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直以来人们对《雷雨》的研究都是着重于从社会悲剧性方面。中职语文在解读《雷雨》时,对超出社会意识形态的部分却只是淡化和回避,以至于把人物固定化,将周朴园定义为一个资本家。本文从人性和人生定位的角度对大文本《雷雨》进行新的解读,引领中学生在通过几个问题来从课文《雷雨》中体会到人性,对周朴园做一个正确的定位和评价。
关键词:语文;文本;社会问题
《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作品,也是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共有四幕,第二幕戏选入了凤凰职教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由于文章本身比较长,而中职学生一般存在着基础整体比较差,尤其是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外加上大文本《雷雨》和课文《雷雨》理解起来的区别,所以我引导学生从大处着手,试着“管中窥豹”,从课文《雷雨》来窥探曹禺的经典作品《雷雨》。
其实自从《雷雨》进入课本以后,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往往将《雷雨》当作一个社会问题剧,喜欢从阶级性的角度来脸谱化人物形象。随着时代的开放,文学界也渐渐解禁思想,人们也开始逐步认同“把文学还给文学史”这个口号。与此同时,语文教学界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不应该用阶段分析法解读文学作品,再次回归到从人性角度认识理解人物形象。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重新审视课本《雷雨》。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在对《雷雨》进行解读时,与其说是基于《雷雨》全剧的解读,实质上却是基于节选版《雷雨》的解读。其中最主要的不能绕开的中心问题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笔者试图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来谈谈对于《雷雨》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个问题是解读《雷雨》的一把钥匙。一般我们会有两套思路。一套支撑周朴园有感情的,细节有:叫人找旧雨衣和旧衬衣、质问打开窗户者、回顾三十年前在无锡的生活、想给侍萍修坟墓等等。还有一套是支撑周朴园对侍萍没有感情的,细节有:当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的严厉反应——“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这前后对比把周朴园温情脉脉的面纱彻底撕破了。从现在的教学来看,我们一般是这么给学生答案的:周朴园对侍萍有感情,但是相认之后的周朴园表现出来的是他的自身利益高于情感,所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这个说法不能让学生非常信服理解以及认可,特别是周朴园对侍萍是有感情的这个问题上,学生存在疑惑,他们认为这些证据不足以支撑有感情这个分析。这让我思考问题存在的原因。其实《雷雨》以节选的形式进入教材,原本就是选段,基于选段的分析,本身就存在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分清楚《雷雨》的全剧大文本,以及另外一个《雷雨》节选版的小文本。我们在学习《雷雨》这课时,首先要明白,《雷雨》这课是小文本,它是从大文本中分离出来的,但是它又是相对独立的,不从属于大文本,在对文本进行阐释时具有独立的阐释空间。我们对周朴园感情问题的争论一直都是局限在小文本上,可以说仅仅是“管中窥豹”,只是基于选段的片面分析。上文提到一些细节,我们可以看作是中性材料。因为周朴园后续对侍萍的一些行为,如果不把它放到大文本中解读,那么它不能作为周朴园没有感情的证据。也就是说,这些行为细节在小文本和大文本中具有截然不同的意义。
在小文本的以下细节中:周朴园严厉质问鲁侍萍;尝试用钱解决两人间的恩怨及与鲁大海的对峙等等,其实这些情节的设计焦点在揭示作为老爷和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冷酷、自私、伪善。相对来说,仅仅凭借小文本,在没有更多具有说服力的印证材料之下,阐释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无感情,仅仅通过这样的阐释便轻易推断:周朴园为何如此装模作样。这种证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因此,为了解决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问题,就必须依据整个大文本进行分析。其实扩大到大文本,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第一幕中开头就已经反复提及周朴园的种种奇怪规矩,比如对房间、家具、窗户的各种特殊要求,不允许下人进屋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佐证。同时,通过周朴园与周萍的对话,表明了周萍的名字与其生身母的联系。通过这些小细节,可以自然地引出第二幕,我们也可以理解周朴园的一系列行为其实并非像小文本那样突兀。在第二幕我们课文没有节选的部分中,有两个细节值得我们品味:周朴园批评周萍太莽撞,然后嘱咐账房给鲁贵和四凤多算两个月的工钱。通过这个细节可以发现,周朴园觉得良心过意不去,想给鲁侍萍一定的补偿。在第三幕中,侍萍说了一句公道话:“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弱,太容易变了。”对于周朴园究竟有没有感情,其实侍萍是最明白的。第四幕周朴园给鲁侍萍汇钱时,曾经当着周蘩漪的面反复看鲁侍萍的相片。以及后来還当众命令周萍认母,虽说这是侍萍再次出现的无奈之举,但是他的话“不要以为你跟四凤同母,觉得脸上不好看,你就忘了人伦天性”其实极其有力地看出了周朴园不同于小文本的另一面,这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实感情,是以忏悔的形式根植于内心。
由此基础上,我将课程设置如下:首先,在教《雷雨》之前的一周,我就布置了任务。第一,看完《雷雨》全剧,可以看电影,也可以看书。第二,就是将《雷雨》分角色来表演。在熟悉全剧的情况下,我带领学生通过中心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引导阅读。当然如预期的我们会找到正反证据。正面证据有旧雨衣和旧衬衣、质问打开窗户者、回顾三十年前在无锡的生活、想给侍萍修坟墓等等。而反面证据是周朴园认出鲁侍萍之后的严厉反应——“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我会引导学生读出这个反差。而后从教参的答案来给他们做一个解读。而后引导他们,这种解读科学吗?让他们领悟到我们仅仅是读了《雷雨》这个大文本的一个片段,而仅仅分析一个片段容易管中窥豹,断章取义,所以我引导学生再次回家探究《雷雨》原著。在他们又一次探究《雷雨》原著的基础上,我将这个问题扩大化,让他们同样的问题在原著中找答案,得到第二次收获。而职业中学语文课堂的灵活多样也为这次教学实验提供了便利。在对《雷雨》这个专题活动中,学生收获了从大文本,宏观看待问题的方法,了解了作品是不可割裂开来看的学习方法,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
张奕祎,现就职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旅游中等专业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