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中医学的疾病名称,也是人们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本病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发病率高,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临床上,该病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两大类。出血性脑中风早期死亡率很高,约有半数病人于发病数日内死亡,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缺血性脑中风患者则多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后遗症。本病多发生于50岁以后,男性略多于女性。
本院曾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淤型中风后遗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补阳还五汤出自于《医林改错》一书之卷下,言“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淤阻所致。正气亏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淤阻,筋脉肌肉失去濡养,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其中,气虚血淤,舌本失养,故语言謇涩;气虚失于固摄,故口角流涎、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气虚血淤之象。
原方组成:黄芪(生)、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方解:本病诊治当以补气为主,活血通络为辅。本方重用生黄芪,原方剂量约为120克,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淤去络通,为君药。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淤;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原方活血祛淤药用量较轻,一般都在3~10克以内,临床使用时,根据病情和临床症状,可适当加大剂量。
加减:我们在原方中加入全蝎、天麻加强祛风化痰、通络开窍之功;加胆南星助清热化痰;加丹参增强补血活血的作用。此外,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显者,加水蛭、虻虫、全虫等,以破淤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陈皮、葶苈子等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肉桂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健脾。
经药理研究发现,本方中黄芪能直接扩张血管,对缺氧的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当归尾有活血、抗血栓的作用;赤芍亦可扩张血管,改善大脑微循环;川芎可扩张血管、抗凝血,增大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红花能减轻缺血性脑水肿,对脑细胞也有一定保护作用;桃仁能加速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地龙抗血管痉挛,能保护血管细胞。诸药合用,在治疗气虚淤血型中风后遗症方面有一定效果,能很好地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和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