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基于江苏常州三所高校问卷调查

2018-01-30 06:55李跃进郑秋娟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中华问卷

李跃进,郑秋娟

(江苏理工学院 a.人文社科学院;b.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的精神财富。从物质文化层面来看,它是留得住乡愁的“老宅子”、看得见青山绿水的诗意“古民居”,文脉不可断续。从行为文化来看,它包含了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和生存智慧。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稳定的精神结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因此,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重要渠道”[1]。上述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可以视为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有重要指导意义。自20世纪初,中国倡导“民主”“科学”的理念以来,特别是21世纪初,中国加入西方主导的WTO以来,西方的文化思潮随着其商品和各种商业行为,侵蚀着中国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逐渐被抛弃的迹象。因此,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对文化的领导权,刻不容缓。

1.1 中国加入WTO后的社会大环境,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欣然接受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这也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地球村的正式成员。西方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所谓现代文化,随着其林林总总的商品汹涌而来,淹没了许多年轻人的心灵。“朋克范”“嘻哈士”在中国一时兴起。据外电报道,小布什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康多莉扎·赖斯(后任美国国务院第66任国务卿),曾在卸任时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中国培养了许多会说话的鹦鹉。由此可见,向西方看齐、以美国为标准的文化思潮,对中国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原有的中国文化价值理念的核心地位,直至被排斥、被摒弃。”[2]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是“9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成长于安乐的家庭之中,享受了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后的种种福利。面对西方文化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大多选择“欣然接受”。因此,在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极易发生如何处理西方文化思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系的价值冲突。一些大学生因为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国情,而走上社会后,误入歧途、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父母对他们的过高期望、西方文化理念与中国国情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他们价值判断的重大失误、选择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他们不能很好地面对社会现实,安排好个人的职业发展。

1.2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错位,使学生较少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现在的大学生群体,以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苗苗”为主,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四—二—一”的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中,往往处于中心位置。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特别是老人,往往喜欢顺着小孩,这就养成了他们日常行为中“唯我独尊”的观念,什么事情都先只考虑到“自已”的习惯,面对选择时,往往只看到“自身利益”而忽视“家庭利益”和“社会责任”。而现在的大多数学校,由于体制等原因,重“教学”轻“育人”,本着“不出事就好”的原则,对学生的培养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引导力度不足,这也是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出现错位。以至于广西一位有偷盗行为、被称为“窃·格瓦拉”的青年,面对记者时称:“打工?那是不可能的!”(当然,多数大学生对此表示嘲讽,并冠之以“窃·格瓦拉”。)

因此,要重视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群体、特别是理工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活动。如开展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华文明史,参观各地风土人情、了解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等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本研究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精神,并对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现状研究”的调查问卷设计,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理念认可、内容认知三个方面展开。并选取常州市三所理工类高校(常州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常州大学)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相关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以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政治引导的重要内容,让当代大学生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研究方法

1) 本研究以在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于2017年4月至6月以现场发放问卷和网上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问卷内容一致)。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相关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相关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进行访谈。调查内容为: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级及专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了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是否认同等。答题主要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两种形式,能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基本情况。

2) 本研究问卷发放以抽样形式展开,选择常州市三所高校300名(每所高校100名)理工类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4份,有效问卷283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4.3%,其中男生135人,女生148人。

3 调查数据分析

就调查问卷整体而言,常州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认同,但缺乏广度和深度,对于某些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分析如下:

3.1 常州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认同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在问卷中分正反两个向度的认同度进行调查,以了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选择。有91.5%的大学生选择“认可优秀传统文化”的选项。他们认为,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高尚的人品,是事业有成的前提”……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有90.3%的大学生,认同“我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86.4%的大学生认为要“在创新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85.0%的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表示认可。

对于反向测度的选项,大多数学生不大认可。认为“传统文化大多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在21世纪已无传承必要”的,仅占14.0%的比例。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以人治为主,与现代法治社会有很大差距,继不继承无所谓”的大学生,占比为9.6%。但美中不足的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感到满意”的大学生比例不到44.5%。这说明:如何在高校更好地发展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另外,在“你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中,9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了“是”,认为前者深深地根植于传统优秀文化。

3.2 高校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比较狭隘

通过访谈和卷面分析,笔者发现高校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认知有限。有87.7%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了解仅限于“部分诗词、历史知识等代表性内容”。更令人吃惊的是,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选择“知晓并很了解”的学生仅为四分之一强,不到26%!通过随机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发现工科生跟理科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这说明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多停留在中学时期。对传统文化中的专业性知识,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认知度非常低。对于戏曲、民间乐器的名称都说不上来,问起“江南丝竹”的乐器有哪些?很多学生都是一脸茫然或是干瞪眼,填“基本不了解”的大学生比例高达34.8%,这说明很多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仅仅是浮于表面,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很多人连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是什么,都不了解。对于“儒、释、道是否在唐宋时期融合了?”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了。更遑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或“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等比较高深的问题了。以致于让东北亚一些邻国的留学生都在公开或私下场合,笑话我们高校的研究生“不研究”、“博士生”并不博学。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把握不强,在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中的身体力行也不普遍。比如很多学生都认可中华文化中的“礼节礼仪”,比例高达47.1%,但是他们自己做得却并不好,有些学生在处理同学关系、室友关系方面,并没有体现出礼让的心态和价值观。又比如,40.6%的学生认为“书法、国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形式,但受访学生中的毛笔字写得不错的比例很低、了解国画的学生更是在个位数。因此,尽管有47.3%的学生认可“传统中医”,但会点中医偏方和推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对“民族风情”感兴趣的学生达42.8%,他们表示有机会一定要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以增强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了解。而对“中国古代和技术发明”(“浑天仪”谁发明的?中国元代是否在南海进行过测量?)“政治法律”(大辟是什么?中国古代官员有休息的制度么?)等生僻的内容,了解的学生就更少了,占比不到16.5%。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主要还是教育体制造成的—课本上没有,生活中少用,因而优秀传统文化就很难有机会让学生入眼、入耳、入心。以致于高校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认知极其有限。

3.3 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核心的、基本的思想理念。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哪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90%以上的同学选择了“道”“和”“变”“仁”“义”“善”等。这说明这些核心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也影响着年青一代的认知和行为。这也是当今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效果,有的学生内心深处并不一定认同,如在“你不认同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问题中,选择“尚和合、求大同”的比例占到30.2%。这表明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念中,展示个性、活出个性是他们所追求的,对于见解、观念、行为方式等与自己有矛盾和冲突的人与物,采取的方式是个性化处理,不再完全迁就和盲目认同。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当代大学生还心智发展不够成熟,对于“和”“仁”等内涵和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3.4 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是阅读

当下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名动天下。与之不谋而合的是绝大多数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是通过阅读来知晓的。在4G网络发达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依然是图书、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方式。三所高校学生中,通过网络学习和知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访者比例很小。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的作用值得研究。另外,在对三所高校的调查也显示,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是当代大学生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捷径。受访学生普遍反映,只有进入高校后,才有时间发展一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因此高校也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调查结果显示:78.5%的当代大学生希望身边能有更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这样能让他们更便于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

4 结语

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的不足,是与现行的教育制度、家庭结构、社会因素分不开的。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同,高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以利于他们真实地感知中国社会现实,为他们走上社会作好心理上、思想上的准备。因此,有识之士认为:“需要对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梳理和总结,需要建设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体系,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作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3]这不仅仅只是高校一家的义务,也不仅仅只是大学生个体的责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实现中华复兴的“强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2013 年12 月30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时报,2014-01-01(01).

[2]程为民,熊建生.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

[3]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中华问卷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问卷网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问卷大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