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群
“ 陈广民,两万元。”报纸上的那行字,像两只 顽皮的手,紧抓着陈广明的眼球不放。
陈广民不明白,自己明明捐的是五百,怎么就变成了两万,有这么做好事的吗?以别人的名义捐款,自己当无名英雄?
想不通,陈广民就盯着数字看,这一看,还真看出了名堂。
半年前,陈广民还在部队工作,得知要转业的消息,没有像其他战友那样心事重重。陈广明的舅舅担任检察长,对陈广明一直关爱有加,听说检察院要招聘一批干部,就想到舅舅手下谋个职。陈广明有个战友,原是自己的部下,同事期间,陈广明给予了不少关顾。如今战友已是组织部副部长,正好负责干部管理这一块。陈广明还有个同学,刚刚荣任人社局局长。高中三年,陈广明与他同坐一张课桌,睡上下铺,好得跟亲兄弟一般。三重关系犹如三道保险,足以让陈广明安心地睡大觉。不过,陈广明没有睡大觉,理想不是现实,中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为稳妥起见,陈广明专程回了一趟家。
首先拜访的自然是舅舅。“礼多人不怪”,虽说是自家亲戚,陈广明还是带了丰厚的礼品。谁知当他说明来意并奉上心意时,舅舅叹了口气:“我原先是想让你干检察的,现在情况变了,你不合适。”
“舅舅……”陈广明想问个明白,舅舅却下起了逐客令:“你先回部队去吧,组织上会考虑的。”
心怀忐忑地回到家,陈广明花了两天时间,才把情绪调整过来。亲情走不通只好找战友了,有道是,“深不深战友情,亲不亲一家人”。可是得知他的来意,战友大吃一惊:“广民,咱俩的关系就剩金钱了?”
满脸羞愧地回到家,又是几天才调整过来。
只剩下同学关系了,陈广明的心陡然悬起来。
还好,同学仅仅说他变了,没有像前两位那样“六亲不认”。
难道是同学帮我捐的款?怪不得同学曾说:“你实在要留下也行,咱就把它用到更需要的地方。”
想到这里,陈广民坐不住了,决定倾全部才智,帮同学宣传宣传。
为了使故事更具感染力,陈广民还采用文学手段,对素材进行大刀阔斧的提炼和加工。当然,陈广明没有忘记舅舅和战友,他们的铁面无私还是挺感人的。没几天,一篇题为《感动》的廉政小说,就登上了当地报纸副刊的头条,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天,一位老汉跨进了报社。老汉从包里掏出户口本、身份证和捐款凭证,把它们一一铺排在接待人员面前。老汉说:“我叫陈广民,两万块钱是我捐的,这是捐款收据。”停了一会老汉又说:“我不是来争功的,听说还有个陈广民也捐了两万块,我怕产生误会,特地来说一下。”
接到报社工作人员的电话,写文章的陈广民,得知张冠李戴,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与此同时,陈广民的同学也在接受调查。同学温文雅尔,一如从前:“请你们看样东西。”随即拿出张凭证来,“那筆钱,当天我就替他捐给了敬老院,过后出了一趟差,就把这事忘了。”
得知真相,陈广民的感动,犹如夏日里的一场雷暴雨,铺天盖地,汹涌澎湃。尤其是那位老汉,更像是一片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他。
前去拜访的路上,陈广民推测,那个与自己有着相同名字的老汉,很有可能是农场主,或者企业家,或者生意人,总之,一定过得春风得意。因此,当他置身于老汉破败的小屋,面对着老汉的家徒四壁和满脸沧桑时,怎么也无法把他和两万元捐款联系起来。
老人很平静,淡淡的笑,犹如冬日里的一抹暖阳。老人说:“这些钱是乡亲们的,是很多不认识的好心人的。因为这些钱,儿子多活了三年。临走前,儿子交代了两件事,一是捐献自己的遗体,二是捐出看病剩下的钱。现在这两件事我都替他办好了,儿子如果地下有知,一定很开心的。”
有泪珠滚落下来。先是一颗一颗,继而一串一串。老人慌了,忙着打水拿毛巾。陈广民拉住老人的手说:“老哥,我是感动哩,谢谢您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返程路上,陈广民的脑子一直在高速运转着,不过不是谋篇布局,而是深刻反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