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梅
摘要: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达80%以上,是当前养犬业危害最严重的疫病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犬瘟热及犬瘟热病毒的大量研究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关键词:犬瘟热;研究进展
1犬瘟热病毒自然感染宿主
在自然条件下,任何年龄、品种的犬都能够感染犬瘟热病毒,并且除了犬科动物之外,鼬科、浣熊科、大熊猫科等都能够感染此病毒而发病,并且对该病毒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其中雪貂最容易感染,并且感染后的发病死亡率为100%,通常用作犬瘟热研究的实验动物。另外,猫和猪也能够感染此病毒,但不会出现发病症状,也不会传播病毒。该病毒的传播性很强,一旦犬群有该病的发生,很快就会感染其他幼犬。
2犬瘟热的流行特征
犬瘟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春冬寒冷季为高发季节,发病地区多为犬类聚集的地点,并且发病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三年为一个周期,发生大范围的流行。但由于近年来养犬业的快速发展,频繁的运输交流使犬免疫力降低,增加了患病的几率,并且发病周期也不再稳定。犬瘟热的感染有一定的年龄性,哺乳犬和老龄犬很少发病,断奶后至1岁的幼犬比较容易发病,断奶后10~15日为发病高峰期。若母犬接受过免疫则所生的犬发病率会大大降低。
犬瘟热的传染源为病犬、带毒犬,以及感染了犬瘟热病毒的其它动物。病毒存在于感染动物的组织器官中,通过排尿、流泪、唾液等方式将病毒排出体外。值得注意的是,患病犬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还能够长时间的向外排毒。该病的传播途径为呼吸道和消化道,通过唾沫、鼻涕、阴道和直肠黏膜导致感染。经治愈康复的犬可获得免疫力。
3犬瘟热的临诊症状
犬瘟热的潜伏期为3~6 d,但由于自身免疫力的差异和所感染病毒的数量和毒力的区别,潜伏期也有所不同,如果是感染毒力强的毒株,潜伏期可长达30~90 d。大多数动物在感染后的第4 d出现临床症状。
犬瘟热的临床症状呈双相热型,发病初期体温上升到40℃左右,发热1~2 d后恢复正常,再过2~3 d后,再次发热,在二次发热时有少数病例死亡,未死亡的会有呼吸道症状出现,咳嗽,打喷嚏、流鼻涕,且鼻涕中有脓性物质,鼻腔干燥;病犬眼部肿胀、结膜炎,角膜有溃疡发生;少数病犬下腹部会出现化脓性丘疹,和皮肤角质化过度的症状;发病后期会有神经症状出现,例如抽搐,癫痫等。
犬瘟热的病程通常为2周以上,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犬病程加长,如果出现其他并发症则会延长发病时间。该病的死亡率因品种,年龄,是否有并发症而有很大的差异,但通常在30%~80%之间。
4犬瘟热的发病机理
犬瘟热病毒经上呼吸道黏膜,在24 h后,在巨噬细胞内增殖,再经扁桃体和支气管淋巴结,再过2~4 d后,到达骨髓、胸腺和脾脏中的单核细胞中,4~6 d后,到达胃和小肠固有层、肠系膜淋巴结、肝枯否氏细胞内进行增殖,发生腹泻,随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病犬体温上升,白细胞数量减少,经过8~9 d之后,病毒扩散到上皮细胞和神经组织,再过14 d后,多数组织细胞能够清除犬瘟热病毒,但神经元和皮肤仍会有病毒存在。
犬瘟热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持续感染能够引起犬慢性脱髓鞘脑炎,由于犬瘟热病毒的持续感染限定于特定细胞,并且有限制性,因此可以逃脱免疫监视,体外研究认为脱髓鞘化存在一种旁观效应(bystander effect)机制,即CDV免疫复合物诱导周围的巨噬细胞释放毒力因子,从而杀伤神经细胞。
5犬瘟热的诊断研究
犬瘟熱通常会有混合感染或并发症,所以诊断会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要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特征,进行初步诊断,随后通过病毒的分离、病毒特异性抗原及特异性核酸检测来进行确诊。
犬瘟热的病毒分离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困难性。发病初期采集病犬的淋巴组织,处理后对易感幼犬进行腹腔接种,幼犬临床症状明显,并于2周后死亡。也可以将病料接种在犬肾原代细胞、鸡胚或纤维细胞或幼犬肺胞巨噬细胞上进行分离和鉴定。如果病料中分离不到犬瘟热病毒,可以进行血清学诊断,但要注意发病动物没有疫苗接种史。血清学诊断的方法有荧光抗体技术、ELISA、中和试验等。
6犬瘟热的防治
犬瘟热病毒呈世界性分布,并且能够在物种间交叉感染,疫苗接种对其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使用的疫苗有灭活苗、MV异型免疫疫苗、弱毒疫苗等。目前我国常用的是细胞培养弱毒疫苗。免疫程序如下:在幼犬6周龄时进行首次接种,8周龄第二次接种,10周龄第三次接种。之后每年接种1次,使用剂量为2mL/次。
另外要加强卫生防疫,有条件的养殖场要自繁自养。在该病的流行季节,要封闭养殖场,不允许场内犬外出,也不可以把外场犬领进场内。一旦发现病犬,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出现继发感染。使用3%氢氧化钠溶液或10%福尔马林溶液对养殖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
发病初期可以肌肉或皮下注射抗犬瘟热的高免血清进行治疗,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