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非常抽象,让学生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该规律则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多年教学的探索,近几年来以学生实践探究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显著。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大小的关系为主轴,学生通过“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操作、数据分析和归纳”等,让学生对实践探究产生兴趣、发现问题、小组解决问题。引入用图像和数学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器材: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
探究问题:
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倒立还是正立和实像还是虚像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蜡烛在移动过程中,像的移動方向和大小是如何变化?
实验探究:
一、 实验结果和观察成像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凸透镜的焦距f=10 cm
二、 探究问题:
1. 在什么条件下,能在光屏的中央处成像?
引导学生思考在烛焰、凸透镜光心和光屏中心是否在同一高度问题,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是否跟同一直线有关的问题。
2. 在什么条件下,无论怎样移动蜡烛也无法在光屏中成像?
3. 在物距与焦距符合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物距与焦距符合什么条件下,凸透镜呈倒立或正立的实像?在物距与焦距符合什么条件下,凸透镜成实像或虚像?
提示学生将蜡烛从光具座最远处一直移至凸透镜最近的地方,观察从什么地方开始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在什么地方开始出现成放大和缩小的像的变化。在什么地方开始出现呈倒立和正立的像的变化。
4. 找出倒立或正立的像与实像或虚像的关系。找出放大或缩小的像与实像或虚像的关系。找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的变化与像的大小变化关系。找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和像的移动方向变化关系。
指导学生将蜡烛从光具座最远处一直移至凸透镜最近的地方,观察物与像的移动方向,像距变化和像大小的变化。找出物与像同向移动,像距变大,像变大的结论。但要提示学生,变大的像与放大的像的区别,不能混淆。
5. 凸透镜成像时,物体放在2倍焦距上所成的像有特点?
三、 用图像方法分析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
1. 直角三角形AOB和DOC是全等三角形,AB边等于DC边,可知成等大的实像;
2. 由图像可知呈倒立的实像。
四、 用图像方法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指导学生将蜡烛从光具座最远处一直移至凸透镜最近的地方,观察并得出以下结论:
1. 物与像同向移动;
2. 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的像,反之;
3. 两倍焦点上区分放大或缩小的像,焦点上区分实像或虚像;
4. 倒立的像为实像,正立的像为虚像;
五、 用图像分析方法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指导学生在图像中找出物距等于像距的点,即u=v=2f。根据物距的变化判断像距的变化,由像距跟物距比较,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呈倒立、放大的实像;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呈倒立、等大的实验;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呈倒立、缩小的实像;当在成像区域外,则不能呈实像。
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结合多媒体,再通过凸透镜成像光路图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理解。
作者简介:黄秋明,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市任远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