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永,徐铭辰,吕 丹,张明超,戴 兵,于晓荷,李 越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 2.全国地质资料馆,北京 100037; 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48; 4.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1; 5.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随着全球天然气资源大量发现、天然气管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LNG接收和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球天然气生产消费逐年攀升,目前已形成中东、中亚、北美三大天然气供给中心,欧洲、亚太两大天然气需求中心。2017年,欧洲、美洲天然气消费均呈下降趋势,亚太、中东、非洲天然气消费则逐渐上升,其中亚太地区天然气增长最快,消费量已达7 948亿m3,相比2016年增幅超过10%,全球天然气消费重心正进一步向亚太地区倾斜。与此同时,亚太地区天然气供需不平衡的形势正在加剧,这种不平衡性突出表现为重要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天然气需求量持续增长,围绕天然气资源竞争趋向紧张和常态化。
从亚太地区LNG供需格局来看,2017年,日本、中国、韩国三国LNG进口量分别为8 161万t、3 828万t、3 651万t,中国在2017年超过韩国,LNG进口量跃居全球第二。从消费趋势来看,三国进口量仍有增长空间。另外,2016年印度进口LNG 1 920万t,占比已达到全球进口量的7.4%。印度发展转型委员会计划到2025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提升至20%,这也将构成今后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的巨大增量。相比之下,亚太地区的LNG供给潜力相对不足并持续趋紧。中东地区天然气供应国包括伊朗、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2016年这一地区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17.9%,但中东地区天然气供给和石油政治密切相关[2],天然气持续稳定供应面临不确定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LNG主要供应中日韩地区,也是影响亚太供需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日本、韩国短期内难以建设好天然气管道,LNG仍将长期依赖进口,与中国、印度共同争夺LNG进口。美国LNG供应成为影响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形势的重要变量。美国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并运输至亚太地区,能够有效填补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四国的天然气需求增长的缺口,并提升美国对亚太地区天然气供需格局影响力。美国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天然气价格上升引发对本国的经济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大量出口LNG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3]。
从亚太地区管道天然气供需格局来看,俄罗斯、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到全球产量的16.3%、1.9%、1.8%[2],三国本身资源储量巨大、消费量有限,目前主要向中国输送天然气,韩国与俄罗斯正展开管道天然气建设项目谈判,未来有望获取供应。但受制于日韩、中日不稳定的外交关系和管道建设的高费用,日本尚难获得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管道天然气进口来源。另外,印度也正在积极获取中亚地区的天然气长期供应,2015年土库曼斯坦到印度的TAPI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今后印度也将获取来自中亚地区的管道天然气[4-5]。
总体来看,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围绕天然气进口主导权的争夺将愈发激烈,受制于管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运运力不足,以及天然气产量增加有限等原因,亚太地区未来天然气供应增量难以匹配需求增长,也加剧了亚太地区天然气供给不足、价格攀升、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给主要消费国带来一定的资源供给风险和价格风险。
近年来,受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空气治理的影响,中国天然气消费井喷,2017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高达39%。管道气进口量为3 105.9万t,同比增长8.8%,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4.3%。LNG进口量为3 828.5万t,同比增长46.4%,占天然气总进口量的55.7%。无论是管道气还是LNG,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急剧升高[6-7],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陆-海”两方面天然气供给安全带来威胁。陆地管道天然气潜在的安全风险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缅甸、中亚地区等国家和地区,未来可能因天然气出口多元化导致对中国出现断供、减供的情况。尽管当前中国与以上各国地缘政治互信基础牢靠,“一路一带”倡议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国家间的天然气贸易合作,但如何加快输气管道建设,增加并确保稳定的输气量仍是中国与其合作的焦点问题,中亚国家、俄罗斯正尝试实现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战略,同日本、韩国、印度、欧洲等国家存在已有和潜在的合作关系[8-9],一旦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建设完成多元化的天然气对外输出管网,并且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量、价格出现大幅增长,不排除这些国家在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间搞天然气平衡外交的可能性,届时中国将面临供应短缺和价格上涨的风险。除了供应国和需求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其他诸如恐怖袭击、民族分裂活动等极端行为仍有可能以天然气管道作为袭击目标,威胁中缅、中亚天然气供应安全。海洋LNG供应安全风险同样来自于LNG出口国因追求多元化出口引发的减供,另外,海运运输遭遇的突然袭击也是较为突出的风险。中国LNG进口国主要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卡塔尔、澳大利亚,主要运输航线途径的印度洋地区、马六甲海峡、南海海域都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海盗活动的高发地[10],一旦发生断航将对中国LNG海运带来供应风险和经济损失。
面对亚太地区紧张的天然气供应形势以及中国持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被动接受定价将成为中国天然气贸易长期面临的问题。早在2004年,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东固项目的天然气25年的长期进口协议就已确定,但此后印度尼西亚多次要求LNG涨价[11],中国被动承受涨价带来的经济损失。目前,东亚地区还没有独立的LNG定价机制,LNG价格主要与日本原油综合价格(JCC)挂钩[12],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LNG消费大国在内目前都只能被动接受定价。目前,中国、日本、韩国正在积极寻求天然气进口替代方案及新的定价机制,2017年中国进口美国LNG 29.2亿m3,进口量位居墨西哥、韩国之后,成为美国LNG第三大进口国,未来如果大量进口美国LNG,将不得不采取亨利交易枢纽(Henry Hub)的定价机制[13],则在定价权上依然受制于美国。除此之外,LNG海运能力不足也将导致被动接受运费定价。作为LNG全球第二大进口国,运力不足是目前中国在LNG贸易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问题,缺少独立的LNG运输船队,将大幅增加中国的租船费用。目前我国LNG船只数量有限,预期2019年将达到30只,进口LNG主要依赖国际船东运输,而早在2013年日本、韩国的LNG运输船只分别为96艘和197艘[14],中国的LNG运输能力与第二大LNG进口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未来随着LNG进口需求量的持续扩大,LNG运输将面临运费上涨的价格风险,也威胁到LNG的运输安全。
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要想大幅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国内资源供应潜力尚显不足。2016年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5.4万亿m3,占全球总量的比例为2.9%,排名全球第十二位,储产比仅为38年。页岩气资源储量尽管丰富,但针对复杂地质环境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尚未成熟,短期内难以实现大规模量产[15]。这也将直接倒逼中国加快国外天然气资源获取,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国外天然气资源获取能力尚显不足,突出表现为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国资源潜力有限,且面临多国竞争,中长期稳定供应潜力存在变数。中国目前排名前五的天然气进口国分别为土库曼斯坦、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其中管道气主要供应国土库曼斯坦储产比达到261.7年,资源潜力较大且目前中国从土库曼斯坦进口天然气面临的竞争较小;而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作为中国LNG主要进口来源国,进口量占中国LNG进口总量的86%,目前只有卡塔尔的储产比较高,达到138.2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储产比仅为67.6年、39.2年和16.2年,在全球天然气消费持续扩张的背景下部分国家的资源潜力捉襟见肘。另外,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LNG还主要供应日本和韩国,日本、韩国从上述四国进口LNG数量占各国LNG进口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62.2%和60.9%,这些国家的资源开发能力能否满足中日韩三国巨大的LNG进口量存在疑问。相比管道气较好资源获取能力,中国LNG海外资源获取将长期面临资源瓶颈,与日本、韩国等国的天然气进口权之争也将更加激烈。
综合天然气地缘风险、进口国资源竞争、资源潜力等多方面因素,中国应在天然气“陆-海”进口方面采取不同的策略,管道气方面应在“一路一带”倡议指导下,加强与中亚、俄罗斯、缅甸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双边合作,以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依托,通过对外投资、产能合作等方式发展巩固天然气贸易关系,完善天然气合作开发机制和天然气贸易协商机制。另外,可考虑新建和扩建多条国内的天然气管网干线至沿海区域,提升天然气管网密集度,加速连接中亚天然气生产市场与东亚天然气消费市场,发挥中国作为管道天然气过境国对于亚太地区天然气供需市场的影响力。在LNG进口方面,目前中国可重点选择与中国海运距离较近且政局稳定的国家进行贸易,如进口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LNG资源,同时应继续增加LNG进口来源国的数量,调整不同进口来源国进口量的比例,避免过于倚重单一地区或国家。对于进口美国的LNG资源,应充分考虑到中美贸易摩擦长期存在对天然气贸易产生的影响,防范美国打天然气资源牌,威胁中国能源安全,中国进口美国LNG数量应根据中美关系的亲密程度做动态调整,不宜加深对美国LNG进口的依赖度。在LNG海运通道安全合作方面,应加强与海运沿线国家海洋安全领域的合作,如共同打造海洋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打击海洋犯罪、建立灾救应急队伍等,消除各类不确定性风险。
为解决被动接受天然气定价的困境,中国应积极主动争取亚太地区天然气定价规则。中国应发挥天然气重要消费国的影响力,联合日本、韩国、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探讨打破“亚洲溢价”的局面,加快建立天然气进口联合议价机制,避免单方谈判造成价格高涨带来经济损失,共同促进亚太地区天然气价格的稳定。尤其是在中俄、中亚地区的天然气贸易,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结算功能,并将人民币结算扩展至“一路一带”天然气贸易体系中。中国还应全面推进中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建设和合同履约,结合自身天然气重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优势以及管道天然气和LNG贸易枢纽的优势,重点打造亚太地区天然气贸易中心,加快建成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提升人民币期货定价能力。除了定价权之外,中国还应重点提升造船能力和LNG海运能力,以此确保LNG运输贸易环节的议价能力,抵御运费涨价风险。具体应做到加强对国内LNG造船企业的扶持,提升大型跨洋、中型跨河流等多种类的LNG船只建造能力,组建大中型运输船队,消除海洋运输、内河运输的运力不足的短板,形成网络化的LNG运输配送体系。在尚未形成LNG强大运力的过渡期内,中国进口LNG合约条款应更多地选择离岸定价条款,避免因海运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运费风险和意外事故风险。
当前亚太地区天然气供应趋紧,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长井喷的态势如果长期持续,势必会成为卖方市场下的受害者,加剧中国能源安全的脆弱性。因此,中国应加快转变“要多少满足多少”的天然气消费模式,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将天然气定位为替代能源的重要补充之一,在未获得充足的国内外供应情况下,天然气消费增长应循序渐进,应重点平衡好天然气、煤炭、石油、水电、风能、核能等多种能源消费结构,具体应做到:继续推进和实行煤炭的清洁利用,扩大水电、风能、核能应用规模,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增加应与国内外资源的可供程度相匹配,在尚未获得贸易主导权和定价权之前,及时出台政策规范引导天然气理性消费,避免天然气供给风险和石油供给风险并存的境地。为有效保障天然气安全供给,中国还需重点建立天然气供给应急机制,加快形成天然气调峰储备体系。尽早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并引导勘探开发企业、运输企业、造船厂、金融机构等加大投资,加快完善天然气液化、气化、储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储备体系,建立天然气国家储备库,及时根据天然气供需情况和价格波动做好收储、放储,避免供给风险和价格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