新局面。

(一)战略观念的来源

在中国:“战略”一般称之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孙子兵法》《战国策》《中国大百科全书》给“战略”下的定义“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即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毛泽东从军事角度对“战略”的定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从军事科学角度来看,“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它是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

在西方,‘战略英文称之为“strategy”。德国近代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对作为军事术语的战略作了明确的定义,即“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应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给“战略”下的定义为:“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

从中国和西方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来看,战略是伴随战争而产生的,战略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就是强调军事行动关系着国家命运,必须严肃,慎重,决不可贸然从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战略”一词的内涵随着应用领域的扩展而变得越来越广泛。从广义上讲,战略概念的涵义是泛指对重大的、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决策,如全球战略,国家战略,区域战略、经济战略、政治战略、文化战略,军事战略、营销战略,企业战略等等。

(二)战略思维的内涵

战略思维是人们在进行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研究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指导规律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和思维活动的总和,是战略主体进行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选择、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在我党的历史上,三大战役可以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运用战略思维解决重大难题的经典之作。

(三)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1.长远性、预见性。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毛泽东在几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领导中国革命,以其英明的判断进行了具有科学预见性的战略决策,最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人民军队进军井冈山,科学地分析和预见了这块红色革命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制定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长远战略,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2.全局性、系统性。清人陈澹然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非常形象地表达了战略思维的全局性

3.目的性、主导性。战略思维是实现战略目的的,具有主导性。

4.开放性、创造性。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它要求要有“大视野”和“广视角”,这个就是人们常说的“战略眼光。”

(四)针对战略思维的特殊性和基本特征,战略思考者必须拓展自己的战略思维视角

1、更“远”,形成“远见”。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的远虑就是长远的思考,也可认为是战略性的思考。远见一词出自,《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意思是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识。战略思维的“远见”具有长期性、预见性和前瞻性三个特征。

(1)长期性:当孙正义发布软银集团30年发展远景时,当马云立志将阿里巴巴公司经营102年时,他们就是在进行战略思维。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对话论天下,讨论历史“圆周率”时,他们同样是在进行战略思维。

(2)预见性:2003年,支付宝还只是担保交易时,每天的交易额只有几百元,一个月的成交量只有30笔,但马云却预见到这个微不足道的业务前景,并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出发,认为这是构建信用体系的基础,也将成为电子商务的基石。2016年‘双十一当天,支付宝累计数达10.5亿笔。

(3)前瞻性:《礼记·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很好地阐释了战略思维的前瞻性特征,对于预测到的确定事项,要进行计划,做好准备,定好对策。

1957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根据当时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了建国初期影响人口增长的各种因素,提出中国将迎来人口高速增长期。同时他认为,人口过快增长与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资金积累、科学研究、人口质量、资源等发生矛盾,富有远见地提出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建议,具体的实施措施是“二个有奖,三个有罚”和节育。

开始,毛泽东主席是赞成这一观点的。他说,“人类要自己控制自己,有时候使它能够增加一点,有时候能够使它停顿一下,有时候减少一点,波浪式前进,实现有计划的生育。”1958年,随着当时形势的发展,他在《介绍一个合作社》文中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之后,中国人口的确实现了“波浪式前进”,但人多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严酷现实,迫使不得不于20世纪80年代实施了以“独生子女”为核心措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然而这一方法仅控制了人口规模的增长,伴之而来的是人口在年龄、性别、区域等方面结构失调,比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提前到来。针对这些问题,2015年计划生育政策已调整为“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可见中国人口政策的变迁表明,预测未来人口总量及結构变化趋势,形成战略“远见”,对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特别是人口政策是多么的重要。

2、更“广”,形成“博见”。常言道,心有多广,世界就有多广,你的视界决定你的世界。翻开中国近代史,在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32.9%,达到人类历史上最高,但自鸦片战争后却走向衰落。从战略思维角度看,主要原因在于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极其狭窄的视野,对世界的变化漠不关心,对西方的技术革命视而不见,采用‘闭关锁国战略。

荀子在《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其意思是站得高才能看得广。战略思维‘博见的含义有三个方面:广阔的视野,广博的认同,广泛的联系。

3.更“高”,形成“明见”。柳传志说:“战略高度就是所谓的境界。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站得高、看得远也是境界为上。“明见”指明白看到,或高明的识见,同高见。战略思维“明见”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战略思维的层次性、战略目标的超越性、战略思维的价值性。

例:一群工人在丛林中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的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片丛林!”这就是战略的视角,必须站得高,让你能从整个环境中发现你所处的位置,从而确定方向。

4、更“全”,形成”通见”.看得更“全”是为了形成“通见”。战略思维的“通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战略思维的整体性,战略思维的全局性,战略思维的全面性。正如战略大师弗雷德里克。格卢克所言:“战略制定者要在索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之间做出某种权衡。他就像一只在捉兔子的鹰,鹰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以广阔的视野发现猎物,同时它又必须飞得足够低,以便看清细节,瞄准目标和进行攻击。不断地进行这种权衡正是战略制定者的任务,一种不可由他人代理的任务。”

5、更“透”,形成“灼见”。在战略思维中,透是指‘看穿,即通过一层层的不断穷究,透过现象看本质。“灼见”就是明白透彻的见解。战略思维的‘灼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战略思维的清晰性,战略思维的本质性。

6、更“准”,形成“定见”。准指战略思维的方向性。定见指确定的见解或主张。战略思维的定见有三个特征:战略思维的方向性、战略思维的聚焦性、战略思维的引领性。

7、更“特”,形成“创见”。战略思维需要看得更‘特,就是指与众不同,形成差异化。创见就是独到的见解。战略思维的创见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战略思维的创造性,战略思维的创新性,战略思维的差异性。

8、更“敏”,形成“倪见”。战略思维需要敏锐的触觉,以感应和觉察环境的变化,从而敏捷地适应变化,发现新机会,制定新策略。战略思维的倪见是对组织未来发展方向即策略方面的一些观点、思想或见解,具有动态性、直觉性和敏锐性。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中,屡战失利。这时候,很多人怀疑中国革命的前途,红军中弥漫着十分悲观的情绪。有人写信给毛泽东,发出了疑问:“红旗到底打得多久?”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毛泽东觉得非常有必要阐明他对中国革命和红军前途的看法。而回答来信中的疑问,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详细分析中国革命的形势,对比了敌我力量之后,他阐述了中国革命在暂时失败现象下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本质,以一个伟大战略家的远见,指出了他对未来革命的“倪见”,那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以澎湃的激情,自信满满地说:“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1949年,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时,他的“倪见”已成为现实。那么,毛泽东究竟是从哪些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中,发现了中国革命未来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趋势呢?“只要看一看许多地方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的发展,就知道这个“星星之火”。”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学生罢课这些事情大家都看到了,但为什么没有产生“燎原”的感觉呢?毛泽东告诉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实质,“详细地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做决定。”那么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是什么呢?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分析了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二是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的矛盾,激化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三是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些矛盾的结果是,“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因此,要想获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依靠这些目前还处于劣势但必将形成高潮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领导工人和农民,通过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就是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从战略思维视角看,“倪见”不在书本中,不在理论中,更不在教条中,而是来自实践,来自前沿,来自基层。当时作为红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是红四军的军事指挥者,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过湖南农民运动状况。因此,这些革命实践的经验,使他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倪见”: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习主席多次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才能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才能因勢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领导干部要坚持创新思维

开拓创新是领导工作的应有之义,而开拓创新需要创新性思维"

俗话说:创新思维谋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且创新”位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G20杭州峰会上,一向妙语如珠的习近平,用不少精辟巧妙的明喻暗喻,强调“创新”议题,为创新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努力让世界经济活起来,动起来。

(一)创新观念的来源

我国先哲在《周易》中就曾提出“革故鼎新”,“革”级去故,“鼎”即取新。“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后妃传》中,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新华词典》中说创新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

(二)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突破创新,而不是过去的重复再现。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阿里巴巴是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但是没有自己一件商品和库存;滴滴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没有自己一辆出租车;全世界最大的酒店没有一间客房,而是把分散的一些居民的客房来出租。

(三)创新思维的作用

创新是领导艺术的核心要义,创新思维给领导干部提供想问题、做决策的思路。

1、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的灵魂。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国际借用外国的经验指导中国革命,致使党内的“左”与有的错误严重,中国革命遭受了重大挫折。毛泽东冲破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中国,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与俄国革命截然不同的、创新性的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领导中国革命摆脱困境,走向胜利。这就体现了毛泽东的创新思维。

2、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管理活动的核心。

3、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的基础。

(四)打破思维定势,杜绝四种思维。

领导干部要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

1.要打破思维定势的从众型思维。

从众大家很熟悉,就是人云亦云,这样的领导干部我们会称之为缺乏领导能力的人。那么从众型思维是什么?就是,在很多场合,“别人都这么做”成了我也这么做的充分的理由。

2.要打破思维定势的权威性思维。唯令是从,这是专家说的,这是领导讲的。

3.要打破思维定式的经验型思维。经验不是万能的,在很多情况下他也会成为绊脚石。

4.要打破思维定势的自我中心型思维。唯我独尊提高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

三、领导干部要坚持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把握本质。毛泽东曾说:“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同志讲的。我看,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

(一)辩证思维的内涵

辩证思维是人们按照辩证逻辑进行的思维活动,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重视事物之间以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辩证思维是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

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周易中的变异都体现了辩证思维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判断,也体现了深邃的辩证思维,为全党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辩证思维让领导干部能够看清事物的正反两方面。

(二)领导干部要从实际工作中领会和掌握辩证思维的重要原则

1.掌握矛盾普遍性规律,遇事不回避,要有一颗“平常心”。

2.掌握矛盾特殊性规律,遇事不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鲁国的城郊飞来一只海鸟。鲁王从来没见过这种鸟,以为是神兽,就派人把它捉来,并供养在庙堂里。鲁王吩咐把宫廷最美妙的音乐奏给鸟儿叫,用最丰富的筵席款待鸟儿。可是鸟儿呢?它体会不到国王这番盛情,反而被弄得眼花缭乱,吓得魂飞魄散,连一粒食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没两三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可见,每只鸟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性,需要按照它成长的规律才能养活养好,鲁王一厢情愿地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供养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鲁王养鸟的寓言告诉我们,对待客观事物,一定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主观符合客观。

3.掌握矛盾“重点论”原理,遇事要抓“牛鼻子”,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4.掌握矛盾“兩点论”原理,遇事不能一篇概全,而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问题。

5.掌握辩证法发展观点,遇事应联系实际,放眼未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掌握质量互变规律,遇事不急于求成,要关注事物的细节。例:我们经常在各种服务场所看到许多单位挂出来的“微笑服务”标语,可真正能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沃尔玛做到了。对于职员的微笑,沃尔玛规定,员工要对3米以内的顾客微笑,甚至还有量化的标准:“请对顾客露出你的八颗牙”。正是用心去做那些看似简单容易的小事,才缔结了强大的沃尔玛帝国。

(三)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蕴含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大发现之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有助于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努力实践,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水平的试金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指挥工作实践。

四、领导干部要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构筑轨道)

法治思维构筑轨道。

(一)法治的内涵

法治,英语中称“rule of law”,直译就是“法律的治理”,即按照事先约定处理所有事物,实现法律自治。《布莱克法律辞典》对“法治”一词的解释是;法治是由最高权威认可、颁布的,通常以准则形式或逻辑命题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原则。在《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法治则被看作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能随便定义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法治概念提出的时间很早,中国的法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都曾提出过法治方面的部分思想。

(二)中国法治和法治思维的背景

中共十五大最早提出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宪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2013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反腐败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反腐败重拳出击引发全世界瞩目,力度大、效果明显。我们国家迫切需要把传统反腐纳入法治化的规范轨道。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一字之改”,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制”偏重于法律的制定,而“治”是动态的,还包括法律实施,讲“法治”比讲“法制”更全面,作出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三)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法治思维是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法治思维的本质是要求人们依靠法律来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法治思维的要求

1.全面履责。2.人权保障。3.据法合法。4.正确行权。5.程序正当。6.责任担当。

孟德斯鸠曾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这就是要有权力边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凡事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就不能做;凡是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就是其不得随意涉足的领域。

五、领导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规定边界。

(一)底线的内涵

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底线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的下限或某项活动预先设定的期望目标而要达到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底线有追求向上和限制下行两种不同的意义。追求向上的底线,是主体对达成和实现目标的最低要求、标准;限制下行的底线,是防止锐变,必须把持坚守、不可逾越突破的基本原则、准则。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更注意限制下行底线的束缚思维。

(二)底线思维的内涵

《礼记·中庸》里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的意思就是预备、防备,这样遇到事情就不用慌慌张张。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目标追求,也暗含了底线思维的思想。

底线思维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基于某种现实需要,设定和确立最低目标,特别是形成下行限制的边界,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或避免突破某种边界的潜在危险性的警惕。

底线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形式,就是说什么话、干什么事都要从“最坏”处考虑和估算,通过学用底线思维能够认真计算、评估风险,以较好地规避思维不到位所带来的风险和后果。

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给手下算过这样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被后人称之为“守井哲学”,可谓是最早运用“底线思维”的溯源。

由此,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公仪休做鲁国宰相,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其“拒鱼”的故事。公仪休喜欢吃鱼,却拒而不受,并说出了一番道理:正因为喜欢吃鱼,才不能接受别人行贿的鱼,接受了别人行贿的鱼,将来被免了职甚至坐了牢,就不能再有条件自给鱼吃;而不接受,公仪休不收鱼是明智之举,今天他可以给你送鱼,明天他就可以给你送去玉制鱼盘,后天他就可以给你金做的鱼盆……贪多则失,如此下去,非丢掉性命不可持高洁的情操,自律自省,就可以长久地自给鱼吃。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恶是大恶之源,只要贪欲的口子一开,那么必然像江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人生有似一架天平,支撑点稍有偏移,就会失去平衡。

(三)底线思维的要求

对领导干部来说,如果没有底线,最终只会滑向犯罪的深渊。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是危险的,一个没有底线的领导干部更可怕。所以习近平同志在谈到领导方法时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1.做人有底线,人生才能达到顶点。人品决定官品,做官须先做人。第一,强化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第二,自我升级,告别“本领恐慌”。第三,抚平过去的伤痛,保证美好的未来。第四,正确评估自己,停止自我折磨。第五,现实地看待事物,將结果正常化。第六,抱怨无益,实干最能带来惊喜。第七,没有人能阻止你追求梦想。第八章,持一颗纯粹之心,做一个至诚之人。

2.做事有底线,成功就会无上限。遵纪守法,无规矩不成方圆。第一,考虑最坏的情况,做好最坏的准备。第二,不顾大局,就会“出局”。第三,创造机遇,准备赢得一切。第四,接受疑虑,但要积极行动。第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第六,稳中求胜,摸着石头也要过河。第七,坚定信心,没有一个险峰不可逾越。第八,永远盯着目标,使命必达。

3.用权有底线,为政清廉做好官。习近平常告诫党的干部,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

4.交友有底线,真心朋友会更多。在《罪与罚》一书中就有很多领导干部因为交友不慎,而落马的案例。

总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学会用底线思维来“说话办事”、“为人处事”,坚守思想道德“前线”、纪律规矩“底线”,做到思有所“虑”、心有所“戒”、行有所“惧”,严防腐败等“病菌”突破防线,腐蚀我们的“肌体”。

【参考文献】

[1]新常态·新思维.钟宪章,禹政敏编著.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2.

[2]领导干部必备的三大思维能力.赵磊著.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1.

[3]纪律和规矩的底线: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提醒手册.石国亮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

猜你喜欢
底线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