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本报记者 张倍鑫
被称为欧洲最大“中国研究中心”的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最近在官网发布管理层变动通知,称从今年9月开始,塞巴斯蒂安·海尔曼(中文名韩博天)将不再担任该中心总裁。去年3月,《环球时报》用整版文章起底MERICS“中国研究”的政治化问题(如图)。自那以后,MERICS一面倒片面批评中国的声音有所减弱,德国媒体对该智库及学者研究成果的引用也减少了。一名与MERICS有合作的学者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方面的质疑给了MERICS压力,也给了创立该智库的墨卡托基金会压力。一名熟悉情况的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韩博天的离开可能是因受到出资方的质疑。
MERICS由德国最大的私人基金会墨卡托基金会于2013年11月投资成立。该中心近日发布通知称,韩博天因家庭原因将于9月1日回德国特里尔大学任教。几年内,韩博天让MERICS发展为世界领先的中国研究智库之一,墨卡托基金会对他的杰出成就表示感谢。基金会现正为MERICS的第二个筹资期和下一个发展阶段(2019年-2023年)做准备。未来韩博天将积极支持MERICS管理层的顺利过渡,并将继续与MERICS保持密切联系。
MERICS最高管理层突如其来的变动,并未引起德国媒体关注,但在德国的中国研究圈引起不小震动。柏林中国问题专家莱希贝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韩博天在MERICS第一阶段5年期未满时提前离职,可见他与墨卡托基金会的合作不是特别顺利。莱希贝格认为,MERICS最失败之处是遭到来自中国方面的质疑,比如政治化色彩浓重,缺乏客观性。
自2013年成立时,MERICS曾表示要展现“中国不同侧面的风貌”“深化德国乃至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但结果却是其发表的各类中国研究文章基本是批判中国的,带有很强主观性。
凭借欧洲最大“中国研究中心”的名号,MERICS风光一时。尤其在该中心学者频频被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等“西方大媒体”采访后,MERICS几乎成了欧洲“中国研究”的代名词。德国《每日镜报》此前称,一些德国传统智库担心MERICS垄断“中国专业知识”,并认为其缺少从历史角度看待中国的立场。
《环球时报》记者调查发现,MER⁃ICS不像真正意义上的智库,它没有长期的研究计划。该中心每周都会发行网络杂志《中国亮点》,一般有5至10篇文章。其中的“学术文章”都是跟着有关中国的热点走,更像随意发挥的个人感想,其语言往往带有煽动性,很容易引起关注。这也导致该机构在学术圈口碑一般。一名汉堡的中国问题学者曾对记者抱怨说,这些文章很难被划定为学术文章,缺乏严肃的论据,也缺乏历史观,有的就像“娱乐版上的中国研究”。
《环球时报》记者曾多次申请实地采访这家智库,无一例外遭到拒绝,对方甚至称“我们拒绝‘国家媒体的采访”。去年3月,《环球时报》以“起底欧洲最大‘中国研究中心”为题,用整版文章披露MERICS“中国研究”的政治化问题。据知情人士透露,文章刊出后,韩博天气恼地称要找《环球时报》记者理论,还暴跳如雷地问中国驻德大使馆该文怎么来的。
根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从2013年到2017年3月,MERICS发表的关于中国的研究文章约有八成是负面的。自《环球时报》整版报道后,该中心涉华研究主观色彩较强的负面文章为50%左右。其专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调子也更温和了。比如,MERICS学者莫诗彬去年4月6日接受北德广播电台采访时,对中国在非洲的活动给予肯定,认为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及政治投入在当地获得积极评价。
按计划,墨卡托基金会应该已向MERICS投资了1840万欧元。有内部人士透露,基金会显然不满意MERICS目前的状况。一名基金会主管此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MERICS的目标是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而不是对立。莱希贝格认为,鉴于MERICS的现状,管理层变动也许是一个契机,可以使MER⁃ICS的导向变得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