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梅,刘 兰,张拴英,杨亚红
(陕西省凤翔县医院,陕西 宝鸡 721400)
急诊输液室患者流动量大、病种复杂,环境嘈杂,加之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高,患者及家属情绪较急躁,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易发生纠纷及差错[1,2]。为杜绝查差错发生,2016年始我科将规范管理化查对方法应用到急诊输液室工作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数较前明显下降。现报道如下:
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门诊输液患者501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输液患者22402例,其中男12204例,女10198例,年龄1月-86岁;对照组27754例,其中男15250例,女12504例,年龄1月-8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查对方法;观察组采用规范管理化方法查对,具体内容如下。
1.2.1 加强护士职业素质及安全教育,制定流程并严格流程执行
设置岗位职责隐患防护措施,遵循以病人为中心,以“零差错事故”作为质量标准,全员参与,预防为主,进行常见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培训。制定出《输液室查对制度》、《输液室各班工作职责》、《输液室巡视制度》等,为工作流程提供了可操作性、严密性规范。
1.2.2 从注射前、中、后三个时期制定相关程序
输液治疗台前穿刺操作,分别于排气时查对、穿刺前各查对一次。穿刺后由护士卸瓶,卸瓶后输液瓶于护士手中时再查对一次,回到座位,确保执行医嘱准确无误。杜绝查对环节简化,加强环节监管,严厉奖惩机制,使护士工作中有所禁忌,倍加小心。
制定输液瓶更换流程:换瓶时要求反问核对姓名,核对瓶贴上姓名、药品名称、剂量与输液卡一致时签名,再换瓶,换瓶护士必须清楚所换药品内容。
制定拔针流程:拔针时核对输液卡每组液体护士签名、患者签名,确认齐全、全部输液完毕无误后拔针,避免遗忘液体。小儿需扶起并固定头部或肢体,防止划伤。
1.2.3 给查对制度加一个内容,将查对输液凭证融入到输液流程操作中
输液程序为患者将药品及液体交给接诊护士后领取输液凭证,根据输液凭证上的座位号对号入座。输液凭证为打印患者姓名、诊疗号、并编排座位号的输液票据。配药护士认真核对接诊护士所收药品与输液卡,有疑问及时提出。执行输液护士接到配置好的药品后首先根据药瓶上的标记,找到与标记一致的患者输液凭证,对患者进行注射。包括核对病人手中的输液凭证姓名、座号、诊疗号是否与药品信息一致,进行识别确认。输液凭证是患者寻找座位的依据,也是注射的凭证。
1.2.4 实行反问式查对方法
护士主动问姓名,患者回答,护士核对。避免姓名相似错听及习惯性肯定回答而导致查对错误。
1.2.5 规范签名程序
输液卡、输液贴均签名,实施签名负责制。每组液体输液卡签名包括:配药时间、配药者、二次核对者;执行时间、执行者、患者签名;输液贴签名包括:摆药者、配药者、二次核对者、执行者、执行时间。
1.2.6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保证患者安全
患者输液过程中,由责任护士定期巡视病房,告知患者药品名称及作用、注意事项,了解有无不适。告知患者输液中不能更换座位,不能外出。护士长加强管理,倡导规范服务、主动服务、微笑服务。
比较两组患者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未核对出药房发错药、未查对或患者错听无效查对输错液、漏输液体、输液反应、护理投诉发生情况。
采用SSPS17.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中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未核对出药房发错药4例,未查对或无效查对3例,漏输液体4例,护理投诉5例,输液反应3例,实验组未核对出药房发错药1例,未查对或无效查对1例,漏输液体1例,护理投诉1例,输液反应1例。实验组患者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强化素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严格制度执行是护理安全的保障。对护士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树立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操作规程。学习讨论分析既往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总结经验教训,提高风险预警。设置岗位职责隐患防患措施,强化制度落实。使“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对”简单的这三句话,不再流于形式,不再疏于执行。将查对输液凭证融入到急诊输液室输液操作流程中,确保了护理工作安全。患者身份识别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治疗、检查[3]。采用反问式查对法,护士主动问姓名,患者回答,有效避免差错的发生。规范及严格流程执行,确保了护理工作安全。结果显示:在急诊输液室实施规范化查对方法,减少了护理差错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规范管理化查对方法应用到我院急诊输液室查对工作中,优化了查对流程,规范了查对程序,深化“患者安全的服务理念”,使治疗用药更加规范正确,护患合作更加密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理人员工作水平,培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