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 杨玉芬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学生写,教师改”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主流程序。学生一旦完成作文,教师就得对卷面、内容、语言、结构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既要指出学生作文中的错误,又要帮其改正。这种精修细改的方法看似十分有效,实则存在很大问题:1.整齐划一,无针对性;2.求全责备,缺少鼓励;3.主观判断,扼杀个性;4.工作量大,收效甚微。而选择恰当的作文批改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劳动的效率,而且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那么,作文批改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这种仅以教师为主体的批改程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忽视了写作的主体,只看到了“文”,没看到“作文的人”。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经验,有着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认识。作为发展中的个体,学生具有学习与完善自身的天然动机。忽视学生主体的作文批改程式会带来如下后果:1.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批改中,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将自己的知识与观点强加于学生,用自己的好恶作为评判习作的标准,将“学生之文”改成“教师之文”,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2.影响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修改作文”是一项重要的作文能力,这项能力必须在实践中逐新掌握。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抄一遍教师改过后的作文,而不让学生参与到自己作文的修改过程中,那么这项能力的培养目标必然会落空。
叶圣陶主张将“改”的优先权赋予学生。他说:“批固教者之要务,然须进步想,必使学生能自改其文,或文成而竟不须改,乃有济也。”所以,在作文批改中,只有将学生视为批改的主体,将学生自改作文、互改作文与教师批改作文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多就少改”指在批改中尽量保持原文,顺着原文的思路改,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就是“须揣摩学生原意,帮助他们把原来的意思说清楚。
“多就少改”意味着对学生的尊重。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思想情感的变化与成年人不完全相同,他们在作文中表达的是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可能是富有意趣的,也可能是幼稚可笑的。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生活阅历十分有限,所以教师不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和语言习惯去看学生的作文,更不能按成年人的标准随意改动。
循“多就少改”的原则,必须分清什么必须得改、什么可以不改。叶圣陶对这一点的认识十分深刻,他说:“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具体地说,就是“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至于字句之凝练高古者,本非必要之需求。己意既达,人亦共喻,虽不凝练高古何害……是以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叶老的意思很明白,批改文章主要从学生的思路出发,指出其意思没表达清楚的地方,引导其疏通字句,而不必太在意立意是否高远,情感是否充沛。
互动式批改指的是有倾听、有对话的批改,包括教师面批、学生集体评改、学生小组互改等方式。在作文批改中强调互动式有几大益处:1.能使教师从繁重的精批细改中抽出身来,将主要精力花在组织学生批改,教会学生批改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上来。2.能使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作文过程中来,创建作文教学的良好氛围。在互动式批改中,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终审性的评判,而是俯下身来,倾听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的心声。班级的其他学生也能有机会介入他人的写作过程,真诚地与同学展开对话,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帮助同学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认真的审视,从而使自己从中获益。3.能使新的意义建构成为可能。互动式批改使写作过程得以延展,学生的创造热情得以激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会引发新的意义的创生。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互动式批改是师生视界的融合、情感的交汇和理性的碰撞。而这种融合、交汇与碰撞能够进一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所谓作文批改的针对性原则,是指作文批改时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更不能为批改而批改,搞形式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批改的针对性也是有效批改的特征。
注意批改的针对性,就是指根据每次习作的目标来确定评价标准。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教材要求及学校的教学环境等加以科学地统筹安排,分清每次训练的点。一次训练应当以一点为目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并根据点的要求来明确批改的标准,做到标准清断、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注意批改的针对性,还指对不同的学生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批改提高作文水平。注意批改的针对性,还应具体、明确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针对性的反馈练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其实,上述作文批改的原则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是孤立的,可根据批改的目的不同进行灵活使用、综合运用。总之,怎样做有实效,就怎样批改。“改在要害处,批在筋节上”,改其当所改,批其所当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