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爱荣
(菏泽市郓城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700)
手术是当前临床治疗心胸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更多老年患者在接受心胸外科手术后产生精神障碍,极大的影响了治疗效果[1]。精神障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混乱、情感、意识和行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对治疗效果造成极大影响,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有必要对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产生精神障碍的原因进行探讨,以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和预防,具体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 年5月~2017年4月就诊于本院心胸外科疾病患者共62例,62例患者中男35例,年龄36~65岁,平均(49.75±6.55)岁;女27例,年龄35~66岁,平均(48.79±5.81)岁。征得所有患者及患者家属同意,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此次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1 纳入标准:①均确诊为心胸外科疾病,且行手术治疗;②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③未伴有其他严重实质性脏器功能衰竭。
1.2.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心胸外科疾病诊断标准;②拒绝参与本次研究,未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③伴有其他严重实质性脏器功能障碍。
选取的62 例行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中,共有3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对这些患者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必要时还使用了小剂量药物治疗。34例患者中有6例口服了少量镇静药物治疗,2d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8例较为严重的患者给予50mg氟哌啶肌内注射治疗,3d后症状基本消失,所有患者均接受14d左右治疗后康复出院。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6例患者通过口服镇静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症状在2d后完全康复;8例患者经肌内注射50mg氟哌啶治疗,3d后精神障碍症状完全康复;其余患者经过针对性优质护理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在接受14d左右的治疗后出院。
3.1.1 手术因素
因为心胸外科手术多为大型手术,手术进行时间较其他手术更长,对患者机体损伤较大,很多患者在术前听说要行手术治疗,已经产生了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术后这些不良情绪可能进一步加重,引起精神障碍[2]。有临床学者调查显示,手术时间越长、创伤性越大的患者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概率越高。
3.1.2 药物影响
心胸外科手术多行全身麻醉,再加上手术治疗时间较长,往往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大,术后残留的麻醉药物可能对患者神经功能造成影响。并且在心脏手术前,患者都会服用洋地黄、巴比妥类药物,这些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将显著增加患者精神障碍的发生率[3]。
3.1.3 心理、性格、睡眠等因素
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往往比较虚弱,容易加重负面情绪,加上各种治疗仪器的刺激,患者无法正常更换体位,容易产生强烈的不适感;睡眠质量差,更加重了负面情绪的产生,若患者性格较为内向,容易焦虑,则更容易发生术后精神障碍。
为预防精神障碍,护理人员应对每位患者进行预防性和针对性护理,比如术前应对每位患者文化、家庭、生活习惯、个性特征进行调查,术前给予适当心理疏导,提前为患者讲解手术的具体操作,进行手术时间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时,加重患者负面情绪。术后要让患者尽量保持舒适,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在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时尽量保持动作轻柔,态度温柔,以免造成患者的不适。患者休养的病房和床位都要保持干净、卫生和整洁,干净的环境容易让人心情愉悦。当患者出现监测指标异常时,护理人员首先要保持镇静,快速采取处理措施,指导患者保持冷静;对出现精神异常的患者采取针对性措施,找出原因,必要时给予少量镇静药物治疗[4]。合理使用镇静药物,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往往比较敏感,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变化情况,注意疼痛护理,对可能发生精神障碍的患者可适当采用预防性治疗。
综上所述,境、语言交流、情感、心理及药物等是导致心胸外科疾病患者术后产生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给予此类患者优质的护理和针对性心理治疗,可提升其康复速率和治疗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