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良天
改革开放40年,记录下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记录下黄山旅游蒸蒸日上的发展。1979年小平同志在“黄山谈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黄山人民牢记伟人的嘱托,改革开放40年来,黄山作为筑梦中国旅游的摇篮,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黄山市作为中国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试验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突破,傲然位居安徽旅游龙头、跻身全国旅游“第一方阵”。
一、牢记伟人嘱托,打出黄山牌
1979年7月,小平同志以75岁高龄徒步登临黄山,发表著名的“黄山谈话”,拉开了黄山乃至中国旅游发展的序幕。黄山人不断改革创新,加快发展,把昔日大山中闭塞落后的农业小城,建成了驰名中外的旅游之城、文化之城、生态之城、通达之城。打造出一批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的黄山;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西递、宏村;有集丹霞地貌、摩崖石刻、道教文化、山光水色为一体的齐云山风景名胜区;还有呈坎古建筑群,屯溪老街,潜口民宅,棠樾牌坊群;有新安江山水画廊,还有被誉为东方日内瓦的黄山太平湖等其他众多景点。当前,市委市政府正全力打造“四全”黄山,争当全国全域旅游先行标杆。
二、织密交通网,喜迎八方客
改革开放前,黄山市交通运输十分落后。1978年徽州地区共有公路2118公里,其中通车公路僅有865公里,年客运总量不足500万人次,道路通行情况基本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交通落后严重制约了黄山旅游的发展。改革开发40年来,黄山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规划及部署,大打交通翻身仗,有力的促进了黄山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绩黄、黄祁5条高速公路,在建高速公路1条,芜黄高速公路已于2017年开工建设,拟建高速公路2条,黄千、德上高速公路力争今年开工建设。随着2015年7月1日京福高铁的通车,黄山市迎来了崭新的高铁时代,各地游客来黄山更加方便快捷。杭黄高铁也将于年底正式通车,从杭州到黄山最快只要1.5个小时,可以使黄山加快融入杭州都市圈,提升黄山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战略定位,更好地发挥黄山作为安徽省对外窗口的作用。
三、保护古建筑,做好徽文章
改革开放40年来,黄山市紧紧围绕保护传承弘扬徽州文化这条主线,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依托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战略平台,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牢固树立“应保尽保”的理念,先后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等工程。累计投资近百亿元,对空间形态4类116处、单体建筑12类3358处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利用。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2处;中国传统村落9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名镇3处,名村14处,名街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等,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已成为全国的典范。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经典,徽文化是一首异彩纷呈的篇章,与黄山旅游资源珠联璧合。黄山市的发展必须要把“黄山”和“徽文化”两张牌一道打出去,黄山市通过深入挖掘、系统开发徽文化旅游资源,以皖南古村落为先导,培育徽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做好徽文化的大文章,使其成为继黄山风光之后又一个世界品牌,成为黄山市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四、坚持“旅游+”,跨界融合发展
坚持“旅游+生态”,把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做好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加快黄山东部大开发,建设大黄山国家公园,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和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坚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让“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城乡最鲜明的标识符。坚持“旅游+新兴业态”,推动旅游与摄影、体育等跨界融合,加速发展全域旅游,实现旅游从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从点向面转变,全面启动旅游“二次创业”。坚持“旅游+文化”,以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为抓手,挖掘文化内涵,擦亮文化品牌,打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集散地。
40年的黄山旅游发展,成绩斐然,令人鼓舞和自豪,这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才能让黄山旅游搭上顺风车,驶上快车道,带来大发展。站在新的改革开放起点,黄山旅游时刻迎接新的变化和挑战,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山旅游再出发,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