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军,王振志, 李香红
(山东省莱西市人民医院,山东 莱西 266000)
静脉穿刺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技术操作,也是临床给药的主要方法之一。穿刺的成功率至关重要,它能保证治疗药物及时有效的应用。对于普通的静脉穿刺,大多数人都能做到一针见血,而对于一些慢性病多、皮肤松弛、皮下组织少、皮肤弹性差、需要长期输液的特殊病人,就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现将我30年来在临床实践中的穿刺技巧介绍给大家:
静脉穿刺在临床工作中是十分常见的护理操作,这项操作也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对于大多数的患者静脉穿刺的一次性成功率很高,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临床上有些患者的情况比较特殊,对他们实施静脉穿刺的难度很大,所以对待这些患者,护士要十分谨慎与小心,不断提升自己的穿刺技巧,尽量达到一次穿刺成功。
由于水肿的存在,血管被水肿组织所掩盖,血管往往不明显,不容易看到和摸及,常规方法绑上止血带行静脉穿刺时,水肿加重,寻找血管更加困难,而不用止血带在手背和足背先沿血管走行方向,反复推压,将水肿组织间隙液体推向血管周围,使静脉显露,这时迅速进行消毒,在水肿未复原之前及时进针,往往能够一阵见血[1]。
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比较脆弱,且易于滑动,穿刺时需充分暴露血管,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和粗细,且牢牢固定血管,扎止血带前让病人手臂下垂,这样手臂浅静脉充盈最佳,然后进针时,针头应从血管旁边进针,针头与血管平行,针进血管时不要用力过猛,见有回血再顺时针缓慢进针少许,然后固定,这样容易穿刺成功,原则宁慢勿快,持针要稳。
病人脂肪丰满,血管较深,暴露不明显,但弹性好,较固定,不滑动,应用左手顺手触摸静脉方向,摸清血管后,右手30-40度进针,有突破感时,即可见到回血,回血后将针头稍挑起送入血管即可。
小儿头皮静脉较细,加上小儿不配合,往往不易成功,这要求我们熟悉头皮静脉常用的穿刺部位,提前做好穿刺准备,呈向心方向穿刺。对暴露不明显的小儿,选用按摩、热敷、拍击等方法;对皮肤黑且粗糙的患儿,可轻轻挤压穿刺部位的左右两侧的皮肤,使穿刺部位皮肤轻松,根据血管走向进针,血液回流会特别畅通,对重度脱水,多次补液的患儿可选用离心方向穿刺。
病人由于创面渗出,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血管不充盈,在皮肤上往往呈现凹陷状走向,此时可在静脉近心端处扎止血带,在沿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拍打局部血管,当静脉暴露时迅速穿刺。
大出血或者失液体较多的,由于血容量减少,使静脉空虚,扁瘪,进行静脉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用挑起针刺法,使针头进入血管有突破感,即使无回血,针头也可能进入血管内了,可先注入少许液体,而没见针头旁肿胀,即证明注入静脉。
一些女病人和儿童血管比较细小,穿刺比较困难,碰到这种情况一方面做好穿刺前的准备工作,可用热敷方法使血管充分充盈,扩张以利于穿刺,另一方面选择穿刺针头斜面比较小的针头,这样更能增加穿刺的成功率。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在血管上旁以30度斜角进针,回血后,针头稍挑起,顺着血管进针小许即可。
本次研究中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s)均数加减标差形式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 X2检验资料,患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价值使用X2检验,以0.05为标准,如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价值。
经过上述的操作,护士能够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时候做到有针对性,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操作,目前我们的穿刺技术有了很大的提升,穿刺失败的情况更是非常少见,大大提升了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推广。
静脉穿刺是最为常见的与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技巧,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会的且要十分精通的一种操作技巧,绝大多数给患者用药的方式都是静脉输液,而在静脉输液之前是要对患者实施穿刺的,穿刺操作是那么的常见与普通,给人的印象是简单的,常常被忽略,但是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我体会到:看似虽然简单的事情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更加需要认真的态度,在临床中有些情况特殊的患者,例如:小儿患者、老年患者、水肿患者等等,给这些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要求护士必须冷静对待、认真处理。
采用静脉穿刺的技巧,使静脉穿刺得心应手,提高了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恐惧,提高了护理质量,增加了病人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技术有关外,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护士工作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信任与配合,才能更有效的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2]。