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宁
摘要:研究了高校创业学院如何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中作为构成主体的高校与地方政企之间、地方政企与学生之间、学生与高校之间互动对接的界面和制度机制,以期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学院;高校;地方政企;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028-03
一、通过创业学院平台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构成主体的背景
近年来,国家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全国三百余所高校开办了创业学院。在国家实施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释放人才创新能量,以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必须看到,尽管在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面临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等现实问题,制约了生产、教学、科研成果的流通转化,突出体现在高校、地方政企、学生三者的结合上,互动对接机制还不成体系,职能不清、界面不明,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这一瓶颈客观上壅塞了社会资源,形成高投低产的“堰塞湖”。
创业学院是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模式,也是协调沟通、服务指导高校一地方政企一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开办创业学院的运行情况来看,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创业学院具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健全的组织架构、成型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成熟、科学、完备的体系。从运作模式上看,创业学院可独立设置,如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采取实体运作模式,处级建制,具备80余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或挂靠二级学院、机关职能部门,如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院、浙江大学“蒲公英”青年创业学院等。相对灵活的运行方式,能够适应学校综合建设水平与建设方向、当地国民经济状况、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广度深度以及招收生源质量。总的来看,教育学院模式能够承载规划培养路径、整合教育资源、畅通创新创业渠道的职能。
以创业学院为平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分析如表1。通过建立并完善协作体系、孵化体系、培训体系三个体系,创业学院得以发挥互动对接高校一地方政企一学生的平台作用,弥补三方各自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不足、发挥其优长。其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体系是基础,培训体系是关键,孵化体系是保障。
二、建立并完善协作体系。优化高校与地方政企的互动对接
在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协作中,创业学院应当把握全面、深入、经常的工作原则。
在拓宽交流沟通的广度上,创业学院应通过同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教育、工信、民政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协调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保障,校正发展方向,推广创新创业成果,引起社会关注,
高校-地方政企-学生的互动对接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通过与院校所在地知名企业、校办企业、校友企业的合作交流,为构筑创新创业平台夯实基础。麻省理工学院企业论坛(MITEF)通过分布全球的24个分会,构筑以校友为主体的商业交流系统,并将学校毕业生紧密相连。再如,在吉林省教育厅指导下成立的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得到该省54家高校、5家科研院所、39家知名企业的积极响应,通过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汇聚了优质资源,形成了改革合力。
在挖掘共享合作的深度上,创业学院应当以“人”为主体开放共享资源。可以因地制宜,尝试同地方政府、企业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同国民经济建设、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培育出具备良好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行业适应性的创新创业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鼓励教师走出学校,通过到地方政府机构、企业职能部门轮岗、代职、见学、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创业指导水平。可以将地方政企优质人才作为师资力量引入学校,实施弹性人才引进制度,聘请兼职教师、客座教师,邀请政府工作人员、知名企业家、创业精英、杰出校友以及投资金融、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担任导师,逐步完善教师队伍层次、领域、结构,深度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在确保沟通协作的连续顺畅上,需要健全稳定创业学院组织架构,制定遵守配套的规章制度。创业学院应当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并固定对外联络部门的办公场所、办公人员;使用如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等管理手段检查和改进工作质量。
三、建立并完善孵化体系。优化地方政企与学生的互动对接
创业学院与学生的互动体现在服务保障上。在地方政企看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教育战略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提高服务水平,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孵化为社会生产力。而在学生视角看来,需要以更加强烈的主观能动性和贯彻力、执行力投入创新创业中去。因此,创业学院应从争取政策资源、主导平台建设人手完善互动对接机制。
在争取政策资源方面,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沟通,及时了解其现实需求和长远规划,并不失时机反映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矛盾;加强政策宣讲,为学生提高全面及时准确的政策资讯渠道。可以积极争取社会和政府的支持,与政府设立的中小企业园、企业设立的科技项目孵化园等开展合作,在学生休学创业、人才引进招聘、税务减免、厂房租赁、知识产权保护、交易保护、风险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和扶持。比如长春新区实施的“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实施“天使资金”计划,扶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这些政策无疑对学生创新创业是个巨大触动和鼓舞。
在主导平台建设方面,一是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多方联动,顺畅内外融通链路,形成三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校内创意集市、创客圈等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整合优化资源。二是充分协调完善孵化机制,配合地方构建集工商注册、技术转移、项目申请、法律事务、财务税务、投资融资、市场营销服务保障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平臺,帮助学生把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转化为实际应用,打通学生从创新创业到实际产出的“最后一公里”,提升创新创业孵化率。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提高学生参与率;组织学生创业比赛,丰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经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比如,麻省理工学院10万美元创业大赛是最为著名的创业竞赛活动,竞赛奖金将直接作为创业团队的启动资金,并创业团队可以通过竞赛平台整合人才队伍,获得媒体曝光,争取融资支持。据统计,美国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有40%以上来自10万美元创业大赛。四是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广泛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通过到知名企业见习、实习,了解公司运行模式、决策方式和执行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四、建立并完善培训体系。优化高校与学生的互动对接
创新创业教育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是推动人才成长的时代趋势,而学校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创业学院从树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灵活教学实施方法人手。
准确定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着力破除急功近利、利润本位的功利思想和观念障碍,坚持人本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牢固树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全过程,全面贯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
科学设置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区分理论课程和实际课程,按照学生年级高低设置创新创业教育通识必修课和实战操作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法律基础等创业选修课,以“磁石”式教育吸引创新人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理论实践水平。探索专科、本科阶段“2+1”、“3+1”弹性学制改革,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推进考核评估体制改革,把学生参加的创新创业实训项目、创新创业竞赛和创业活动等量化进行学分互换。
灵活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开设训练营、文化节、互助沙龙、商业游学、竞赛成果展演灵活授课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组建“模拟创业公司”,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分组合作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有效整合,放在实践中深化理解。组织创业讲坛、校友讲坛等,让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向学生们讲授创业经历和经验教训。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积极使用信息化手段,补充传统课堂教学在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