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华,李 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增进人民福祉,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公平问题是我们党逐步关注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对公平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了从广度到深度不断拓展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更广范围更大程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指导。
改革开放之后,“公平”一词最早在1987年十三大报告中出现2次。报告在第四部分论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分配政策时指出:在促进社会效率提高的基础上,体现社会公平;在论述宏观经济调节时指出:要按照公平税负原则,改革财政税收体制。
“公平”一词在十四大报告中出现2次。报告在第二部分关于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中,论及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时指出,要“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1]19; 论述分配制度时提出,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1]21。
在十五大报告中,“公平”一词出现3次。报告在第五部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中,论及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时提出,要依法保护各类企业公平竞争;论及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时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24。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时强调,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公开办事制度。
“公平”一词在十六大报告中出现4次。报告在第四部分关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论及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时提出,“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要实现公平竞争”[3]26;论述分配制度时强调,“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27,初次分配要侧重效率,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分配要侧重公平,发挥政府的职能,减小贫富差距。在第五部分指出:发挥司法制度的作用,为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提供保障。
在十七大报告中,“公平”出现次数达到18次。开篇论及改革开放时明确提出,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4]10,“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4]16。“公平”一词在阐述社会建设问题时出现次数最多。报告在具体论述教育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等问题时,多次强调以实现社会公平为追求目标;同时首次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放在社会领域进行阐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4]36,更加突出公平的重要性。
“公平”一词在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多达20次。报告明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一系列制度和体系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报告还首次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国际关系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时强调公平,指出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5];要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秩序;党员要努力维护公平正义。
十九大报告中“公平”一词出现10次,相比于上届报告中出现的次数虽然有所减少,但更加注重强调对公平实现程度的要求。报告在第五部分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指出,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实现更加公平。在第六部分强调,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要通过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出来。在第八部分阐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论及教育问题时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6]。
公平问题在党代会报告中最先仅被看作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且与效率问题放在一起,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作为探讨的重点。十四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说法,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是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学者认为,十四大报告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两种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提出的角度不同, 后者是在分配体制的战略决策上提出的,前者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讲的。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一个时期内忽视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过于重视和强调平均主义,导致效率低下,生产力发展缓慢。“1978年中国 GDP总量仅为1500亿美元,仅占世界 GDP总量的1.8%,排名第10位,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7]22。根据当时我国的客观实际,在公平与效率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效率低下;效率低下导致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无法提高,严重制约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早在1978年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必须极大地解放并发展生产力,打破固有的平均主义,提高效率,否则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就无从谈起,因此也就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十七大、十八大报告均指出,无论在初次分配还是再次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都要处理好,并且再分配要更加关注公平。这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8]。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在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上发生了偏差,少数人非正当收入增加、“敛财”现象严重,致使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发展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没有很好地朝着党中央要求的“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方向发展,所以强调再分配更要体现公平,这也是旨在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使广大人民具有更多的公平感、获得感。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将公平问题也看作是政治领域的问题,突破了原来“公平”一词只作为经济领域中分配制度追求的目标的思维定势。报告在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时指出:“1992年以来的5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体制转型、利益摩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所产生、积累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甚至形成相当尖锐的矛盾。加之,许多方面的改革还没有到位,法制还很不健全,我们的有些工作也还很不得力,出现贪污腐败、社会治理不善、分配不公平等现象,有其客观必然性。”[2]41报告强调,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而群众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主体; 只有让各部门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将权利透明化,置于群众的监督下,才能遏制权利滥用、以权谋私的问题。
把对公平问题的认识,拓展到政治领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基础上,江泽民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旨在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更好地完善国家各项政治制度,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使人民不仅享有经济公平的权力,而且享有政治公平的权利。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公平问题看作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反映了人民对于实现社会公平的迫切要求。此前,党的代表大会报告都把以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经济建设部分阐述。而十七大报告将其放在社会建设部分论述,这表明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直接关系民众利益的社会民生问题;报告中社会建设部分相比于其他建设部分,论及到的公平问题次数最多,也表明党和国家已经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改善民生问题。阅读十六大报告不难发现,党中央日益重视社会建设,并把社会各方面建设水平的提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在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国民生活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小康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基尼系数过大,社会保障不完善等。2004年8月17日的《光明日报》公布,中国内地基尼系数高达0.53或0.54,已经超过0.4的社会失衡临界点,面对社会动荡的预警,党必须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首位,解决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民生是公平正义之本”[9]6。分配以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要素;大力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要让人民过上更加优质的生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解决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最为现实最为关心的利益问题。
十八大报告详细阐述了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公平正义的实现领域。报告提出了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5]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三个公平”是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人们对公平的憧憬与追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村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国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特权与“潜规则”并存,“富二代”等热词的出现,也都反映着不公平现象的存在。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户籍制度、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迫切要求改变城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所以,党和政府必须从制度、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等各方面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平。
当前生产力发展与生态资源矛盾日渐凸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最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以环境污染和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干部只重视政绩,出现了“唯GDP论”;有些地方水污染问题、土地污染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等频繁发生且不断加剧,不断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愈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十八大进一步强调生态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构成“五位一体”总布局,这个过程反映出党对其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将公平问题拓展到生态领域,符合我国发展的国情和现实需要。
要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必不可少。当今国际社会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方向发展。但是局部动荡依然存在,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实施的政策对我国周边安全的威胁进一步增大,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同时粮食安全、网络安全、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交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少数西方敌对势力叫嚣中国威胁论,夸大宣扬修昔底德陷阱,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制造紧张的国际舆论压力。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执政党的核心作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抵住各种风险和挑战。每个党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补充精神上的“钙”才能行得正、站得直,才能真正实现党的宗旨。因此,将公平问题进一步拓展到党建和外交领域,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纵观十九大报告,“公平”一词出现的次数并没有增加,但与之前的报告相比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即由十九大之前的报告提到的“公平”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的横向扩展,转变为十九大报告呈现出来的“公平”实现程度的纵向延伸。 由广度向深度的转变,是人民对于社会公平正义更强烈的诉求和更大期待的体现, 也是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主要矛盾的体现。 2016年我国GDP已经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多数人已经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人们对于社会治理、公平正义、安居乐业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并且要求不断提高。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发展现状具体表现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也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公平的实现程度,“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6]。对于分配领域的重点问题——公平与效率,虽然没有像之前报告那样,专门解释其关系,但是“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论述表明不能侧重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不能只优先发展一个方面,而暂时放缓另一个方面。要在实现两者平衡的同时,使两方面都朝着更深的层次去发展。政治领域,让所有的司法案件都充分体现出公平正义,这就使得公平正义成为处理每一个司法案件的标准和目标。在社会领域,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更加强调覆盖的范围和实现的质量;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要努力覆盖城市乡村的每一个孩子。纵观十九大报告不难发现,虽然公平依然出现在经济、政治、社会、国际等领域,但是对其阐述方式变成“在公平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公平”“更公平”“每一个案件体现公平正义”“每个孩子享受公平的教育”,公平正义实现程度的加深,实现要求的提高是十九大报告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公平问题是具体的、历史的,不断与时俱进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向前推进,广大群众对其实现程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公平”一词最早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的经济体制改革部分,用于强调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公平。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公平,它的内容、性质都由当前的经济基础和现存的经济关系所决定。马克思说过“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力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10]239。只有冲破固有保守思想的藩篱,不断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使得社会总财富以稳健的速度不断增加,社会公平的实现才有更可靠的物质基础。虽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极大提高,但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现实国情,依然处于并且将很长时间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因此,为了保证公平的实现以及进一步扩大公平的范围、提高公平的层次,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国情、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而“公平”一词最早且一直出现在党代会报告中的经济领域部分,正是关于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公平的重要性的最好阐述和表达。十九大强调,虽然我们的主要矛盾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但是国情和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本质——提高生产力,不容许有丝毫的松懈。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是实际国情所决定的满足人民对于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生存环境的向往和需求的基本前提和物质保障。
公平具有现实性,倡导公平的社会环境,不是一个没有实际行动的口头标语,也不可以成为政治家的空头言论,更不能变成社会理想家们著书立论的专有名词。 公平具有全面性,只有以人为本,集中反映党的执政理念,最终体现在体制、机制、方针、政策等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上,并且通过政府的强制力量实现,才能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公平。实现政治领域的公平能够促进社会领域的公平。因此,在推动社会公平的过程中,强调政治领域的公平必不可少。十五大报告中“公平”一词就出现在政治领域。十六大报告到十八大报告,强调公平正义的领域不断扩展,从之前出现在经济领域再到后来出现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各领域,无一不强调实现公平的广度。到十九大,当公平正义的领域已经覆盖社会的各方面时,转而强调实现公平正义的深度,强调要体现在我们普通百姓、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小问题放在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就是一个个有关公平落实程度的大问题,公平正义的实现程度也恰恰是通过这些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来衡量。公平问题从一个领域的率先提出到全社会多领域的覆盖,从提出公平到实现更加公平,这是一个由量到质的发展过程,由“量”的累积转变为“质”的飞跃,对其实现的要求不断提高,程度不断加深,保障也不断加强。让人民不仅在社会各领域体会到公平,而且要体会到更加公平。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指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提高的过程,也是当代中国为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解决国际国内出现的新问题的过程,所有的一切都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安全的国际环境和公平正义的国内环境,要保障社会安全有序运行并保持健康活力发展,都离不开公平正义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要想达到最为安全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就要平衡好中间部分收入群体和两头部分收入群体的比重,而调节比重的重要举措就是处理好社会公平正义。虽然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让能力居中者、能力强者都够在充分发挥各自的价值中获得相应的报酬,既能充分激发人民的生产力热情,又能保障社会充满活力地向前发展;同时还要照顾到能力弱者的收入和生活,不能让他们失去基本的生活底线,总之,我们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所有的社会成员享受更优质的生活和实现更全面的个人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2).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2).
[7]刘伟,蔡志洲.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状况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3,(1).
[8]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铸辉煌 经济发展新篇——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N].人民日报,2013-11-06(10).
[9]任映红.改善民生以促进公平正义:胡锦涛社会建设思想解读[J].浙江学刊,2009,(4).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26页;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刘宋斌、姚金果:《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邵维正主编《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9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