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200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1],临床抢救时间会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产生影响[2]。急救应用静脉溶栓药时间(DNT)控制在<60 min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改善。本文旨在探讨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于DNT的影响,择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开展本次研究,具体内容见正文阐述。
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分组方法:根据就诊时间分组,共两组(对照组、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版》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症状出现时间<6 h。排除标准:存在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既往颅内出血的患者;存在颅内肿瘤、动脉瘤以及动静脉畸形的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急性出血倾向的患者;已接受肝素治疗和抗凝治疗的患者。对照组:55例患者中包括男34例和女21例;年龄42~70岁,年龄平均值(57.52±4.22)岁。观察组:55例患者中包括男32例和女23例;年龄43~69岁,年龄平均值(57.63±4.30)岁。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距微小(P>0.05)。
方法:①对照组(传统救护模式):在患者进入急诊室后,执行相关就医流程。②观察组(采用MDT):由本院120团队出诊接回急诊的患者,期间快速识别疑似缺血性脑卒中,并按照卒中标准医嘱进行静脉通道溶栓健康教育。当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开通绿色通道,急诊护士快速分诊,由本院待命的急诊医生接诊。由医务科组织本院急诊科、神经内科、检验科、放射科等多个学科的医师进行会诊,急诊医师与多个学科医师加强沟通交流,安排患者进行急诊血常规、心电图、CT及生化检查,并开放静脉通道,由急诊卒中团队采用规范化的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及溶栓治疗相关知识,同时准备及配送溶栓药物,就地开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记录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静脉溶栓时间。运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量表(ADL)评估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百分制,>60分表示日常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且分值越高,对他人的依赖性越小,反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统计学处理:对观察指标进行分析时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结果显示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CT检查时间(18.16±8.22)min,CT检查-用药时间(24.55±6.81)min,静脉溶栓时间(42.85±10.55)min;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就诊-CT检查时间(23.37±9.65)min,CT检查-用药时间(80.54±9.21)min,静脉溶栓时间(111.75±8.23)min。两组3项时间性指标对比均是观察组数据更低(P<0.05)。
观察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DL评分为(88.54±6.92)分,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ADL评分(63.75±5.84)分,数据对比明显是观察组更高(P<0.05)。
现代医学诊疗模式为从单学科诊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协作模式,该模式以患者为中心,针对特定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为患者制定规范化、连续性及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是一种小组协作模式,同传统急诊救护模式相比,能够减少救护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多学科协作的卒中中心诊疗模式要求建立高效的诊治团队,医务科、急诊科、神经内科、放射科、药剂科等多个科室及部门的团结协作,能够使急诊救护各个流程无缝衔接,对急诊救护流程进行规范和改进,可缩短各个流程所费时间,进而缩短DNT,本文数据显示,实施MDT能有效缩短DNT,这是因为整个静脉溶栓流程各个环节所用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缩短,优化了急诊绿色通道的各个环节以及静脉溶栓治疗流程,直接进行各项检查,促使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接受溶栓或介入治疗,且各个科室及部门之间分工明确且团结协作,进而能够促使DNT时间缩短[3],促使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的有效恢复,有助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4]。
总而言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于MDT模式进行急诊救护有助于DNT的缩短,预后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