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哲学意蕴及意义

2018-01-30 06:41:30□梁
关键词:共同富裕矛盾事物

□梁 云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光辉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征;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发展重点工作转移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这一重大历史判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历史发展运动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规律。适时提出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深入理解主要矛盾变化体现的哲学意蕴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矛盾、解决矛盾,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1.主要矛盾的变化突出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量变和质变之分。量变是事物在量上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发生转变。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发,具体来说。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经济实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实现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两大跨越的质变。正是有了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发展的量变才有了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质变,实现了党的面貌、国家面貌、人民面貌、军队面貌的根本改变,中国渐近由舞台边缘走入舞台中央。

第二,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基于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做作出的新论断。物质需要的问题基本解决后人民对更高的需要提出了要求,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1]

第三,量变具有复杂性,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呈现出阶段性质变特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这是改革开放以明显“质变”。但是,发展起来后面临的问题不会比发展之初面临问题来少。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根据“木桶效应”,短板之处就是决定进一步提升发展的关键。“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突出成为新的问题和矛盾。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2]比如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当前,在一些领域社会成员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经济秩序,毒化人们思想,损害社会公正,增加社会运行成本。”[3]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等等诸如此类的众多“短板”。所以,十九大报告仍然指出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因为矛盾新变化而改变。主要矛盾的转化深刻反映了事物量变过程中的局部质变哲学道理。

2.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适时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具有条件性。“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是一对矛盾,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新的一对矛盾。只有解决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矛盾的另一方面转化。当这个矛盾基本解决后,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就基本消失或者不处于主导地位,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之间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积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利于实现“美好生活的需要”。因为只有通过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所言“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4]因此,需求是不断提升的,“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上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5]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排斥性,表现为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具有绝对性。矛盾双方随着斗争的深化,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最后达到矛盾的解决,旧矛盾让位于新矛盾。原来的主要矛盾从其产生、发展到最后基本解决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随着矛盾发展和对立面的展开,贯穿其中的斗争性从一个隐性到显性的激化过程,由此产生了解决矛盾的必要和可能。正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稳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我国全方面的巨变,原来的旧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让位于新的主要矛盾。恩格斯指出“所有两极的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6]

矛盾根据其地位的不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居于支配统治地位,对事物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非主要矛盾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十一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就是深刻认识到人民对物质文化的强烈需要,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作出了“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7]的深刻洞见。因此,深刻认识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事物的重点即主要矛盾,并把他们作为解决一切矛盾的根本点和出发点是推动事物顺利向前发展的关键。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就是在旧的主要矛盾基本解决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基本满足,就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后就转化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就要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下功夫,根据这个全局的变化来谋划党和而国家的发展重点工作,才能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

3.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推动现存事物转化的积极动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肯定通达否定,进而再由否定达到新的肯定。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排斥,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原来的面貌,否定处于优势时事物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主要矛盾的转化就是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出现,是新矛盾对旧矛盾的否定。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内容丰富多样,对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近四十年的发展积累,我国各方面发生的巨变,“落后的物质生产”已经发生了根本改观,只有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才能准确表达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实际,这种表达就是对旧矛盾的表述的一种客观“否定”。同样,“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要”也难以表达当前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用“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来表达更切合实际。是一种否定。

其次,二者相互渗透,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肯定中包含否定因素,事物才会发展;否定中包含肯定,事物才有发展的可能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多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更加明显摆在党和国家面前,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是进一步提高亿万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发展社会生产仍然是重中之重,但已经不是制约人民对美好生需要的唯一关键因素。体现了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对事物的肯定。

二、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适时提出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主要矛盾转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二者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关系也跟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经济社会等生产力的巨大变化,就不会有“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根本改观,就不会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也就不会在“物质文化需要”基本满足后向着“美好生活”需要转化。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8]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以至于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9]原来主要矛盾所指的物质文化需要难以概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样化,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加丰富和多样。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革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如当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

2.主要矛盾的转换体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性作用,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国家上层建筑提出的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使上层建筑的方向适应新的变化的。主要矛盾的历史新变化对国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和政府等上层建筑就要努力在大政方针政策方面向着努力解决新的主要矛盾而努力,向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为此,就要着力推进解决不平衡不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服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改善,排除与经济基础的对立物,同有害的上层建筑作斗争。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的分好蛋糕就要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这个问题,如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反腐力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诸如此类,以利于适应经济基础的不断变化的实际。

三、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意义

党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三个没有变”,到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两个没有变”,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变与不变的”的辩证关系,适时提出主要矛盾转换,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光辉典范;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征;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发展重点工作转移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有利于更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和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实践上成熟的重要标志。[10]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中发现主要矛盾并凝练概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风格和光辉典范。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新时代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主要矛盾方面的概括和提炼的体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判断,才能脚踏实地,增强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二十一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主要特征

什么是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准确全面的回答,其中我国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是判断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的主要标志。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世界前列,仅仅用“落后的社会生产”难以客观全面概况我国目前真实发展情况,因此需要新的更加科学全面的提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在物质文化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对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提出了要求,只讲“物质文化需要”难以表达人民群众真实需要,人民需要的层次在逐步的提高,具有多层次、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期待有更好的民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民生无小事,“厕所革命”就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关注民生的深切关切。这是进入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反映了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民生方面提出的更丰富要求在主要矛盾上的表现。

3.推动党和国家发展重点工作转移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11]这个着力点就是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是进一步发展的“短板”和“木桶效应”。其他问题都是由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必须下功夫解决的方面。只有解决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积极促进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车轮”滚滚向前。只有解决这个矛盾,积极积累量变促进新的质变的发生。为此党和国家上层建筑就要努力适应这样的变化,在思想上、在大政方针政策上努力适应这样的变化,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

4.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突出表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说它是一个过程,就是指共同追求富裕;说它是一个结果,即它是一个理想目标,让每个人都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是中国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但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社会主义,等到了“够格”的社会主义(即实现了共同富裕)的时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非常突出了。”[12]共同富裕的前提是有发达的生产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着力解决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凝聚人心,共同克服困难,才能顺利推进这个主要矛盾的解决。只有围绕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才能顺利推进两个阶段的目标的实现。同时,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过程和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统一的过程。只有踏踏实实干好每一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实现共同富裕奋斗目标凝聚人心。积极促进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解决,调动亿万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矛盾事物
共同富裕
经济(2022年11期)2022-11-05 08:25:06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数学杂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02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28
美好的事物
文苑(2020年8期)2020-11-22 08:18:12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童话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奇妙事物用心看
快乐语文(2017年12期)2017-05-09 22: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