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史育真人才是人间正道

2018-01-29 01:50毛经文
中国教师 2018年1期
关键词:养育育人中学

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提高和养育人的核心素养。培养什么样的人?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出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从社会层面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好人、善人。无论哪个层面,无论才能大小或贡献多少,首先他必须是一个好人、善人。“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1]。

历史教育目标只有在全部定位于人之后才能面向所有人,而不是个别精英教育,最后才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历史教育的根本与主旨是帮助和教会学生追求幸福生活、找到快乐生活的方式,而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机器或培训成仅仅是掌握某种生存技能的工具。因此,只有“真史育人”和“史育真人”才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正道。

一、养育学生成长才是历史教育的圭臬

中学历史教育要善于挖掘、制定、落实每一个历史知识的素养目标尤其是家国情怀,提前准备好从事各种职业或事业所要求的素养基础,让它们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尽量避免德不配位的问题。历史教育不是学科中心主义,不是学好历史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遵守什么样的规则,而是要思考中学历史这个学科能给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成功提供什么样的营养或帮助。

素养目标下的“真史育人”与“史育真人”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起着指导、引领、辐射作用:“真史育人”是历史教育的基础目标,“史育真人”是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目标从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走向更为本质的素养体系,知识立意与能力培养已不是学生的整个世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只能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配角与从属者。因此,课堂的主旨只能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养育他们成长。

例如,讲授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就可以把本堂课的核心目标定位在“妥协”养育上。

知识目标:知道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能力目标:理解妥协在宪法制订过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并比较美国总统制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素养目标:认识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

为什么要把本课的价值观引领与养育定位在“妥协”上呢?因为美国宪政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与妥协密切相关。务实与通权达变的妥协不但是美国制宪会议解决制宪矛盾与冲突的最佳手段,也是相互妥协、权衡冲突各方的争议、形成政策、制订法律的过程,更是美国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及宪政发展过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智慧守护。他们不是追求会议意见与代表意志的一致性,或全体参与人员的高度赞成,或全场代表多少次起来热烈鼓掌,而是允许多种意见、意志和利益在一种有秩序的体制下妥协共存,或反对、或抨击、或中途退会、或拒绝签字等都是被允许和被保护的。最后,美国通过谈判、协商、讨价还价、互谅互让的方式制定出各方虽不完全满意但至少都能忍受的方法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在“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寻求妥协和折中”中达成基本一致。因此,美国宪法的产生与修订就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都是通过妥协一步步解决的。他们制宪与修宪的出发点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正义民主、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人景仰的标本政治体制,而是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联邦的政治途径。妥协在美国制宪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2]。

高中历史教育应该把素养养育放在无与伦比的首位,以人为本,把过去讲透,把今人说活。让课堂教学蕴含的巨大生命养育活力尽情释放给学生,助力他们的生命成长。

二、虚假的历史无法培养出诚实的人

真实的历史值得我们虔诚和敬畏,每段历史都是一段动人心扉的故事,每一个历史人物与故事读起来都让人唇齿留香。历史学科不但凝聚和保存着人类共有价值观与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人类优秀思想、文明精神的基因密码。历史就是历史,它因真实而崇高。只有用真的史实才能养育出美与善的价值观。虚假或伪造的历史培养不出善良与诚实的公民,求真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生命底线”。人类就是因为能够诚实记忆和传承自己的历史,才能那么自信地面对现在和走向未来。

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我们不是大学历史专业的研究者,追寻与探求历史的真实与真相也许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甄别和选取尽可能接近于真实的历史传授给学生。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每一段历史都要尽量源自“名门正派”,具有无可争议的真实性。所谓“名门正派”是指历史要出自可靠的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如考证过的或权威的学术资料、名人传记、回忆录、最新的学术成果等。选用与讲述历史要像法院判案一样以事实为依据,立足于证据。要尊重和维护历史的尊严。个别历史教师为了让课堂活色生香,对学生投其所好,不惜随意地编造、想象、拼凑和虚拟历史,把影视剧中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虚构的情节当作真实历史来使用,这是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坚决克服的。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个基本被否定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他为复辟帝制所做的各种准备活动更是被后人唾骂不已,有的史学名家或历史教育名家猛烈抨击和大张旗鼓地渲染他做了83天的皇帝。然而,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新的史学研究成果表明:袁世凯的确为复辟帝制做了许多准備活动,也确实准备在1916年元旦登基。但他也的确没有登基,只是“彩排”了一次,如同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他正式登基的黄道吉日定在1916年1月1日,在此之前,袁世凯决定先举行一次百官朝贺会,日子让袁克定来挑。袁克定急不可耐,说:“就明天,12月13日就是个好日子!”次日上午,袁世凯在中南海举行百官朝贺会。由于时间仓促,事前也没有做什么准备,前来朝贺的官员只包括在京的官员,地方大员们都没有参加。后来,蔡锷等人发动护国运动,袁世凯正式登基就无限期推迟了,以至于他到死也没有正式登基做成“洪宪皇帝”。

“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这个不完全真实史实的流行,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袁世凯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好称帝的各种准备,说明辛亥革命的影响还不够强大,民主共和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但同时,袁世凯登基彩排仪式上的走过场、至死不敢正式登基,说明辛亥革命和民主共和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释放了令人敬畏的社会能量。二是袁世凯是一个基本被否定的历史人物,在后人看来,他复辟帝制的各种准备活动是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在人们的观念中,帝制准备活动越充分,违背历史潮流(民主共和)就越厉害,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就越深刻。三是中学历史教材对袁世凯的历史判断(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在历史史料的运用上却不能因为结论判断正确而忽视历史资料自身的科学性、真实性,更不能为了强化结论的说服力,而使用放大或夸大的历史资料。我们不能因为袁世凯是坏人或是被否定的历史人物,就大张旗鼓地诉说其称帝的准备活动,而对他到底是否正式登基,却大玩暧昧态度,或模糊不清,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史学态度。四是袁世凯是否正式登基称帝应尊重历史事实,要及时吸收新的史学研究成果,纠正各种不全面不准确的认识和判断,还原真实的历史。五是袁世凯并没有正式登基称帝这一史实告诉我们:在历史教育中,既不能夸大、缩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缺点,也不能夸大或缩小其优点,历史教育也应在不断研究和发现中去纠正和前进。endprint

三、再好的学业成绩也弥补不了人品的缺陷

多年的历史教育实践和学生成长需要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学历史教育最不能忽视的使命是:在学习真史、学做真人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学科的培养与养育,让学生学会终身求真和毕生做真人。仅仅追求历史课程学业上的优秀绝不是历史教学的全部,我们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做事、懂得做人;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活、職业、社会与人生,正确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等;正确理解成功、幸福、伦理、羞耻以及不幸、苦难、挫折、死亡等;让学生逐步形成人性、理性、崇高、自觉、使命等精神境界与追求,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我们要构建以技能认知、情感态度、精神信仰和终极价值为基础逻辑和主要内容的历史教育价值体系,把历史教育中的各种具有价值意义的史学内容,通过融通式的手段与追求,体现和渗透到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的历史教育才是一种育人求真的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中的育人求真包含了意识、态度、情怀、精神与价值取向。它重在以人为核心,教人追求真善美。它不属于能力层次,与能力大小也不一定成正向比例,强调和追求高尚品格与人格修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历史课堂所追求的育人求真是一种基于真实的学历史看历史逻辑思路,一种从历史中学会的质疑与思辨之全面思维,一种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情商与智慧。历史知识掌握可多可少,能力培养也可以有高有低,但素养养育与育人求真却没有多少、高低之分,它是人人都可以追求的极致和终生目标。素养养育与育人求真才是中学历史课堂的灵魂与最高追求,我们要让每一堂课都立足于此,自觉把课堂历史教学上升到以养育学生人格为核心目标的历史教育,由重学走向重育;把素养养育作为核心目标融入历史教学中去,充分挖掘和发现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求真功能;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高效能受到正确价值观的导引和养育,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求真的教化功能,让灵魂与素养跟上知识能力的步伐,同步到达理想的地方。

当我们把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全部定位于素养养育与育人求真这个高度时,价值引领和价值担当就成为了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成为了皇冠上的明珠。同样,我们以英国制度中的妥协智慧教育为例来说明:英国是“议会之母”,是一个有着深厚妥协基因的传统国家,大不列颠民族是一个善于妥协与宽容的民族,其社会转型和进步总是以温和、渐进的方式完成。其宪政之路是在妥协中产生、在保守中变革、在渐进地完善。民主宪政的发展过程总体上是温和的,它在追求宪政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妥协与宽容并非是懦弱和胆怯,而是体现出了一种难得的法律与社会、历史与现实、朝与野互动妥协的特点。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暴力革命在几经波折以后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停滞了下来。“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在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妥协中完成了暴力革命没能完成的任务,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而正是这种互动妥协、以退为进、化纠纷于无形之中的政治智慧使得英国民主宪政变迁一直保持一种稳定状态,让复杂的矛盾在非对抗方式中既对立又统一,“模范”绽放宽容,“光荣”源于妥协,妥协与宽容成为了近代英国资本主义政治的灵魂。光荣革命之所以光荣,就在于整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充满着妥协与宽容[3]。

当然,育人求真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即是信念、信仰、理想,做事做人的观念、准则、规范等观念。中学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显性或隐性的价值观,即便是完全没有,也可以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或师生交往活动来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价值观判断能力,以帮助他们在价值观多元与复杂的新形势下,能够做出并坚守正确、正面、理性、适合的价值判断,远离并放弃负面、盲从、头脑发热的错误价值选择。

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材重要。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传授学习历史的技巧与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与成长,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创造世界、改变世界的强烈欲望,并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历史教育要让学生既具有批判性思维,又能尊重多元;既能宽容异质文化,又具有文化融通能力。这样,即便学生将来是一个平淡、平常甚至平庸的人,也能够过一种平凡、平坦、平静的快乐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养[J].今日教育,2016(3).

[2][3]毛经文.妥协也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以近代英美史为例[J].历史教学,2014(8).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endprint

猜你喜欢
养育育人中学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