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是新时期国家人才培养目标,是面临21世纪国际挑战学生应该具备的共同素养。学校肩负着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任务,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教学是学生核心素养提高的主要途径。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教师对核心素养培养意义的认识,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范例,这样对核心素养的落实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概念;课堂教学
一、 核心素养的含义及提出的意义
自上个世纪末至今20余年中,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先后开展了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受其影响,多个国家都积极研究开发核心素养框架。为了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立德树人”指示精神,我国确立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分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个系列十八个基本要点的学生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该框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概括的说,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对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为我们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一关键问题;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我国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解決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二、 在数学教学中对核心素养落实的策略
“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核心知识”的掌握、“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这三者的发展又都是围绕“思维”这一核心而展开。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不同类型的知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这其中,数学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概括性价值最大。
数学概念是对一类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概括性反应,是数学大厦的基石,是数学推理的逻辑起点,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下面就以数学概念教学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习惯于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复杂计算上,忽视了函数概念产生的丰富实际背景及实际应用价值。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进行函数概念教学时,要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寻找大量函数的实际例子,并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等活动,使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理解函数概念:函数是刻画变量与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模型;函数是联结两类对象的桥梁;在一般情况下,函数是图形。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概念、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感受函数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学习函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等思维能力。很多数学概念是在已有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多层次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新的数学概念,对于这类概念,在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将要学习的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间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只有同时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例如“指数函数”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函数”“指数”等概念的基础上的一个概念,同时它又有丰富的生活原型,在生活的很多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因此在教学指数函数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指数函数有关的概念(如函数、指数等)与将要学习的指数函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旧知识提取,为学习新概念找到“同化”和“顺应”的基础,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找出指数函数概念的特点及其本质属性,猜想给出指数函数的定义,从而实现对指数函数概念的建构、理解和掌握,提升自主探究能力,提高核心素养。
总之,数学概念是揭示现实世界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理解和掌握好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为了更好的进行数学概念教学,使学生在获得数学概念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并借此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和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章建跃.课堂教学的品位[EB/OL].人教网,2015,11.
[3]张殿宙,李士锜,李俊.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作者简介:赫晓玲,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