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荣猛
春天,万物复苏,那些引起人类疾病的病毒、细菌也不例外,随着气温的转暖也活跃起来,特别是那些可导致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这个季节早晚温差大,由于人们刚刚从寒冷的冬天脱下冬装,容易着凉,给那些致病微生物以可乘之机。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器官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常见的有流感、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
呼吸道传染病的共同临床表现是有发热等症状。累及上呼吸道时,会出现咽痛、流涕、打喷嚏,甚至声音嘶哑;如果累及支气管、下呼吸道,引起肺炎,则有咳嗽、咯痰、胸痛、胸闷等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呼吸困难。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这些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便万一自己或家人被感染,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尽早就诊、减少并发症,另一方面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给他人。
疾病特点:流感的主要表现为高热,伴有明显的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并发病毒性肺炎,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和发绀,甚至出现呼吸衰竭。
流感有抗流感病毒药物可以治疗,但抗病毒治疗应尽早进行,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病毒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减少传播。应用越早,效果越好。因此,容易出现流感并发症的高危人群,或出现高热持续不退,或出现咳嗽、咯痰甚至咯血痰、呼吸困难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者,应立即到医院诊治。
好发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5岁以下儿童、肥胖者、孕妇和慢性病患者。
相关疫苗:接种流感疫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预防流感最为有效的措施。国外相关研究表明,1岁~15岁儿童接种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为77%~91%;60岁以上老人接种流感疫苗后,保护流感相关呼吸道疾病的效力为58%。
注射流感疫苗有最低年龄限制。6月龄以下的宝宝一直缺乏相关临床研究,因此目前已上市的流感疫苗没有可以应用于6月龄以下婴儿的。8岁及以下儿童如果以前没有打过流感疫苗,建议第一年接种的时候接种2剂,之间间隔1个月。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剂量0.25毫升的流感疫苗接种2剂,3岁以上的使用成人剂量0.5毫升接种2剂。
特别提醒:流感病毒处于变化之中,因此每年的疫苗组分会有差别。同时,人体接种流感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会随时间衰减。不管前一季节是否接种流感疫苗,仍需要在当年流感季节来临前接种。
疾病特点:麻疹首先表现为发热,可有头痛、咳嗽、流涕、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伴有畏光、流泪、分泌物多等眼结膜炎症状,口腔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典型的麻疹一般在发热3天~4天后开始出疹,常有典型的出疹顺序,即自耳后、发际开始,渐延至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是手掌、足底,部分可融合成片,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但成人感染麻疹,部分病人的出疹时间和顺序不典型。
麻疹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炎,重症肺炎可引起心衰,严重者危及生命,病死率可达10%。因此,在流行季节出现发热伴上呼吸道感染及眼结膜炎,要注意口腔检查,如果在口腔见到麻疹黏膜斑,基本可判定为麻疹,应及时住院隔离与治疗。
好发人群:5岁以下儿童是主要发病对象,近些年青少年及成年人麻疹发病率有所上升。
相关疫苗: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的预防效果可达90%。孩子满8月龄时要及时接种麻疹-风疹二联疫苗,满1.5岁时及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满6岁时再接种一针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在全国范围内,适龄儿童在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均免费。接种麻疹疫苗后,在孩子的体内产生了免疫力,即使接触了麻疹患儿、麻疹病毒进入了体内,也不会再得麻疹。
特别提醒:麻疹疫苗的接种要按规定、有始有终地进行,少打一针也不行。否则体内的免疫力即抗体水平不能达到有效的程度,影响预防效果,一旦麻疹病毒侵入,仍有可能得病。
疾病特点:风疹好发于冬春季,其临床特点是先有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1天~2天后迅速出现皮疹,多见于面部、颈部和四肢,形态多样,多为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常伴耳后、枕部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持续2天~3天消退,消退时无脱屑,亦无色素沉着。
好发人群:2岁~5岁儿童为高发对象。
相关疫苗:接种含风疹成分的疫苗是最有效预防风疹的措施。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疫苗,接种后一般都能产生免疫力而获得保护,避免风疹病毒的感染,一次接种保护力可维持10年以上,且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疫苗注射有效率在98%左右,可以达到终身免疫。目前国内使用最多的是风疹、麻疹、腮腺炎3项疫苗,称为麻风腮疫苗,即注射一次疫苗可同时预防这3种疾病。
特别提醒:儿童在8月龄接种1剂麻风疫苗,18月~24月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
疾病特点:水痘是一种名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肤弥漫性水疱疹,而且疱液较多。如果用针头扎破,疱液可以流出来,不像其他病毒引起的疱疹,疱液很少,故称之为水痘。
请注意,水痘和带状疱疹的病原是同一个病毒,因为这个病毒感染后可有两种不同的临床表现形式,即初次感染发病表现为水痘,之后可长期潜伏。如果再次激活,则表现为带状疱疹。因此,临床上把这个病毒叫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初期可出現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但症状轻微。发病1天~2天后出疹,先见于躯干、头部,而后渐延及面部及四肢,以躯干较多,四肢较少,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期为红色斑疹,后为斑丘疹,再后为椭圆形疱疹。特点为皮疹分批出现,壁薄表浅,大小不等,疱液清澈,后混浊,疱疹基底周围有红晕,常伴瘙痒。在患者皮肤上常可同时见到斑丘疹、疱疹和结痂疹。
通常情况下,成人感染水痘,如果免疫功能正常,很少会出现并发症。但对有基础疾病,如肿瘤放化疗、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感染水痘后,不但水痘会泛化,疱液为出血性的,还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水痘脑炎、肺炎、皮肤及软组织继发性细菌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
如果在妊娠期感染水痘,则对母亲和胎儿均有严重影响。孕妇感染水痘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增加,而胎儿有发生先天性水痘综合征的风险。
相关疫苗:水痘疫苗由水痘-带状疱疹减毒活病毒Oka株组成。建议有条件的家庭积极给儿童接种水痘疫苗,以防感染水痘。推荐2岁儿童开始接种。1岁~12岁的儿童接种一剂量(0.5ml);13岁及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接种2剂量,间隔6周到10周。
特别提醒:在现实生活中,不乏部分家长有意想让自己的孩子自然感染水痘,以达到免疫效果。对此,孩子在感染水痘后是否可能出现并发症是不可预测的。事实上,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在既往身体健康的孩子身上,而且以后可能复发,出现带状疱疹。因此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比自然感染水痘病毒安全很多。
疾病特点: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初有畏寒高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1天~2天后先一侧腮腺肿大,数日后对侧腮腺亦肿大。腮腺肿胀于1天~3天达高峰,持续4天~5天,然后逐渐消退,病程大约10天~15天。部分患者可并发脑膜炎、胰腺炎、睾丸炎等。
相关疫苗:接种含流腮成分疫苗是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的措施。儿童在18月龄~24月龄应接种1剂麻疹-流腮-风疹联合疫苗。未感染流腮病毒且既往无含流腮成分疫苗免疫史或含流腮成分疫苗免疫史不详的儿童,如所在班级出现流腮患儿应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疫苗。
特别提醒:接种1剂含流腮成分疫苗的防病效果有限,推荐接种2剂含流腮成分的疫苗。
疾病特点:发病突然,有高热、畏寒、头痛、恶心、呕吐及皮肤淤点、淤斑等。病后3天~4天进入脑膜炎期,出现剧烈疼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精神与意识障碍,甚至谵妄、昏迷。个别病例可表现为暴发型,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休克、抽搐或昏迷,病情凶险。
一旦在流行期出现高热、剧烈疼痛、频繁呕吐及有皮肤淤斑,有可能是患了流脑,应尽早住院隔离和治疗。
相关疫苗:目前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有多糖疫苗和结合疫苗两种,多糖疫苗有A群、A+C群、A+C+Y+W135群3个品种,结合疫苗有A+C群结合疫苗。对2岁以上儿童,A群和C群多糖疫苗有85%~100%的短期效果,A+C群多糖疫苗可提供至少3年的保护作用,但对2岁以下儿童的保护作用较短暂。补偿选择是接种A+C群结合疫苗,此种疫苗对2岁以下宝宝的保护效果更好,保护率可达90%以上。
特别提醒:已接种过1剂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已接种2剂次A群流脑疫苗者,接种A+C群流脑疫苗与接种A群流脑疫苗最后一剂次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年。
疾病特点: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最为严重。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发病高峰为5月~7月。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皮疹疱液等传播。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吸入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该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或溃疡,口腔内的疱疹破溃时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能吃东西。手足口病绝大多数表现为轻症,发病后7天~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少数患者可出现手足发凉、易惊、肢体抖动、抽搐、肌无力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呼吸困难、咯血性痰、血压下降,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好发人群: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岁~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
相关疫苗:手足口EV-A71型灭活疫苗于2016年在我国正式上市,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特别提醒:对于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尽管这些传染病有着很大危害,但都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一般预防措施以及药物预防。
1. 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目前,流感、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EV71型手足口病均有相应的疫苗,其中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为国家计划免疫疫苗,免费为儿童提供。
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应每年优先接种流感疫苗。
2.疫苗接种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种疫苗前,向医生告知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上一次接种疫苗是否出现不适或过敏反应。如果孩子近期患病,也要如实告知医生,以便医生筛查接种疫苗禁忌。
3.疫苗接种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孩子接种疫苗后,家长不要带孩子匆忙离开,还有以下注意事项:
①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观察孩子是否发生罕见的严重速发性过敏反应,以便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同时询问医生,孩子回家后出现发热等不适,如何处理。
②留存需要咨询的电话。
③接种疫苗当天,最好不要给孩子洗澡,避免注射针眼感染。不要给孩子添加新的食物,以免出现过敏反应影响原因判断。
④观察不良反应
疫苗对于人体来说是一种外来异物,个别人在接种疫苗后发生正常免疫反应的同时,局部或全身可出现一些生理病理性反应,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一般反应通常为局部反应,如轻度肿胀和疼痛,个别出现发热,但一般反应多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高热,应及时就诊。而异常反应则包括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晕针、癔病、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除了疫苗接种外,仍应坚持常规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主要措施包括: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保持良好的呼吸道衛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没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和家人和同事保持隔离,及早就医。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只能作为一种紧急的临时预防措施。
以上介绍的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中,只有流感、流脑有可用的药物预防,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服药,不要自行服用。
(编辑 闵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