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清
(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lifeqing@163.com)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文化自信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抓手。当前,在多元文化的剧烈碰撞中,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且处在知识和文化前沿地带的医学生如果缺乏正确的文化鉴赏与选择能力,可能在价值取向方面出现严重偏差,影响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并影响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养成。增强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已经成为当前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任务。
文化是民族的立命之本,是医学生职业生涯的立职之基,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重要“基因”。
医学生职业精神是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情怀的相互统一。[2]文化自信饱含丰富而又深刻的价值导向。事实上文化自信就是要培养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一名优秀的医生既要有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也要有常怀仁心的人文情怀。科学精神需要医学生在医疗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医疗医学知识,并以革新精神不断探索医学知识新高峰。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性体现在医疗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自觉性[3],尤其是在临床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只有以对患者病痛的切身同情和理解,并以医者仁心为价值导向,不断关注患者的生存状况,激励医者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探寻医治病痛的新技术、新方法。医者仁心的职业态度是中华优秀医德传统文化的直接反映,也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追求。因此,培育文化自信将有助于积极向善的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既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也包括自强不息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紧密联系、不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重民本、崇正义的价值理念正是医学生职业精神所需要的,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也是医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立职之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4]也是医学生职业精神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简而言之,培育文化自信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思想基础,如果缺乏对中华文化的充分自信,我国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必将失去一份沃土。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的两翼,也是近代医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日益凸显,人文教育是医学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呼吁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提升医学生职业精神必须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抓手。同时,医学生职业精神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饱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和职业价值,它是医学生职业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培育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医学生对医学护卫生命的认识,不断强化医学生对于怎样当好职业医生的理解,实现医学生职业精神在文化熏陶过程中不断提升。
多元文化格局下势必会出现文化的交流和交锋,并影响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多元文化格局下,部分医学生过分讲求个人利益,追求个人主义,淡化奉献服务意识等问题。显然,多元文化相互涤荡不同程度上冲击着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认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精神,导致医学生不同程度出现了对从医目的、职业环境、职业情感等认知上的偏差。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医学生学医目的的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有36.0%医学生选择医生职业是出于将来好就业、收入高的原因,在部分医学生看来,西方国家的医生是高收入职业,还有15.5%的医学生是出于家长亲戚的建议。显然,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状况已成为现代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医学生对于当前医疗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现实境遇缺少客观的认识,势必影响医学生的职业认知;部分医学生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强调自我观念,重视个人利益得失,忽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
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是滋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甘霖和吸取营养的源头活水。在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状况调查研究中发现:福建省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尤其是优秀传统医德文化教育。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医学人文教育课程结构还不合理。不少医学院校用医学伦理课程代替系统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更没有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医德教育往往仅是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某一章节。虽然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和大学语文等课程,但课时非常有限,涉及专题医德教学内容也很少。二是全过程、全方位的职业精神培养氛围尚未形成。全过程是指培养职业精神从医学生入学教育开始,并贯穿校内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临床见习、实习的全过程中。全方位是指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必须兼顾科学精神与职业精神,不仅要鼓励医学生追求真理,而且还要引导医学生重视同患者的情感沟通和关怀。当前大部分临床教学单位和教师都重视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没有医德医风考核检查,另外,由于带教医生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有闲暇时间同见习生、实习生交流医德问题,学校或是临床教学单位也还没有针对人文关怀、奉献精神等方面的课程教育进行相关安排。
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塑造医学生高尚的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医学人文教育能够培养医学生对优秀中华文化自信,产生强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并内化为医学生的职业素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多元化,医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加大了医学院校对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难度系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内容相对单薄,且主要依靠医学伦理学、思政课及部分选修课,人文教育没能很好体现医学院校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的宣传则是更少。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式相对单调,主要依靠课堂理论宣讲为主,掺杂少量的教学基地参观。例如有些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时流于形式,出现简单地依靠书本知识灌输的方式,教育方式严重脱离客观现实,导致医学生不同程度上存在政治追求淡化、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不足、抵制不住物质诱惑等问题[5]。调查数据反映了上述问题,在问及医学生看待医生收受红包的态度方面:“5+3”医学培养模式下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拒绝,研究生则持保留态度,实习阶段的医学生有55.6%认为收红包合理。显然,调查结果的数据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不少医学生的价值取向偏离社会对医学生主流职业精神的期望,医学人文教育并不能很好地契合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医学职业的性质要求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自己职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养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对此,医学院校要依托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增强医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形成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认知。医学人文教育既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作用,又要走出课堂、走进医院,依托临床实践和人文教育基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尤其要利用好临床教学单位的资源优势,邀请医院德高望重的教授、最美医生等先进典型人物参与先进文化教育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实现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化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经历的道德冲突或心理挫折,并及时纠正错误认知,帮助学生解决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更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增强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必须引导医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价值观念和行为范式,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大医精诚”的道德伦理以及“悬壶济世”的使命担当等[3]。它展现了古代中医名家治病救人、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是中医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必须强化传统医德文化认同教育,并将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教育贯穿整个医学生学习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医学生主动学习和通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医德文化,让中华传统医德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医学院校要充分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发挥课程育人作用。即便是西医为主的医学院校,也应该重视中医医德文化的宣传教育,用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同时,临床见习、实习阶段是医学生进一步认识职业环境、实现角色转换的重要时期,更要持续不断加强对医学生进行持续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教育。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借助校园文化阵地以及带教医生的言传身教等途径,不断强化医学生对优秀传统医德文化的认同,使优秀文化所具有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逐渐变成医学生自觉践行的职业精神。
多元文化格局下,增强文化自信,政府要利用互联网媒介工具,加大优秀传统
文化文化宣传,帮助医学生提高文化甄别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树立科学的三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职业精神主体的文化修养。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必须有计划开设人文教育主干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如医学伦理学、中医文化、国学经典选读、医学哲学等课程,通过提高医学生医德文化素养和文化修养,增强对优秀医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他们对以社会主义主导思想文化为基础的职业精神的追求。对于社会而言,必须大力宣传优秀传统医德文化,营造弘扬传统医德文化的良好氛围,形成主动学习、主动践行优秀医德的良好风气。同时,可以依托演辩协会、中医社等社团校园文化平台,传统展开文化大辩论、大讨论,在参与文化活动的思想碰撞过程中提高文化甄别能力,提升主体价值。只有将职业精神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实现外化于性,培养起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主体价值。诚然,高校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实践探索,使职业精神培养成为学生自我成长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