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笑佟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重要的血管通路,其具有维持时间长、出血、感染并发症少等优点[1],因而备受推崇。内瘘功能不良是指血管狭窄或血栓引发的内瘘流量不足,内瘘功能不良可引发透析患者巨大的医疗开支,增加患者经济负担,降低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远红外线理疗提升动静脉内瘘流量,降低内瘘并发症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将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肾衰竭采用自体内瘘维持血透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组先后顺序采用奇偶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2.4±6.9)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高血压肾病6例,糖尿病肾病3例,其它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1.9±7.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2例,其它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原发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遵医嘱透析,透析机器为瑞典金宝AK-200透析机或费森机4008S,透析膜面积为1.4m2,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设定透析血流量为160~280 mL/min,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温度为35.5~37℃。对照组透析期间,指导患者每日进行握拳及放松交替运动,每次透析结束24h 后给予内瘘局部热敷,热敷温度为45~50℃, 20~25min/次, 3~4次/d,连续4周为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红外线照射治疗,治疗前向患者耐心介绍远红外线治疗仪的原理、方法及效果,消除患者担忧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远红外光治疗;采用非热康谱远红外线发射器,发射板距自体内瘘皮肤表面皮肤距离为25cm,每次40min,照射过程中观察远红外线治疗仪是否有杂音及血管震颤情况,探查是否有血肿,了解患者照射舒适程度,并微调照射距离。远红外线治疗与血液透析频率一致,4周为1个疗程。
①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透析血流量;② 比较两组患者自体内瘘成熟期间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含肢体肿胀、切口感染、切口渗液及血管栓塞等。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干预前血流量为(178.0±11.6)mL/min,干预后透析血流量为(192.60±13.40)mL/min;研究组干预前透析血流量为(181.0±11.9)mL/min,干预后透析血流量为(216.80±14.20)mL/min,研究组干预后透析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t=3.140,P<0.05。
对照组肢体肿胀3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渗液1例,研究组仅1例肢体肿胀,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3.841,P=0.042。
随着血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发展,其在终末期肾病应用越来越广泛。有资料[2]显示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透患者比例高达90%,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然而血透前反复穿刺同一条血管,极易引发血管皮肤结缔组织增生、血管壁弹性下降,引发血管硬化、增生及疤痕形成,不利于自体内瘘的长期应用,因而对自体内瘘的保护尤其重要。
远红外线照射引起的局部皮肤温度上升,可扩张微小血管,加速血液循环,可提升局部血流量,这是远红外线的热效应。另外远红外线治疗还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如远红外线可经激活L- 精氨酸 - 一氧化氮 (NO)途径诱导一氧化氮合酶,提升皮肤血流量。远红外线照射可提升血管组织的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进而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远红外线还可促进机体的自体吞噬细胞功能,可发挥吞噬渗出物及消除炎症、坏死组织的功效。本研究显示,经远红外线照射后,研究组血透患者的透析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说明远红外线可提升自体内瘘患者透析血流量。本研究还发现,研究组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远红外线可显著降低自体内瘘患者并发症。
总之,远红外线作为物理疗法,在血透自体内瘘患者应用,可提升内瘘血流量,减少并发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