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风 峰
(沈阳大学 经济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各类制造业的总称,其产出品为生产装备。装备制造业属于支柱型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水平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工业结构合理化,往往会首先着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工业发展进程中,装备制造业经历了创新和发展的历程。辽宁省堪称装备制造业的大省,其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优势主要集中在大型成套技术设备、重型机械和发电、输变电设备等行业。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地位较高、综合生产能力较强、生产经验丰富、产业工人数量众多,优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2013年,辽宁省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1.5%、17.1%、16.4%和20.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最高。”[1]但是近几年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难题困扰着辽宁经济的发展,成为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近年来,全球装备制造业内部的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随着分工专业化的出现,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中,独立发展生成一个新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投入,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带动产品的质量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价值。”[2]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产业类型来看,熟知的有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从产业链条来看,这些生产性服务业贯穿生产领域的所有环节,依附在装备制造业这个“母体”产业之上,对装备制造业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在发达国家表现得非常明显。有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与之相比,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很多,而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说是发展滞后的。这种情况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不足,装备制造业无法充分利用知识经济的有利条件,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作用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到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助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辽宁省经济处于负增长状态,增长动力不足,很多产业部门难见往日的辉煌,装备制造业同样处于这种状态。其中的原因,和90年代末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失误有一定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辽宁省没有在最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上着力改革、保持并巩固装备制造业的优势,错失了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结构的升级契机,从而导致辽宁省经济竞争力日益衰落和丧失。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再次把东北经济振兴提到议事日程。“2016年4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要取得重大成果的战略目标”[3],这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难得机遇,更是辽宁经济腾飞的难得契机。
辽宁省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把握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做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工作,打造新的竞争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推动。综观我国经济发达的省份,生产性服务业都很发达。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就明显快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辽宁省现有的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较大,更应该把部分装备制造企业的职能独立出来,转变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尽力激发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的助推作用。具体讲,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在物流运输、前期技术研发等行业满足装备制造业的需要。
“东北地区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在船舶制造方面拥有国家级的科研中心,其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北方重工、一重、沈鼓及大连船舶重工等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水平及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4]在这些企业中,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均是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企业。自豪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辽宁省除了以上述企业为首,组成少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团外,其他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最为常见的问题包括:企业对研发环节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因缺乏研发导致的企业技术水平落后,缺乏产品体系创新,雷同化明显;产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升级缓慢,与珠三角及长三角这些现今发达地区的差距日益拉大。辽宁省要实现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摆脱经济下滑的局面,就应该重点在上游产业环节(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产品设计)和下游产业环节(品牌营销)上多作努力,同时也要使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这些关键产业快速发展,以上所述都是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拉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才能达到重振辽宁经济雄风的目的。辽宁省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切入点是发展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制造业垂直一体化组织结构中众多产业链条里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专业化和精细化的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中脱离出来,并快速发展壮大。从生产环节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研发、营销等方面,即主要集中在企业生产的上游和下游领域;归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物流和商务咨询等产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不仅能够节约制造企业生产的总成本,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助推作用,在自身演化的过程已经显现。从产业关联和互动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越发达,越能够降低区域内部交易成本;越能够使专业化的分工深化、泛化,从而增加区域内产业的创业与创新能力,最终带动其他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化国家中一个最显著的发展特征就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其中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70%指标: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70%,生产性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比重的70%。”[5]辽宁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工轻商”的观念, 很多生产性服务业因为归属“商业”的范畴, 长期被忽视,必然导致辽宁省现有的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扶持政策由于政府重视不够而政策缺位或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的激励政策严重不足; 同时,政府资金的投入与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称。 上述因素导致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劳动生产率和产业附加值均低于国内经济发达省份。 从具体的行业看,辽宁省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好一些;信息传输服务、金融保险和科技研发等行业普遍落后很多。 辽宁省的优势集中在加工制造产业, 高端产品研发和品牌推广处于劣势, 也说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于装备制造业, 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均衡, 对装备制造业的“推力”有限,因此亟待加速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软件业和通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尤其如此。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管理学、前沿科学、数据信息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对所需劳动力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更高,只有具备大量知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才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显然,目前辽宁省技术型人才不能满足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辽宁省政府的观念没有及时扭转,对生产性服务业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才在绝对数量上明显不足。人力资源短缺,领军和复合型人才、创新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稀缺。例如,目前沈阳市从事会展这个“朝阳产业”的人员中,仅有2%的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缺少从业经验、不熟悉专业技能、语言表达不顺畅,增加了工作和合作的难度。这种情况也日益突出地表现在辽宁省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严重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此外,近几年辽宁省经济下滑导致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服务型人才外流,人才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
辽宁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长期畸高,必然造成辽宁省各级政府或多或少存在倚重重工业的执政思维。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装备制造业分离出来的产业,如果缺乏一定力度的资金、政策和科技等因素的支持,必然面临“输在起跑线”的情况,快速发展更成为无稽之谈。这种情况在辽宁省所得税优惠政策上可见一斑。辽宁省所得税优惠政策主要对采用新技术的工业企业倾斜,而对采用新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却缺少扶持措施;此外,各级地方政府对不同产业的财政拨款也“薄厚不均”:工业企业吸纳了数额巨大的财政资金,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所需资金明显不足。从实务角度看,辽宁省地方政府的这些做法有失公允。例如,服务业的计税方式不合理,形成分工越细税负越重的“怪圈”,这必然遏制外包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偏差,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用电的费用比工业企业高,造成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成本畸高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和融资帮助的困境。生产性服务业中很多行业和企业提供的主要是无形服务,与重工业相比缺少昂贵的固定资产,无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形成缺乏资金和无法贷款的矛盾,导致很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经常在生产经营中陷入困境,进一步发展和扩张成为奢望。相比而言,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更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出台成套的政策、方案激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从规模种类、竞争力等方面看,这些地区和辽宁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辽宁省各级政府只有不断向先进地区学习,改进自身政策性的偏差和不足,才能缩小和弥补这种差距。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效率、智能化的先进科技的支撑。提高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附加值,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必须鼓励和支持有优势的装备制造企业逐步剥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改变企业原有的“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状况。剥离的业务包括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和技术咨询等。装备制造企业对产品检验检测、制造业备件生产和专业技能培训实行服务外包,就是垂直分解企业内部生成的部分生产性服务活动,由企业外部的专业供应商承担部分职能,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体系,企业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促进全产业链的优化配置。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应该以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需求为导向;从发展领域看,信息咨询与服务、电子商务与物流、融资租赁及人才培训等行业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目前,辽宁省一批重点工业企业已经领先一步,成立独立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就是成功的案例。沈阳远大企业集团已经将机电、环保等非生产部门加以剥离,剥离的机构和人员重组为9个专门的研究院所或创业基地,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购买科研院所的创业成果。以上措施不仅改革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式,还为装备制造业的升级提供了保障,对装备制造业的升级起到助推作用。此外,为发展新型生产性服务业,需要鼓励企业广泛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例如,沈阳市铁西区政府除了对制造企业剥离业务提供资金帮助,还重点推广了一些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企业融资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孵化与分离上,尽可能提供优势力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扩展。
辽宁省应根据生产性服务业所需人才的实际需要设立针对性强、专业化明显,且相关部门可以协作的多样化、多层次人才培训体系,拓宽人才培养的平台,增强人才供需的衔接。探索由企业、高校和政府共抓共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途径,包括根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提倡企业拓展与国内外发达地区进行人力资源互换。对于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棘手的问题,应该联合各地领军人才磋商解决。此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建立专业性和操作性强的实践基地,培养具备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除本土培养外,还需要适当引进一定数量的高素质海外人才。通过人才引进项目,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成果输送到相关企业和部门,使这些企业和部门获得丰富的人才资源,为辽宁省创新型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辽宁省还需要创新原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如建立科技成果与经济效益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技术入股、股票、期权新型分配方式等激励方式,加速人才的集聚和有序流动,为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辽宁省曾被喻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暗指辽宁省政府对企业的垄断行为比较严重,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无法排除在外。辽宁省的金融、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生产性服务业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垄断的现象。打破政府垄断,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或外资参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民进国退”改革,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难题。辽宁省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开放生产性服务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使生产性服务业的资源配置模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此外,需要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允许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加入到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市场竞争局面。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应结合辽宁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发挥省政府的组织作用,尽快出台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举措。具体包括:完善财税政策,清除体制障碍,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辅助性工作,降低土地供给及用电价格等。只有最大限度激发出市场的活力,才能营造良好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针对辽宁省一些装备制造企业资金短缺、无法快速发展的现状,在规划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时,要特别加强金融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可以采取发展融资担保服务业、形成多元化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更多的金融服务产品等措施,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措施是“辽宁省要巩固好沈阳、大连两个金融中心城市的地位,培育两城市的中央商务区和金融中心区。”[6]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集聚效应明显。如沈阳市铁西区的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和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集聚区,都能够呈现集群化发展的态势,能够辐射周边城市并带动经济整体发展。但是,与这些装备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却没有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辽宁省应通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良性衍生作用,大力培育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适应具有辽宁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使生产性服务业在沈阳、大连等有条件的城市集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发挥对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助推作用。
虽然近几年辽宁经济发展缓慢,但仍是东北三省经济最发达的省份。辽宁省工业基础雄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高于其他省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条件。辽宁省可以通过倾斜性政策,加速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回顾近几年的政策调整,辽宁省已有配套政策出台。“就辽宁省而言,在2011年度辽宁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中提出对列入全省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中的重大项目、省级示范企业项目及投资额5亿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优先支持。”[7]辽宁省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等临海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是物流业发展的理想场地。辽宁省可以考虑优先支持物流业发展。形成物流业集聚区应成为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一,此项举措将有助于辽宁省成为承接发达国家服务业外包、进入东北地区的第一站,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辽宁省应充分发挥物流、金融和信息技术等重点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优势和潜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为装备制造业各个环节提供中间投入、支撑,助推装备制造业升级,使装备制造业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因此,不断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使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的目标迈进,才能有助于建设经济现代化的新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