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 改变课堂

2018-01-30 06:09武世花
考试周刊 2017年36期

武世花

摘 要:2002年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一目的论述中渗透着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认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立足课本;深入挖掘;改变课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论述中谈到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大纲和课标的规定,历史思维能力应该包括如下内容:1. 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如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归纳、比较和概括;2. 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处理,如提取材料有效信息;3. 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如对历史观点、现象、原理、历史规律进行解释、说明或对历史人物、历史观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等。

简言之,历史思维能力是用历史学科的知识和思想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作一探索,以期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助益。

一、 立足课本,深入挖掘,做好课前准备

借用西方教育学者加涅和布里格斯的话:课前准备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经过加工设计的外部事件是为了支持内部的学习过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通过有效的课前准备,对教学内容进行“目标体系”的建构,使明晰的教学目标成为教学活动顺利而有效展开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而“目标体系”是根据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来确定。

确立目标解决了“教学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根据目标再解决“教学怎样到那里去”及“教学是否真的到了那里”的问题。

二、 改变课堂,体现学科特色,提升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必须将师生间“教”与“学”关系的重心最大可能地向学生转移。课堂教学方式转型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历史材料进行的,就如同自然科学必须要进行实验一样,在历史教学中引进材料,既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色,也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桥梁。

如在讲授《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时,给出两幅漫画,图一是一位医生把病人捆绑在病床上,病人身上有很多$的符号,图二是一条身上遍布$花纹的黑色巨鲸张开大口正吞噬一条带着白色小帽的小鱼,小鱼也在同样张开嘴吞噬另一条更小的鱼。

给出问题是:1. 图中的“医生”和“病人”分别指代什么?2. “医生”开的什么“药方”?3. “药方”的实质是什么?再进一步思考西欧与美国的关系怎样,为什么?引导学生看漫画说明中的有关时间的关键词是二战后,空间关键词美国、西欧,历史名词: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及图中形象的描写,接着审题,有几问,问什么,每一小题又有几个小问。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将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简而言之,是“知识回位”。

如此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但锻炼了学生动脑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优化教学,注重课堂细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姬秉新教授说过:“历史的魅力在于细节。”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如在学习《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中关于海上马车夫这部分内容时,我从《大国崛起》的纪录片中截取有关荷兰特殊的运货船只制造过程的视频,视频材料更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学生通过观看直观了解到荷兰运货船与当时英意等国货船的区别,也能从这一细节中体会到一个蕞尔小国能在17世纪作为海上霸主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力量和伟大。

生动具象的细节让学生“入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形成一种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心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择的细节本身应当具有合适的吸引力和明确的目的性外,更应让细节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情境,给学生以亲历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

四、 精心设问,启发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推动力。教学过程的每一次提问,都要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它是启发教学的中心环节,离开了这一原则,一切提问都是徒劳无益的。课堂上精心设问,给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并通过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去解决问题,从中不但获得知识,又能增长智力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讲到夏王朝的建立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了解到这部分内容: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夏朝。禹按照禅让制推举伯益为继承人,但没给实权,其子启掌握实权。禹死后,启继承王位,伯益不服,“益干启位,启杀之”,后启又镇压了一些不服的部落。

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为什么?

要回答這个问题,学生要先知道“部落”和“国家”这两者的区别,再者禹的儿子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王位世袭制确立,学生要知道王位世袭制和国家的关系,再由教师引导,由学生思考回答,启继承王位并镇压了不服的伯益与一系列诸侯,说明当时已经出现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王权,也就是出现了阶级统治,所以夏朝已经是一个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不断深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课堂改变,教育才能真正改变。教师要以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优化教学,注重细节,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使师生共同成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