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汉元
(四川消防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且术后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仅此容易出现系列并发症,进而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本文主要研究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针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对比,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其中男性占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61~83岁,平均年龄为(67.4±3.29)岁。将所有研究对象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两个组别,其中50例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PFLCP)治疗,为A组,另外50例采用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针内固定(PFNA)治疗,为B组。在一般临床治疗比较上,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A组采用PFLCP治疗,具体为:让患者采取仰卧位,在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于股骨大粗隆顶点3cm位置处行一个8~12 cm的切口,将股骨大粗隆外侧骨板暴露出来,并避免骨膜损伤。针对伴有小粗隆骨折分离的,要在股骨内后方找出所分离的小粗隆,将其牵引复位,并用钢丝固定,选取适当长度的PFLCP予以固定。之后,要通过配套导向器,向股骨头颈内置入3枚导针,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确保导针准确置于股骨头颈内,拧入锁定螺钉,将切口逐层缝合,置负压引流。
B组采用PFNA治疗,具体为:在C型臂X线机的监视下进行闭合牵引整复,针对复杂骨折,要在股骨近端外作一个小切口辅助复位,或是采用钢丝捆扎固定。在复位完成后,可在大转子上,沿着股骨行一个4~6 cm的纵行切口。之后由大转子顶点置入导针,并进入到股骨髓腔,将大转子入口外扩,沿导针将PFNA主钉置入,把导针拔出在股骨颈中轴后下方打入,确保股骨颈内针长适度,置入螺旋刀片到股骨外侧皮质骨扩孔,在远端瞄准器上置入远端锁钉,将端尾帽拧紧,并放置负压引流管,之后逐层关闭切口。
结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两组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同时,记录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本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均用SPSS 19.0软件予以处理,其中(%)代表的是组间率,而(n)代表的是计数资料,“±s”为计量资料,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经过手术治疗发现,A组负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而B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组间手术临床指标比较(x±s)
A组术后有1例患者因骨质疏松合并小粗隆骨折而出现皮肤感染,2例患者因过早下地负重而出现髋内翻,并发症发生率为6.0%;B组出现股骨近端严重粉碎骨折1例,颈干角丢失1例,下肢轻度短缩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0%,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组术后功能评分为(83.9±4.26)分,与对照组的(84.7±5.04)分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股骨粗隆间骨折通常采用PFLCP术、PFNA术治疗。其中,PFLCP属于微创技术,无需对其骨膜进行过多剥离,因此不会对血供造成较大的影响,有利于患者的术后骨折愈合[2]。而PFNA的切口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不易对患者骨膜造成破坏,也不会影响血供状况,并能够进一步减少骨折周围软组织继发损伤的出现。同时,该种手术的抗剪切力良好,且把持力较强,能够自动把主钉锁定,避免股骨近端骨折旋转、塌陷,降低了髋内翻风险。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等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B组的各项临床指标稍优于A组(P<0.05)。
综上所述,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与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针内固定都各有优势,疗效显著,在治疗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
[1] 王国胜,魏宁波.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02):121-129.
[2] 张逸凌,沈 景.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手术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4,28(05):6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