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有魔力

2018-01-30 01:07戴丹梅��
考试周刊 2017年69期
关键词:砍树魔力背景

戴丹梅��

摘要:万物都有“根”。那语文教育的“根”是什么?语文教育中学生应学会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感悟应用,进而去触摸文字的冷暖和温度,感受语言本身的“魔力”。

吉春亚老师认为:“语文课是学习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诀窍的课堂,从而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我认为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认真审视课堂和教学,引导学生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从而发掘、感受语言之美,感受语言背后蕴含的魔力,真正成为语言的感知者和传递者。

关键词:语言;理解;品味

一、 朗读文本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我个人认为,朗读是进入文本以及进行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朗读能使阅读者更好地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更深入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因此,我在上课之前,在品读文本时,我总会好好地多读几遍课文。有的课文里包含着许多对话情境,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他们一定能够更好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内心。如《夜莺的歌声》一文中的小夜莺和德国兵的对话,我们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小夜莺勇敢与机智的模样,看到德国兵野蛮与愚蠢的形象。在学习“阅读链接”《在天晴了的时候》这首小诗时,我主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小花的“试试寒,试试暖”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朗读,让文字变得富有“魔力”,学生被深深吸引和感染,读得有滋有味的。

二、 细读文本背景,理解语言的隐义

背景资料为解读文本、认识人物、理解文本内容和文本中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说,细读文本背景,是老师上课之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让老师更好地吃透教材,更好地把握教材重难点,从而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好的引领。

教学《渔歌子》之前,我专门查找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通过对诗人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不须归”的含义:“不须归”除了指在斜风细雨中不回家外,还暗指不会官场,不再当官。张志和厌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活,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通过这样的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韵味,读起来更加津津有味,也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又如,学习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自读课文《花的勇气》时,在学生自读前,我先和学生讲了作者三次到维也纳的经历,并简介了作者的文章《维也纳的春天》,学生通过这样的背景拓展,在学习本课时,似乎在和老朋友讲话一样,学得轻松愉悦,更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情感,把自己也融入了课文的情境中去。瞧,适当的写作背景渗透,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瞧,背景资料这部分语言文字真有“魔力”,让学生的学习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生动。

三、 细读文本内容,品味语言的魔力

文本内容是一篇文章的主体,学习体会文本内容是语文学习的一块重要内容。可是,有的语文课堂,从开始到结束见不到师生对教材的翻阅,有的只是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这真是一种让人痛心的现象——语文的根何在?那到底如何细读文本内容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品读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犹如一只只闪亮的眼睛,在教材的各个角落向我们眨眼;又像一粒粒透亮的珍珠,在文本中熠熠生辉。抓住这些关键词,好好理解品味,是语文学习中最有味道的一环。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透教材,吃透文本,对文本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

我在备课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时,有一个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我想,为什么这里不说“拿起斧头”而要用“拎起斧头”呢?再读再悟,我很快明白了:“拎起”更形象地写出了村民们那种想砍树就砍树,不受任何拘束、随心所欲的态度,他们愚昧无知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怎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呢?教学本句时,我刚好看到讲台桌上的袋子,于是,我让大家观察我的动作,然后随手一钩。我告诉大家,这就是“拎袋子”。同学们立刻恍然大悟,他们纷纷举起了手,“老师,我知道了,‘拎看起来很随意。”“老师,我明白了,‘拎写出了村民们不受拘束,想去砍树就去砍树,没人管他们。”“老师,我觉得他们随时都可以去砍树,什么时候需要就去砍。”同学们体会得真好!我想,如果我没有在备课时細读文本,抓住关键词来引导感悟,就不会有课堂上这精彩的一幕。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八册《触摸春天》时,我在备课时就想:课题为什么用“触摸春天”?这“触摸”一词该如何理解呢?通过一遍遍地读文,感受,我明白了这不仅仅是用手去触摸,更是用心去感受。可是,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呢?我思考着……上课了,我出示了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触摸”一词。有学生说出了“触摸”意思。我进一步细化引导:“触什么意思?”生:“触碰。”我再问:“摸呢?”生:“抚摸。”我问:“同学们,当我们触碰到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觉得可怕、恶心,你会怎样?”学生:“赶快松手、躲开,像触电一样。”我再问:“你触碰到什么东西时会忍不住轻轻去抚摸?”学生:“当然是我喜欢的、可爱的东西。”我赶快趁热打铁:“同学们,文中的盲姑娘安静‘触摸的是什么呢?是蝴蝶!是春天!可见,蝴蝶与春天在她的心里是美妙的、可爱的。那安静是怎样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安静一起来感受吧!”学完课文之后,我又把话题引到“触摸”一词,学生这时能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内涵了: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盲女孩安静通过拢住蝴蝶,“触摸”蝴蝶,更好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再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时,在课堂临结束时,我和学生们谈到了青年人的那句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我让学生说说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意思?学生一时语塞。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大家知道‘胸有成竹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学生们立刻雀跃起来:“老师,我知道了!知道了!这是说明青年人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金鱼的各种样子他都了然于胸了!”瞧,语言的魔力正在于此,它就像一根魔法杖,只要运用得当,就可以拨云见日,可以点石成金,可以排除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各种障碍,让他们“柳暗花明又一村”!endprint

猜你喜欢
砍树魔力背景
秀才砍树(部级优课)
有魔力的窗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五月 魔力
卖“萌”的魔力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春天的“魔力”
冬天不要砍树
小猴砍树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