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辉辉
不知几时听来这句话:与大师哪怕是擦肩而过,也是佛光普照。于心有戚戚焉,时时记着。
而毛经文老师,就是那样的人,你却不需要恭维他。听他聊学问、聊闲杂,读他的文章,便可以感受到佛光。我们每天都在与他人擦肩而过,有的人无声无息,有的人喧嚣一时,而与毛老师交往,你能够体会到一沙一世界的平静,听毛老师的课,你能感受到一叶一春秋的光华。这种美好,便是毛老师给人带来的。
有的名师会很有气场,给人一种很强势的感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但毛老师则是道家风范,把自己藏起来,而且藏得很深。你想想,一粒沙子,该有多么小,小到别人看不到,甚至自己也没有存在感。毛老师总是谦虚地说,他是文凭最低的、起点最低的历史老师,即便他评为广东省“特支计划”中小学系列首批教学名师,他也只是说,资质平平也可以追求“莞派名师”,这种谦虚总让一些不懂事的年轻人有些飘飘然。他在讲座与聊天中,也总有一些博闻趣事,如果不是问道之人,则是听不懂的,如同在深山遇见砍柴僧,擦肩而过,却不悟道。
毛老师说,笨鸟也有矮树枝。这话平实,却让人对教育遐想无尽,对人生回味无穷。
一
记得有一次去听课,有教师给初一的学生讲秦始皇,就有学生冒出一句“秦始皇长得帅不帅”引得哄堂大笑,也给教师留下了新的课题。在这个“颜值担当”的时代,学生以今天的你我与古人对话,关于“帅不帅”的问题可能只是随口一问,却惊现了这个成长中的少年内心最大的困惑:是不是外貌或外在条件已经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人生是天注定还是后天努力的过程和结果?我在这个世界有多大的机会?课堂里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被伪装起来、却能够真实反映學生成长困惑的问题或表现,每天都飘浮在我们教室的上空,却总是被教师们一次又一次地忽视。
而毛老师则是一个有心人,是个有“学生心”的人,他一向关注学生,总是能从学生的兴趣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孔子的出身、相貌与身高”这个不起眼的“闲杂”问题被毛老师转化为“基于家国情怀讲好孔子故事”的精彩历史教学,既贴近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又符合历史细节教学的原则,更契合当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主题,这样敏锐的教学触角实是给了更多历史教师以教学示范。
在孔子这一课里,毛老师以深厚的史学功底,带着学生抽丝剥茧地梳理出关于孔子出身、相貌与身高的记录,每一项记录都是那样有趣,令人捧腹,真实的孔子如果知道自己被后人描写成如此丑八怪,不知是会生气还是欣然一笑?而每一项记录又是那样地让人迷惑—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如此千面不一?历史难道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女孩吗?毛老师在关于孔子的历史细节探究中,体现了“真史育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要还以历史的真面目,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培养诚实的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需要伟人作为自己的人生坐标,但这些榜样必须是真实的、亲切的,可以触摸、亲近的,而不是放在神坛供人膜拜的。从这一点而言,教育与宗教就有区别了。在宗教里,“人迹”需要神化,而在教育里,则要尽一切可能“人化”,历史教育更是如此,因为只有人才能感染人。
毛老师曾经反思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提出了历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假设”阶段:
第一个阶段,教师着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个人魅力,力图以自身的才华“征服”学生,于是师范生所要求的“一口普通话,一手好板书,一副好口才,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方法”成为大家努力的
方向。
第二个阶段,随着教师学养的提高,日益认识到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着重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
第三个阶段,教师已深谙教育的本质,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要发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展示学生的实力、让学生自己感悟到历史学习价值—促进学生的成长成为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努力方向。
而这一课里,我们同时看到了三个层次的历史课:第一层,毛老师在教学中展现了个人魅力—渊博的历史知识与深厚的史学素养;第二层,毛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孔子的出身、相貌与身高等历史问题,呈现出来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兴趣,愿意主动亲近孔子这个历史人物;第三层,学生解决“关于孔子的记录为什么如此千差万别”这一问题时,体悟到历史学习对思维的提升,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好的历史课就应该是这样,既要捧腹,又要思考,二者不能耽误,否则少了趣味何来坚持?少了思索何来发展?而我们当下许多历史课,远没有孔子画像或雕像那样和蔼可亲,反而是一大堆史料的堆砌,没有故事情节的讲述,没有悬念的历史结论,让历史课像一具木乃伊,没有任何生机,因此,毛老师这样“活色生香”的历史课确实是弥足珍贵了。
二
近年来,网络的许多新鲜用词也在以强烈的时代感冲击着以古老的方式、原始的状态、粗糙的方式而顽固存在的学校教育。每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都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网络的冲击。比如,每位教师都要用课件、微课,了解慕课,更多的还有同步课堂、双师课堂……如此种种,不学习就要成为“数字时代的难民”,这话在教育领域里也依然有效了。
但是新的名词是否就意味着新的教育?每一个新名词的出现,“有多少人假汝之名”,或搏利?或取名?是否真的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开心与快乐?这些倒是值得反思。在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不迷失教育的方向至关重要。在一首船上,可能所有的人都可以是水手,但是舵手的方向感却不是人人有的,毛老师在历史教育教学上的“方向感”一直给了我很好的启示和帮助,让我和我的同伴们没有走弯路,没有陶醉于技术的成功,他总是不动声色地提醒我们:该上路了,路还长着呢!
历史有什么用? 其实不要别人说,我自己是学历史的,有时都觉得历史之于人生没有太大的用处。比如读完樊树志的《晚明大变局》,看他描写那一段色厉内荏的晚明历史,惊心动魄,环顾四周,窗户外车水马龙,一种害怕从脚底升起。但是,这又有什么用?明天的朝霞依然灿烂,外面的车依然会堵得一塌糊涂,外面世界的变动仍会左右人们,在时代面前,小人物毫无办法。endprint
历史上的人和事是那么宏观,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真的还是有些距离,尤其是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捉襟见肘时,未必能从历史当中找到一些什么现成的例子,来帮助自己处理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说,历史如果不学到哲学层面或者伦理层面,不上升为人的智慧的话,它只是一堆死的知识,真的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翻开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仅仅是对宏观大势一些粗线条的描述。真正能够滋养人的智慧的应该是历史上的具体的人,他的人心、人性、人情,尤其对小孩子们来说,这种影响可能是最直接的,而我们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恰恰没有了这一点。把握宏观动态似乎对把握微观的生活有极大的帮助,但实际上这种转化是很漫长的。如此一来,我们需要深入到历史细节当中去,更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深入到某个历史人物的生活当中去,从他的性格的形成,从他的人生际遇,从他的人生选择以及人生智慧当中,或许我们能够获得作为一个微小而平凡的人所应该获得的一点点智慧。
如何把历史事件变成历史智慧?如何把历史人物“他者”的人生经历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或许正是这些困惑,让毛老师展开了新的研究。毛老师的阅读量广,记性也特别好,所以无论是听他的课与讲座,或者是与他聊天,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学识渊博。依托海量的知识储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毛老师全面出击,把自己对历史教育教学的主张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思想的张力逐渐走向高峰期。
毛老师研究了近代中外政治转型的历史,通过挖掘近代历史上关于政治妥协的相关历史细节,使我们认识到“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指出在历史教学中“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使命是价值引领”,让历史价值观在课堂有了实实在在的落点。应该说,经过“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的专题研究与历史细节的专项研究,毛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日臻成熟。他心中追求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铸造未来国民的素养,帮助学生寻找幸福生活的密码,养育学生人格,让他们的精神站立起来。知识与技能固然可以产生力量,过程与方法也能培养能力,但从历史知识中挖掘出的价值观却能决定方向。如果中学历史课堂缺乏价值引领的正确选择,任何机会都可能变成陷阱与危害,能力越大,破坏性越大。因此,中学历史学科有着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更重大的使命—价值引领。
随着国家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制,毛老师的教学思想与时代有了更强烈的共鸣。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历史人物,凡能给后人带来巨大思想与精神财富的,无不是把自己的个人思考与时代的脉搏紧紧联系在一起。
毛老师在“价值引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素养养育”,指出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把核心素养植入骨髓,让灵魂跟上前行的脚步,对未来不再恐惧!这样振聋发聩的时代教育呼声,沁入了人的心脾,让我想起了另一句话:见到高山须仰止,仰而不止。
在基础教育领域一浪高过一浪的分数与名校追逐中,在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各种名词层出不穷之时,毛老师在一边说:“笨鸟也有矮树枝:人人都是爱因斯坦的人才观是素养养育的基础。”当我们都在争论质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包涵哪些内容时,毛老师在一边沉思:“用良知点燃课堂:历史教学能让学生习得终生受用的素养。”当老师们都在质疑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落实的时候,毛老师大呼一声:“心中时常有风景:挖掘与制定历史课堂教学素养目标。”毛老师说话总是大声而爽朗,平日里听他说话,绝不用侧耳细听,只远远地就知道他来了。他提出的教学主张亦是如此,在关键处大呼一声,便让听者为之瞠目。
三
很多年前,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不要迷恋一年一度的法国大餐,而是每天在油盐酱醋中做出美味的三餐。”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学生每节课都应该享受美味的“家常课”,也就意味着,教师有责任上好每一節“家常课”。
毛老师不是个理论家,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扎根于他的课堂,他深受学生欢迎。他身边的徒弟一个个成长起来,真是“上得了课堂,写得了文章”。每一个与他交往的人,都感受到他的热情与宽厚。最近有篇文章说,所谓道行最高的人,就是那个与任何人打交道都让人感到舒服的人。这个看似平淡而不靠谱的衡量标准,又是如此至高,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而毛老师则总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如照
佛光。
一个小故事。唐朝有三位禅师结伴云游,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河面上漂来一片菜叶。一位禅师说:“你看,河里有菜叶,说明这上游有人家,我们去上游化缘吧。”第二位禅师说:“这菜叶还这么新鲜,漂走了,好可惜!”第三位禅师说:“这上游村庄的百姓不爱惜物力,这么好的菜叶让它漂走,不知惜福,不值得我们教化,我们还是不去了吧。”这时,有人匆忙飞奔而来,忙问:“师父们,你们有没有看到水里一片菜叶,刚才洗菜时不小心漂走了,我现在赶快把它找回来,不然太可惜了!”三位禅师大笑:“这些百姓这么惜福,实在是很有佛缘,我们就到那边去教化吧!”
在禅师们看来,一花一木、一饭一菜、一点一滴都是值得珍惜的。“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天地万物都有禅心佛性,其本质就是一个字—情!修禅便是惜物、惜缘、
惜情。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禅师从一片菜叶里看到的不是一片普通的菜叶,而是体悟一个村庄人民惜福、惜缘的精神。我们做教育的人,是不是也要有这样一种对生命的关怀与善念?把生活中的一举一动、身边的一草一木都化作教育的资源,所谓熏陶、所谓润物,可能就是这样了。正如万物都充满了佛心佛性一样,万事亦有教育的本义。修炼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途径和工具,教育亦是平常之道。
与毛老师相处,我们可以体会到:回到历史中来,回到生活中来,历史教育便回到了自己的本色。
(作者系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历史教研员)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