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毅 张江平 余长林 杨承荣
摘要:针对黎平县的森林病虫害开展了调查、研究、分析,以做好预测预报,提出了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措施,以期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提高森林质量,使森林达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调查;监测预报;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5-0220-03
1 引言
黎平县是贵州省重点林区县,森林资源丰富。目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绿化、森林保护工作,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该县林业发展与全国同步,实施了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九万大山、国家公益林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增速达到72.05%。森林树种结构,林种结构不断得到调整,森林质量也不断提高。但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也有蔓延发展的现象。近几年来,由于该县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苗木商贩和群众向外购买和引进各类种苗,苗木市场也逐年扩增,各类工业包装产品流人本地区增多,包装材料和植物携带病源、虫源难免。加之,以杉木、马尾松、阔叶、楠竹为主要树种的单一森林结构面积比例多,混交林面积比例少。单一树种结构面积较大,容易发生病害和虫害。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且种类繁多,总体呈上升趋势,严重制约着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为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提质增效,黎平县在2016年开展森林病虫害调查,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促进了该县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范围
在全县25个乡镇,国营林场范围内的针阔叶用材林、经济林林地调查,重点对杉木、马尾松、竹林、板栗、杨梅、核桃、油茶等重要的树种和经济价值高、分布面积广的树种进行病虫害现状调查。
2.2 调查方法
将全县分为东、南、西、北、中5个调查区进行调查,调查近几年森林病虫害监测范围,包括在宜林地和苗圃地。在调查采取线路踏查法,按林分类型确定踏查线路,踏查路线的距离为250~1000m之间。调查沿线路,用目测法边走边调查,记载线路两边50m范围的林木组成、林龄、平均高、平均直径、郁闭度、林下植被、地形地势等基本情况。统计林分中出现的风倒木、风折木和枯立木的数量,发生原因和分布状况,重点调查林业有害生物种類、发育阶段、分布状况及林木被害程度和一般卫生状况,绘制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草图,拍摄照片。路线调查面积为监测面积的10%。同时,了解地下害虫的种类和数量。根据踏查所得资料,确定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枯死树木死亡原因,对枯死松树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普查抽样检测办法》进行取样镜检,了解枯死木分布、外观特征及死亡时间等。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病害
表1调查结果显示:病害共发现有20种,其中,危害杉木4种、危害松科4种,危害油茶2种、危害山茶1种、危害核桃2种,危害茶叶2种、危害竹2种、危害樟树3种。危害部位多数在茎、枝、叶。炭疽病、枝枯病、煤污病等以危害茎、枝、叶部位为主,根腐病、猝倒病以危害根部为主。本次调查发现病害检疫对象1个,为拟松材线虫病。
3.2 虫害
表2调查结果显示:虫害共发现15种,其中,毛虫类4种、蛾类4种、天牛类3种、象类2类、巨蝽1种、蚧1种。危害松科害虫8种,危害山茶科2种,危害金缕梅科1种,危害枫香、银杏1种,危害山核桃的2种,危害木犀科、木兰科1种。虫害多数危害枝、梢、叶、根。天牛、松茎象以危害干和根部位为主。毛虫、蚧壳虫以危害枝、叶为主。杉、松蛾类害虫以危害枝、梢部为主。本次调查发现1个检疫对象,为萧氏松茎象,其他为一般检疫对象。
4 防治措施
4.1 病害防治
4.1.1 营林防治
营林防治是森林病害防治主要措施。营林防治措施加强林地管理,对杉木、马尾松中幼林管理力度,对中林龄采取间伐抚育、整枝,提高林分的通透性和抗病性;对幼林林分开展抚育、松土、施肥、改良土壤环境条件。对纯林中幼补植部分阔叶树种等营林措施。调整林种结构和林分结构,增强林地营养成份,促进中幼林木的生长,形成更为合理的森林群落结构,为林木生长提供一个良好有利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培育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4.1.2 物理防治
对在林分中发现病株、枯死株,带有检疫对象的树木,采用人工或机械要连根系挖起拔除,就地集中烧毁,并及时清理现场,采用石炭、硫酸等高效杀菌剂撒在在根系覆生活区进行消毒处理,对周边的树木进行药剂预防。
4.1.3 化学防治
对森林中的树木病害发现在前期时,可采取化学防治,采用百菌清、多菌灵、粉锈宁及甲基托布津等化学药物防治。防治方式采取施药或喷雾,严重的要每天进行药物喷雾,对局部直接涂药,由树根发病采取灌根防治。防治时间在中午或下午进行,早上有树叶有露珠,防治效果差,应避开早上。重灾区防治要提高药剂浓度。
4.2 虫害防治
4.2.1 生态防治
生态控制措施是指通过加强营林措施为主的治理措施,在林区内要保持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实行封山育林。通过森林抚育调整森林结构,破坏森林害虫类适宜的栖息环境条件,阻止森林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提高林分的生长势,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生态林。
4.2.2 化学防治
在预防措施和其他防治措施不能有效控制森林虫害的情况下,可采取化学药物防控。为避免化学药剂造成人畜中毒、杀伤天敌、环境污染等问题,应选择无二次中毒或低毒的农药,在危害面积小,发现成虫数量小的林分开展喷雾防治,遭受虫害面积较大并且危害严重的林地采取布点烟雾防控。
4.2.3 物理防治
在预防措施过程中,对于活动性不强、危害集中或有假死的害虫,可以实行人工捕杀。也可以合理密植利用,如光、热、电、温度、湿度和放射能、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某些地下害虫,可利用诱蛾灯或黑光灯诱杀。
4.2.4 天敌控制
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对森林病虫害类的天敌要大力进行保护利用,这对森林病虫害数量增长和病虫害发生具有积极的抑制作用,严格实行禁捕等措施,保护好森林昆虫的天敌动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创造有利于森林昆虫天敌栖息、繁衍的生活条件。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可以保留较大的阔叶枝或悬挂招引杆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森林昆虫的栖息繁衍。
5 监测预报
5.1 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依据防治方案采取对森林监控的方法,提早了解、全面预测,准确预报病害和虫害的发生发展,以便做好防治工作。在管理辖区内建立完备的监测预报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森林病虫害监测网点建设,充分发挥乡、村测报点的作用,重点抓好松材线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做到早期预警和准确预报,提高防治的预见性和及时性。
5.2 完善监测预报制度
监测预报制度是控制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措施,采取早发现、早防治,控制萌芽状态下,必须严格监测预报制度,组织督查人员不定期的督查一线的监测人员的对本辖区的监测预报,按时上报提供可靠监测预报信息,以便做好防治工作。
5.3 围绕生态工程监测预报
为巩固该县生态、产业建设成果,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障林业生态安全,各级林业部门在重点生态工程区建立监测网点、设置样地、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及时准确掌握重点生态工程的病虫害的发生发展。
5.4 采用高新技术信息处理系统监测预报
要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为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5.5 切实加强林业检疫执法
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危害,加强各类苗木、松木包装材料及其制品的调运(产地)检疫和复检工作,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切实加强林业检疫,加大检疫执法力度工作,强化林业检疫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反森林检疫防治条例、法规行为,切实做好有案必查,违法必究。
5.6 采取“联防联治、群防群治”的社会防治
做好应对森林灾害事件的突发,要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推进社会化防治,森林发生病虫害,组织当地林农开展“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工作,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明确防治主体。
6 结语
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繁重艰巨的系统工程,是森林增质扩量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人们随着对森林环境保护,改善森林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希望全社会关注森林病虫害,了解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性,防治森林病虫害,控制病虫害蔓延扩散,挽救森林,减少损失是每个公民的应尽的职责。为此,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有效可循的办法,完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治体系。加强植物检疫,推进森林病虫害管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体系功能,每年定期集中县、乡、村三级监测人员培训。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要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对病发区的森林采取有效的营林措施,加强森林抚育管理,清除病虫植株,以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進行综合防治。随着森林病虫害防治可持续控制理论和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不断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不断探索和实践,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才能更好地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促进移黎平县林业健康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军.谈谈几种森林虫害的调查方法[J].科技信息,2007(13):24.
[2]王文芳.关于森林虫害调查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3):340.
[3]闫少琴.兰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现状与防治对策[J].甘肃科技,2008(10).
[4]唐晓琴.西藏森林病虫害现状及其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8(34).
[5]侯雅芹.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理论实践[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6]陈彩霞.龙里林场松树枯死情况调查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
[7]黄天章,程瑞英.杉木溃疡病病生物学及其防治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