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涛,张德鑫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隐爆角砾岩金矿作为金矿主要类型,是行业人员研究的重点内容。在1983年,国外学者以角砾岩和成矿作、地质产状和成因为题,召开了国际讨论会,围绕成岩机制和流体过程等,开展了具体交流,并与1985年,出版了会议论文。此次会议拉开了关于隐爆角砾岩金矿研究的大序幕。近年来,世界发现和隐爆角砾岩相关的金矿床,将此项研究推向了高潮。
划分角砾岩类型,在矿床研究和矿产勘查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角砾岩的形成较为复杂,学者们从多个角度总结了其形成机制以及分类标准[1]。
其中,以成因为分类依据,包括侵入角砾岩和喷发角砾岩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角砾岩成因具体包括岩浆热液成因以及非岩浆热液成因,不过多数含矿角砾岩筒特征较为明显,角砾岩的形成,同热液活动的爆破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隐伏特点[2]。隐爆角砾岩最大特点为孔隙度大,促进成矿流体的渗透和迁移以及矿质沉淀富集,能够形成较为重要的控矿构造以及容矿空间,和成矿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矿区东矿段大地构造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以及古太平洋板块夹持的兴蒙造山带东部,处于中间地带。矿区内出露地层包括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以及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前者以粉砂质泥岩和泥质板岩等为主;后者以凝灰质砂质砾岩以及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等为主[1]。
此矿床岩筒中,主要发育花岗斑岩和正长斑岩以及闪长玢岩等。燕山时期所形成的隐爆角砾岩体,在矿区铅锌银矿化的形成以及富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证明铅锌银矿化和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矿形成,提供了热能支持,也提供了物质来源。隐爆角砾岩体和围岩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灰岩,为侵入接触状态,具有渐变性,界限不够明显,局部接触面平直兜里。在较浅部位空间上,花岗斑岩和隐爆角砾岩伴随,但花岗斑岩常常侵入隐爆角砾岩内,经过钻孔验证,深部能够见到花岗斑岩脉,界限不明显,可以证明两者的时差不大,具有先后关系。形成隐爆角砾岩体,影响着围岩,外围围岩裂隙呈现异常发育状态,填充物为石英脉和碳酸盐脉以及硫化物-石英脉。
通过全面的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发现此矿区内部有着多种隐爆角砾岩金矿,不过角砾成分和胶结物等,在特征方面,具有差异性。情况如下:角砾岩中,角砾成分相对复杂,主要为满克头鄂博组岩石以及早期隐爆角砾岩。角砾粒径差距比较大,最大者能够达到1m以上,最小者仅为0.6cm,大小角砾混杂堆积。角砾主要为棱角状以及次菱角状、似圆状,并且能够观察到角砾岩角砾。胶结物成分较大,以热液物质和硅质等为主,胶结物具有流动构造。从成矿角度来说,其和金属矿物胶结类型,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比分析野外圈定的此类岩体范围以及矿化体空间,能够了解到隐爆角砾岩体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矿化体。
从探槽以及钻孔控制的岩体中,发现了角砾岩型矿石,并且矿化较好。由此证明,此锌银矿体的形成,其和隐爆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能够了解此矿区内隐爆角砾岩体,其角砾成分,不仅有流纹质凝灰岩,还包括早期隐爆角砾岩的角砾,由此可见隐爆作用不止一次。在隐爆角砾岩内,存在诸多石英脉和碳酸盐脉等,部分脉体内部存在梳状构造和晶洞构造,能够证明隐爆角砾岩体形成后,还有着强烈的热液活动。
从种种迹象来说,矿区存在多期次隐爆作用,其和大规模热液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学者普遍认为,隐爆角砾岩可作为寻找此火山岩型金矿床和银矿床以及铜矿床的主要标志,浅成-超浅成中酸性斑岩体,其为矿床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隐爆角砾岩金矿处于浅成-超浅成中酸性侵入岩以及次火山岩侵入岩顶部,并且深部多和较大的隐伏岩体相互连接。成矿空间上极易出现隐爆角砾岩型矿床和斑岩型矿床等,是依据一定规律相伴产出,为完整的斑岩成矿体系,并且和酸性侵入体有关。基于此,发现隐爆角砾岩,进行隐爆角砾岩特征研究,极具地质意义。通过对此矿区开展隐爆角砾岩特性分析和研究,发现此矿区拥有形成和隐爆角砾岩相关的铅锌银矿相对有利的成矿条件,为后续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帮助[2]。
隐爆角砾岩以及隐爆角砾岩金矿从概念的提出到后期的成岩机制等的研究,经过了较长一段的时间,在此期间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矿床,为隐爆角砾岩金矿勘查,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以及证据,为后期深度研究,奠定了见识的基础。
对于存在的系列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度揭露矿床深部、提高岩矿测试精度等方面入手,加大研究力度,获得更多的地质信息,为隐爆角砾岩金矿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当前,我国已知隐爆角砾岩金矿矿床规模和储量,照比国外同类矿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影响着隐爆角砾岩金矿成矿理论研究,因此需要加快相关研究和找矿工作。
综上所述,研究隐爆角砾岩金矿,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文中首先分析了隐爆角砾岩金矿定义;其次,结合实际案例,论述了隐爆角砾岩金矿特征和地质意义;最后,展望了隐爆角砾岩金矿研究趋势。
深度分析此课题,对找矿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快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志耕.东秦岭216.8Ma前7.0级隐爆成因大地震的震源遗迹[J].地质学报,2015,89(08):1495-1529.
[2]孙文燕.太行山中段银钼成矿系统结构及其深部找矿远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