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美连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小学阶段主要的学科,是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对策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加强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应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一、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落实的缺失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加强知识传授外,更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等目标的培养,使教育目标真正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情趣,构建健全的人格。可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缺失就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
(一) 语文阅读目的偏离正轨
现在的语文阅读被“神圣化”、“庄严化”,阅读的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写作水平”上,阅读的课堂教学要求明确,目标统一,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在规定的模式里读书,用一种要求、一种方法,去达到一个目的,摘抄名言警句,制作读书卡片,撰写读书心得等,都成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
(二) 教师传授阅读技巧失误
读书是一种独立、自主、受主体潜意识驱使(阅读欲望的冲动)、无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智活动。强烈的阅读功利心是阅读目的错位的主要根源,使得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老师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的阅读经验丰富,并不了解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不能正常地把自己理解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这将导致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非将学生引至某些特定的思考方向。
二、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对策
综上,笔者对核心素养实施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探讨,为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一) 优化学习过程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对学习过程加以优化,在课前导学上,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应制定预习单,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例如:在《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对学生具体情况加以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据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中,可引用李白的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来引出“天山”一词,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 激活学生思维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合理引导质疑,激活学生思维,举个例子:在《迟到》这一文教学中,为激活学生思维,教师应合理引导,设置相关问题,如: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为何要这么写,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当学生读完小海音与父亲的心理活动后,设置相关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要学生理解小海音挨打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比如,在《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先给学生创建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海边的沙地,并采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初识闰土,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充满好奇。随后,教师可给小学生设置自学任务,自主阅读文章,发现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能会发现较多的问题,如鬼见怕、观音手贝壳是什么样的?作者说:“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等。在这样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由于知识结构、思维的差异性,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也有不同的价值。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不但可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打好基础。
(三) 展开文本对话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例如:在《我的故乡在北京》一文中,教师可采用默读、朗读、自由读等模式开展教学,从而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文中优美的语言来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在朗读中应融入自身情感,更好地体会文本内涵,从而升华对文章的理解,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时,因为这篇课文主人公的特殊性,小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不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盲女孩安静双手拢住蝴蝶和放飞蝴蝶的片段背诵出来。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慢慢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对安静细腻而丰富的感情和课文的思想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提高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秀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能积累许多优美的辞藻,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嫦娥奔月》既是我国古代的经典神话故事,又寄托了中秋时节人们的思念,多次被引用到语文教材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课前引导,让学生对嫦娥、后羿等人物产生一种直观的认识。在后续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智斗逢蒙——嫦娥奔月——后羿追妻——遥祝嫦娥”为主要线索对故事进行讲述,为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还应设置相关问题,如:“当嫦娥吞下仙药后发生了什么?”通过情节的朗读,让学生想象出嫦娥的身体轻轻漂起来,飞出了自己的家,飞离了熟悉的村庄,这是一个多么凄美的画面。比如,在“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长江、天门山的秀丽美景,教师可引入多媒体,将美景直观地展示在小学生面前,随后从“断”、“开”、“流”、“回”“来”等字的分析入手,引导小学生对此首古诗中的静态美、动态美进行分析,使学生审美水平得以提升。此外,为了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使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得以提升,教師可给小学生创设一些自主性的诵读活动,让小学生在自主参与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美,并对这种语言创作的方法进行模仿,进而实现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endprint
(五) 拓展阅读范围
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应对阅读范围加以拓展,语文教学不是光靠教材就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带学生走出教材,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提升综合素质。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课外活动的实施,是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教师应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
例如在文学课讲解之前,教师应该花时间仔细阅读和揣摩儿童文学当中的特色元素,比如儿童歌曲是应该以何种韵律来歌唱,儿童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意象,儿童故事应该怎样设置悬念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外阅读作为学生接触儿童文学的一种方式,重要的是形成学生感知、鉴赏和评价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发挥儿童文学的人文功能,不能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理性的教育方式照搬照抄,而是让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在儿童文学的启迪下得到成长和进步,“开启”儿童的心灵,感受儿童文学感性化的表现特色,促进儿童对美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六) 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此,相关学校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例如,在学校中组织教师学习小组,有经验的教师帮助年轻的教师,将他们自身积累下来的教育心得传达给其他教师。同时也可以让学习过儿童文学的教师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与其他教师分享,最后相互总结所收获到的东西,把小学语文的课堂教育与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相互结合起来,最好地提升课堂上的教育效果。还可以组织学校的教师外出学习,参加讲座,学习最新的教育思想与文学理论,同时规定语文老师在文学作品上的阅读量,量变产生质变,随着阅读量的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在课堂之上讲课就会变得得心应手。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这将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据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采取多种教学对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发展得到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陳海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渗透”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21):255.
[2] 胡晓燕.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语文知识,2016,(20):17-19.
[3] 张亚,杨道宇.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6,(10):21-24.
[4] 胡晓容.浅谈小学语文如何针对核心素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1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