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国家战略的焦点。对于资源型城市铜陵而言,伴随资源的枯竭,生态建设短板多、欠账大的铜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铜陵将要面对的是如何进一步修复和完善资源生态系统来提升生态的承载力,如何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资源产业独大的产业结构、不断增添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问题。本文将结合安徽省铜陵市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对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以找出适合铜陵全新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保护;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铜陵,为我国的发展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跻身安徽省经济总量第一梯队。然而,伴随矿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铜陵亦因铜而“痛”。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铜陵人反思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铜陵的决策者意识到,要想治好过度开采和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必须走生态经济这条路,下面将对此进行相关探讨分析。
一、铜陵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铜陵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但铜陵市毕竟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发展层次低,导致铜陵市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多元化发展严重滞后。
2.政策法规不健全
法律法规整体不协调、缺乏系统性,比如一些法律还没有形成针对性的规定,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与循环使用相关依据存在空白,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管理也比较困难,让一些企业有机可乘。尤其是因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民事纠纷无明确规定和调解办法,让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部分法律法規都是过去的立法观念,落后于现在的社会观念,比如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公众参与制度很不健全、不完善,电子废弃物产生及资源循环利用无具体法文规定,涉及多部门交叉多头管理现象存在,各部门职责也难以明确,部门之间的协调存在很大难度。有时甚至无法可依,还有一些配套法规落后、操作困难。
3.观念认识不到位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论的正确指导,人们环境意识普遍不高,环境法制观念不强,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认识到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是一些地方领导存在着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重资源开发,轻环境保护,违反自然规律,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没有形成规模。使环境保护一直被排斥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政策计划之外。经济部门不能全面考虑环境价值,未将环境价值计入到生产成本中。一旦环境遭到破坏,这种状况是不可逆的,会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铜陵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发展策略
1.调整产业结构
铜陵市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所呈现的特征,即以依托资源优势建立的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的资源型产业体系。能源、资源消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化了工业污染程度,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及时调整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强化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人文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产业,加强宏观调控,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支持。制定生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协调发展保障体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并持续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调整产业结构,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巩固第一产业的发展,搞活第三产业。
2.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
实施生态扶贫,发展生态经济,要求通过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种养、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产业,形成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一要突出特色,选准产业。因地制宜,选准有助于巩固和提升本地环境承载能力的特色产业。比如,铜陵部分乡镇有林木生长速度快、林产品生产成本低、比较效益高的优越自然条件,在丘陵地区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林产品深加工业。二要加强联合,壮大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追求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由于规模太小而收益不高,贫困人口从中受益不多、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强联合,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是“多乡一业,多村一品”,加快产业聚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要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可考虑建立试验区、各类特色示范园,先行先试,在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扶助和倾斜,发挥其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扶贫工作责任制,完善干部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为实施产业扶贫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保监管机制,对于“偷排、乱排”的企业要实施严格的行政处罚,加大行政的震慑力,并对环保绿色企业予以补贴,鼓励企业环保生产。我国的环保法法规虽不够完善,但是,在法律的执行方面力度不足,政府为了政绩与GDP罔顾环境保护,对于一些高污染、高产出的企业睁只眼,闭只眼,所以,应该建立并执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对排放污染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营造出不能盲目决策的制度环境。
4.转变观念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的事业。推进经济绿色发展除了加强政府政策法规的约束和激励,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重视对绿色理念的教育,重视对消费者和企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我国多年来强调市场经济,强调提高效率,追求财富,导致现在的整个社会物质化倾向非常严重,从个人到团体对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导致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冲突,长期以来社会资本投资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增长,无节制地满足人类对物质消费的欲望,大量的资本涌入房地产、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金融衍生品,但却很少投入到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提高能效的有益领域和相关的基础设施,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这种对资源的过度消耗的经济增长理念只能从文化、精神、意识形态来转变,需要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借鉴西方国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抑制当前这种物质化的趋势和潮流。
三、结语
结合上述内容,铜陵市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就必须从生态学角度思考经济问题,按照环境优先,生态立区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树立新的政绩观,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实施绿色GDP,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高琦.地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 2017(3).
[2]何立华,祝启雄.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