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交往与社会安全感的生产

2018-01-30 08:46赫丹阳
智富时代 2018年10期

赫丹阳

【摘 要】近三十年来,政府主导的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的重组和更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低收入群体聚居区的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都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也会与之前迥然不同,该类小区的空间对整个城市空间以及小区居民的影响是深远的,新近的一些研究也显示了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分异和极化现象。

【关键词】空间交往;社会安全;低收入群体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探索居住空間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参与、限定和构建这一群体的生存现实,并真切了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境。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聚焦于城市的低收入群体聚居区——老国企宿舍居住区,将该类居住区看作社会空间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相关理论

1.空间交往理论:空间位置影响人们在空间中的交往,居民的不同空间位置会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影响。

2.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对社会空间的认同会影响到人们在所处空间的情感及行为方式。同时,有着共同的社会认同的群体成员在互相的交流中也在不断进行互动,促进这一共同认同模式的深化。

3.主体间交往理论:交往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主体间的互动交往对社区规范的维系、社区成员的情感交流、相关信息的获取以及社区归属感的强化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这一城市空间生态和特征,以及该居住区的人口构成,居住需求和空间内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通过研究,以期揭示居住空间在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参与、限定和构建这一群体的生存现实,并真切了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困境,从空间安排的角度,提供有针对性的研究策略。

二、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及方式:本项目的研究方式以实地研究为主,实地研究以定性研究为取向,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倾向,在深入理解特殊的社会事实,以及在提炼和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旨在对低收入群体的空间交往与社会安全感生产这一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采用个案研究的研究类型、实地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相结合的观察法以及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

(二)研究对象:选取三户人家的不同家庭成员,分别为一中年男性、中年女性、以及一位女学生的笔述资料。同时深入实地,观察该社区现状。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采用无结构访谈的方式对居住(或曾经居住)于其中的相关人员进行个案研究,后期对文字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采取实地观察与非参与观察的方式同时拍摄照片进行分析。

(四)研究的质量及局限性说明:由于本研究属于探索性研究,旨在对低收入群体的空间交往与社会安全感生产这一问题进行初步了解,所以研究不具有推广性,只为反应现象与问题。由于采用定性研究方式,所以结果的概括性不是很强。

三、空间、交往与社会安全

(一)社会安全感: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居住空间狭小,空间利用率高,空间承载多种不同功能,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居住空间功能的不明确性--一个房间既是卧室又是餐厅,同时还兼具书房等功能。可以看出,其居民与城市一般社区居民相比,贫困人口众多、贫困原因复杂,问题难以立即得到解决。

(二)老国企宿舍居民社会交往:居民在使用社会公共空间、设施的过程中会与其他居民相遇,这是大多数交往行为的起点。由于老国企宿舍居住空间狭小,人群密集,所以该区域内的居民的社会交往以此客观条件为基础,人们间的社会交往以关系密切、互帮互助为特点,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不仅只停留在见面打招呼的层面,有了更多的信息传递、情感支撑、资源共享。

(三)老国企宿舍居民空间实践与社会安全感的生产:在现代城市社区的空间实践看来,在公共活动领域,个人的私密性得到保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用担心打扰到别人,并且也可以自由选择个体和主题进行接触和交流。这种交往状态会带给个人足够的安全感,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但老国企宿舍居民的空间实践是截然不同的,他们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彼此之间的信息了解程度深,究其原因,除了特定空间所致,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因素--在05年左右的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起步阶段,人们对个体化的追求尚未达到一定水平,邻里之间多为传统和睦关系。再加上彼此之间都属于老国企的员工或员工家属,同质性高,疏离感少。

而这些原因共同促使了社会安全感的良性发展,大家对于社区内部及社区周围的安全较为满意,认为不具有太多的危险因素存在。

四、分析与结论

(一)关于两位成年人的访谈结果分析:两人为6070年生人,都在瓦轴厂工作过,对于现状来说较为满意,但都表达了希望可以有更多薪酬的工作的想法,对于该区域的安全感较为满意,虽然居住空间紧密狭小,但同时,邻里关系也比城市中的邻里关系更为亲密。可以联想到社会学家滕尼斯所描述的“共同体”--这在城市生活中是不常见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老国企职工宿舍所致。同时老国企周边也有相应的各种学校、医院、广场等场所,供养着那个年代的人们的衣食住行,不过随着不断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社区内成员的同质性变低,随着新兴地带的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带动新式人员的入住,使该地域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二)关于女学生的文字资料分析:该名女学生现在在大学期间,属于90后生人。该女生小学期间,与其父母在宿舍生活。首先是安全,没有门禁,外人可以自由进入生活区。其次居住空间狭小,不得不公用的空间虽然带来很多困扰,但还是起到了维系社区成员生产生活的作用。紧接着社区成员的亲密度,较高,这也是处于城市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三)结论与讨论:本文以空间交往、社会认同、主体间交往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查阅、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对老国企宿舍的社会空间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以上资料中,我们对该区域社区成员的居住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总的来说,他们满意,可同时也期待更好的环境,然而由于个人能力的制约,他们不得不继续那里的生活。生产与生活感度紧密联系,老国企为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提供了相应的便利与辅助。但站在局外人角度看,我们认为该区域不是很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个人空间狭小,公共空间隐患多,个人隐私得不到保护。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该区域特殊的环境成就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城市中的类似于村社社会共同体,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域,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也具有其历史特殊性。生活空间的紧密性,人们相互交往的频率和程度都很深,交往关系也较为亲密。

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我们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研究对象的初步探索,但还存在很多未挖掘的细节。可以考虑对该区域及城市的发展轨迹进行进一步的追踪与溯源,同时了解更多关于近来差异变化的情况,以求做出更为完整、全面、深刻的实地研究,得到更具有参考或借鉴价值的资料与结论。相对来说,本研究的选题还是具有创新新和深意的,有待后继的研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的挖掘与钻研。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郝大海.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