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技术创新驱动的战略模型

2018-01-30 00:30张静晓王引
开放导报 2017年5期

张静晓+王引

[摘要]技术创新驱动作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已成为陕西经济追赶超越的重要落脚点。本文紧扣陕西发展“五新”理念,明确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以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创新引领、创新支持、创新适应和国际化合作四大创新战略为核心,提出了陕西技术创新驱动1-4-8战略模型。技术创新驱动体系的实施战略研究,对构建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实现陕西经济追赶超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驱动 追赶超越 实施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5-0072-05

引言

创新是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解决陕西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要“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执行陕西发展“五新”理念,将技术创新驱动作为陕西追赶超越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统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作用,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文对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确定技术创新驱动体系中各创新主体的定位,以及技术创新驱动的战略模型。

一、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障碍因素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开发、科技成果的生产和商品化过程,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技术创新体系是以系统工程视角,描述创新资源配置和各方创新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参与技术创新的过程。

1.企业创新活力仍显不足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陕西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2015年进一步提升到2.19%,但与创新型省份建设要求仍有0.41%的差距。从全省科技创新活动和研发经费使用分析可以看出,强弱格局未完全改变,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仍未确立。

企业自主创新活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在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中小企业由于实力薄弱和资源不足,难以应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高投入和高风险,政府的科技政策和财税政策可引导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近年来,陕西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保障机制,设立了“众创基金”,出台全国首个完整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但是政府引导的力度仍显不足。以2015年为例,陕西研发经费支出393.17亿元,其中政府资金占比达到56.0%,陕西地方企业5217家,有研发活动的不足15%,获得政府研发经费仅为2.13%,总额4.7亿元。政府研发经费不足,无法有力引导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活力,进而影响企业的长远竞争力。

2.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紧密

陕西有超过60%的规模以上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企业投入不够,以2015年为例,企业的产学研投入经费仅占总研发经费的2.9%,整体来看产学研合作机制有欠紧密,合作不太顺畅。

一方面,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为了不同的利益追求必然存在较大的谈判成本,不利于从研发到应用的平稳过渡,影响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不利于形成长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另一方面,共同研发、实现多赢的产学研合作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从研发到商品化的科技创新链并未形成,导致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不稳定,多是基于特定项目短期的分散的合作,很少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

3.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不足

自主创新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重要要素。陕西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孵化环境和较高的研发队伍素质。以2015年为例,陕西拥有研发人员13.25万人,各类科研机构1174家。“十二五”期间,陕西科技产出快速增长,全省专利申请数年平均增长16.3%。

但陕西科研成果转化少、大而不强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主要原因在于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工业化进程一直采用的是后发优势战略,推动了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领域的发展。而引进、学习、模仿先进技术的惯性导致自行探索和自行研发的能力不足,探索自主创新能力的动力缺乏,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有限,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 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指出,实现技术创新驱动,要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结合当前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紧扣陕西发展“五新”理念,需要明确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中介及公众五大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夯实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基础。

1.政府

政府是技术创新驱动体系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一项新技术只有在合适的政策环境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作用,首先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加大创新产业扶持资金力度,尤其是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扶持,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继续完善创新科技投资体制,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聚力技术创新驱动发展。其次,确定技术创新主攻方向。陕西自主创新薄弱,许多产业仍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政府应坚持问题导向,紧扣国内国际发展大势,选择符合地区发展特点的关键产业和关键技术进行突破,加强原始创新,实现由追赶到超越,引导企业向中高端迈进,从根本上扭转陕西经济发展局面。最后,设置政府创新驱动考核指标,根据不同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分类创新驱动考核指标,完善突出创新导向的评价制度。实施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引领技术创新战略。

2.企业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将新知识转换为新技术并商品化的过程,完成这一转变的主体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驱动体系的核心。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进行企业战略调整,根据技术市场状况和市场需求,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领域和发展关键技术。其次,要吸纳创新型人才,聚集高端创新人才,提高知识创新力量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领军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和科研单位组成创新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从研发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出再到商品化的过程,布局完整的科技创新链,真正将科技力量转换为经济力量。力争发展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創新能力强的世界一流创新企业。endprint

3.科研机构和高校

创新驱动是人才的驱动,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是技术创新驱动体系中的知识创新主体和重要支撑力量。

科研机构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对政府的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积极响应,重点是承担政府履行职责所涉及的技术研究,同时与企业和高校进行先进技术的合作研究。高校是我国主要的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是创新知识的源泉,要以系统下程思路培育创新人才,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高水平人才队伍,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为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筑牢根基。高校应以政府创新驱动战略指导学科建设,与企业形成良好互动,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在输出技术创新人才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建设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重点扶持重点实验室和潜力科研机构,在陕西技术创新驱动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技术条件和人才支撑,加快技术转化和成果孵化等。

4.技术中介

技术中介是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桥梁,在促进科研部门与企业之间创新要素沟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技术扩散的重要环节。

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因其不同的目标和利益追求,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沟通成本较大。技术中介将技术创新体系中各个信息化孤岛连接起来,建立更顺畅的交流渠道,为各主体的沟通交流提供保障,可消除技术转移壁垒,有效降低主体之间的技术转移成本。技术中介的参与实质上发挥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利于为技术创新的研发和转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创新技术扩散。此外,技术中介的沟通作用可充分发挥创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内的创新效率。

5.公众

公众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有二。一方面公众的消费观念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另一方面公众的参与可极大地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为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为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技术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公众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支持技术创新型产品。要做好舆论宣传,完善万众创新渠道,让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调动万众创新积极性。此外,新技术必然带来新行业、新职业,对社会劳动力的技能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要在各行各业培养新技术所需的高级技师和技工等高技能人才,调整技能结构适应行业发展,让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创新人才,都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

三、陕西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模型

追赶超越背景下的陕西技术创新驱动体系战略,要紧扣陕西发展“五新”理念,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将陕西教育科技优势转换为创新优势,重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作用,以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统领,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速创新驱动体系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创新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中介企业,降低创新门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走技术创新驱动道路,牢固树立生态底线意识,发展绿色、节能、高效的创新技术,共建绿色陕西新生活;坚定创新自信,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中塑造陕西新形象。

亚洲科学学院协会(AASA),分析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区域基于生产要素高投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高消费,推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亚洲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绿色转型与创新。借鉴AASA提真出的绿色转型与创新战略,结合陕西经济发展特点和“五新”理念,我们提出追赶超越战略背景下陕西技术创新驱动1-4-8战略模型。

1.创新引领战略

将技术创新纳入政府战略,并对社会资源进行积极引导是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是推动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政府要以“五新”理念为指导,将技术创新驱动战略摆在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将技术创新纳入政府战略,要完善创新驱动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创新成效进行评估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推动技术创新战略实施;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驱动法律法规、产学研专项扶持政策、投融资保障及各种优惠扶持措施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科学规划技术创新方向。

优化资源配置,政府指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部署,重点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让机构、人才、设置、资金等技术创新资源充分活跃起来,走适应陕西发展现状的技术创新驱动道路。应以高新技术和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培养一批有潜力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创建军民科技创新和转化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并完善科技创新链,加快汉中航空智慧新城、沣西翱翔小镇等建设,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辐射带动效用。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高新区之间的联动协同作用,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推进各高新区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

2.创新支持战略

技术创新驱动体系的建设需要调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各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陕西目前的科技创新合作伙伴关系大多是短期、不稳定的,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不顺畅,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并不完善,缺少多赢的合作机制,导致协同创新效益整体偏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建立协同创新制度支持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完善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过程中的知识共享保障体系,保障各方利益不受损害。其次要搭建协调创新平台,重点将陕西科研力量与龙头企业联系起来,开发绿色新能源技术,引导技术、人才和资金向符合区域发展特点的领域聚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最后要构建完善科技创新链,发挥技术中介的信息沟通作用,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实现新技术从研发到应用的平稳过渡,真正将陕西科研力量转化为经济力量。逐步消除雄厚的科研力量与科技成果转化不足和经济滞后并存的现象,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中塑造陕西新形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要结合创新引领战略,完善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法律法规和各行业技术创新考核激励体系,为技术创新驱动体系保驾护航。扶持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和技术中介企业,规范化技术创新服务组织机构,降低创新门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陕西正处于工业、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快速增长的阶段,要以绿色节能新技术为主导,建立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量的可持续基础设施体系,加速构建陕西绿色新生活,扩大技術创新消费市场,推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endprint

3.创新适应战略

调整劳动力技能结构和培育创新友好社会环境,是创新适应战略的两大战略任务。

建设技术创新驱动体系,破题技术创新难题,重点落在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上。劳动力技能结构调整,就是要培养适应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的科技创新人才。高校可根据技术创新战略指导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科研机构可及时对政府的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积极响应,实施重点科技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培养训练重要领域和重要技术的人才;企业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建立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劳动力市场根据新技术需求,进行再培训再就业,培养新技术高技能人才,优化劳动力资源,使之能应对技术创新商机。

培育创新友好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通过教育和培训培养新型消费意识,使消费者在思想上摒弃传统消费观,树立绿色、安全、节能的新型消费观,扩大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做好舆论宣传,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推动创客文化进校园,鼓励一切有益的微创新,降低大众创新的成本和门槛;扶持一批创新服务机构,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技术发展新型创新服务模式,推动技术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4.国际化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一带一路首倡国,应当在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化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动消除政策壁垒,构建以技术创新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合作模式。

建设技术创新驱动体系,要加强全方面多层次国家合作制度建设,使创新合作在国际各个层面上向纵深拓展,形成技术创新驱动的强大合力。陕西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着力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立足本地,面向全球,与沿线国家加强技术创新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高端及智能装备制造、绿色能源技术和生态保护技术等领域,建立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创新链。

要鼓励创新要素跨界流动,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最大限度用好國际创新资源。建立合适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创新技术在沿线国家的扩散;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合作共赢,促进知识、技术、产品等创新要素在沿线国家的流动;推动陕西部分重点高校,建设双一流大学,与国际重点大学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引进国外创新思想,强化本土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助力技术创新驱动体系建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